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尝试在心理学各个模块之间建立结构性和语义性的联系,以便于长期记忆、理解、应用。基于课程学习和在线研究,本文介绍几种常见的认知模型,并对他们的差异和联系稍加分析:
1.五大支柱模型:该模型通过认知和发展两个支柱将生理支柱和社会及个性支柱连接起来,认知从总结、抽象、建模、试验和改进过程中建立,进而塑造情感反应和个性特征,帮助个体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2.心流(福流)模型:在心理学中心流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模型考察两个维度,一是外部挑战大小,二是个体能力高低。
挑战大能力强称之心流或福流,是幸福感满满的“自我实践”;
挑战低能力强是轻松,也就是令人羡慕的“人家”;
挑战低能力低是冷漠,也就是“躺平”;
挑战高能力低是焦虑,也就是“内卷”。
3.三角模型:这个模型突出外部情感和行为与潜在认知的相互联系。投资家讲“你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 ,焦虑、压力往往反映能力差距但本身无法提高认知能力,与心流模型道理是一致的。
4.冰山模型:该模型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模型相似,在情绪和行为的表象之下是内驱力、价值观和态度等更深层的决定因素,看起来像是三角模型的顺序上下颠倒了一下。
5.知识模型:认知等同于信仰或信念,其中真实(真理)且有充分理由的部分是“知识”,而无证据支持的信念是“盲信”,属于奥卡姆剃刀原理建议应该去除的多余实体。还有一部分真实因证据不足而得不到充分证明,例如,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很多专业人士称该病是可防可治的,疫苗是有效的——这些是当时未被广泛接受,饱受怀疑的真实。此外,一些真理未被相信或被忽视,属于与“盲信”相对立的“盲区”。认知的建立应尽量减少盲信和盲区,令知识最大化。盲区的一个例子是全球化、公平、正义、爱和合作等概念,被不少人视为欺骗。“盲区”和“盲信”之间的界限往往既模糊又复杂。例如:保守主义者往往认为公平和正义证据不足,主张谨慎推进,而进步主义者认为证据确凿,支持采取更大行动。
6.认知模型小结:五大支柱模型中,认知协调生理和社会;在流模型中,认知与挑战二维决定状态;在三角模型中,认知位于情感和行为之上;在冰山模型中,认知位于冰山深处,驱动力、态度、情感和行为渐次上升;知识模型中,认知也就是信念,包括知识和“盲信”,认知的提升就是向“盲区”扩展并消除“盲信”,对信念的存疑、悬置,对盲区的好奇,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认知是中心和主导的,但它也需要培训和知识的积累。类似于人工智能依赖数据和逻辑进行训练,认知的真实性通过类似的数据(知识)获取和逻辑框架(训练方法)的过程来塑造。宗教灌输和基于考试的教育体现了这一过程,其中对特定文本的坚持或材料的重复导致坚定的认知信念或高分。
认知也是学习和发展心理学的对象,认知模型揭示了个体发展和社会联结的复杂性,现代心理学采取的科学方法也部分解答了哲学史上关于“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等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