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手段。
抑酸药物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常常需要给予抑酸治疗。临床常用的抑酸药物包括括质子泵抑制(PPI)和 H2 受体拮抗剂,前者包括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后者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相较于H2受体拮抗剂,PPI能更有效维持胃内PH值>6,当PH>6时,才会触发凝血机制、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利于纤维蛋白酶血栓的稳定,是目前首选的抑酸药物。
用法用量:
内镜检查前:
尽可能早期应用PPI,建议在内镜诊疗前静脉给予大剂量(80 mg)PPI,再持续静脉输注(8 mg/h)至内镜检查开始。
内镜止血治疗后:
对于内镜止血治疗后的低危(Forrest分级Ⅱc至Ⅲ)患者:建议采用常规剂量PPI治疗,如艾司奥美拉唑40 mg静脉输注,每日2次,并根据随访调整用药;
对于内镜止血治疗后的高危(Forrest分级Ⅰa至Ⅱb的溃疡、内镜止血困难或内镜止血效果不确定者、合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NSAID)患者:推荐大剂量静脉注射PPI,如艾司奥美拉唑(80 mg 静脉注射,8 mg/h持续输注,共持续72 h),并可适当延长大剂量PPI疗程,然后改为标准剂量PPI静脉输注,每日2次,3~5 d,此后口服标准剂量PPI至溃疡愈合。
如果患者病情允许且能够耐受口服药物,也可考虑大剂量口服PPI预防再出血,如艾司奥美拉唑40 mg/次,每12 h一次,连用3 d。
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
对于静脉曲张性出血的患者,首选药物治疗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活动性出血。治临床常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有:特利加压素、十四肽生长抑素及奥曲肽。(血管加压素,代表药物为垂体后叶素,由于生物半衰期短、疗效有限及较严重的副作用,在肝硬化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治疗中已很少应用。)
1、特利加压素
★
特利加压素是人内源性加压素的人工合成类似物,可导致内脏血管收缩,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 V1 受体,增加肠系膜血管阻力,减少门静脉血流,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
用法用量:
特利加压素:起始剂量为1 mg/4 h 缓慢静脉注射,首剂可加倍。出血停止后可改为1 mg/12 h。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
生长抑素和奥曲肽主要通过降低门静脉血流量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生长抑素是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活性十四肽,消除半衰期为 3 min 左右,而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八肽生长抑素类似物,消除半期约为 100 min,作用持续时间更长。
用法用量:
生长抑素:250 μg 静脉注射后,继以 250 μg/h 静脉滴注维持。
奥曲肽:50 μg 静脉推注后,继以 50 μg/h 持续静脉输注。
止血药物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慎用止血药物。目前没有足够的临床证据表明,局部使用凝血酶、冰盐水(8mg去甲肾上腺素/100 m盐水)、云南白药及静脉应用血凝酶、凝血酶原复合物、维生素K1等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中有确切疗效,应该避免滥用这类止血药。
抗菌药物
对于肝硬化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有利于止血,降低再出血和感染的发生,30 d 病死率也更低。应根据当地细菌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
对于肝硬化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若过敏,则选择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用法用量:
头孢曲松:1~2 g/d;左旋氧氟沙星:0.5 g/d。一般疗程为5-7 d。
抗栓药物
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药物。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抗栓药物是否停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决策。推荐与专科医师共同权衡出血与缺血的风险,完成个体化评估。一般不宜常规全部停药。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后的抗血小板治疗,需要从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和出血风险两方面考虑。
如果药物非必要,如使用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应予以停药,临床需要时再进行评估。而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二级预防应采用个体化策略,可根据内镜下出血征象风险高低给予先停药后恢复、不停药或其他处理。
抗栓治疗患者消化道出血稳定后,应该尽快恢复抗栓治疗,治疗时机应个体化处理,充分治疗下1周可能是合理的选择。
编辑:一颗碱水球
● 重症急性胰腺炎如何诊治?看这篇就够了! ● 注意!遇到这种“肠息肉”,万万切不得! ● 奥美拉唑 VS 艾司奥美拉唑,有何区别?6 张表格轻松掌握! ● 做对了这几件事,幽门螺杆菌根治后几乎不会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