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宁夏画报】传承一曲道情,守护一份乡愁
企业
2024-12-04 15:58
宁夏
一本杂志的影像记录
撰文/郭存阳 摄影/郭存阳、陈静
在麻黄山,起伏着、回荡着的是代代传唱的麻黄山道情,它是麻黄山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麻黄山乡地处盐池县南部
麻黄山道情流行于盐池县麻黄山乡一带,早期源于甘肃环县地区,最初以皮影形式演出,清末民国初年,开始由艺人搬演,逐渐在盐池县形成一种皮影与艺人同台演出的民间小戏。麻黄山道情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在麻黄山,起伏着、回荡着的是代代传唱的麻黄山道情,它是麻黄山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麻黄山乡地处盐池县南部,这里虽然山高沟深、沟壑纵横,但别具一格的传统村落、窑洞民居能清晰地展示出这片大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唐平庄村,一处处修缮一新的窑洞庄院映入眼帘,院子里树木苍翠,青石铺路,安静而朴素。在这里有一间特别的窑洞——“道情工坊”,窑洞内陈列着关于道情的古老乐器、珍贵的剧本手稿和各种皮影剪纸作品,每一个老物件都静静地诉说着麻黄山道情的前世今生。
麻黄山乡唐平庄村“麻黄山道情”雕塑
麻黄山道情工坊
“这些老的乐器及手写剧本凝聚了道情传承者的心血,是我多年来寻访多地,从老艺人手里淘来的。最古老的物件是一个动物皮影,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唐平庄村党支部副书记范殷贵说,“目前,唐平庄村加上我有3位道情艺人,我们平均年龄超过60岁。我们既能唱又能拉,还能制作,每个人都可以担当不同的角色。”
“道情是国家濒危剧种,剧种丰富多彩,节奏感鲜明,并且有婉转悠扬的拖腔烘托气氛。麻黄山道情使用麻黄山的方言土语,给这一剧种增添了不同的风采,而且融合了陕西定边、甘肃环县道情的特点,又结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再经过不断的总结演化最终成型,并延续至今。”范殷贵介绍说。
制作皮影的工具
范殷贵在制作皮影
1936年,盐池成为革命根据地,不少道情艺人参加了革命文艺活动,经常以道情形式演出反映革命斗争的小戏,如《红军打花马池》《打土匪》《红军打屈县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虽然没有专业的道情剧团,但盐池县秦腔剧团也曾以道情形式演出过若干剧目,民间自乐班村村皆有。如今,经过不断发展演变,麻黄山道情逐渐形成演唱、道白和皮影相融合的皮影与艺人同台演出的形式,目前已整理编排了坐唱形式的《幸福生活感谢党》《盐池赞》等50多本道情清唱短剧目。
“道情皮影戏让观众眼前一亮,孩子看见就不想走了,道情戏配上皮影,比原来清唱有趣很多。”现居盐池县的李鑫说,道情的唱腔和韵味带给他的回忆,充满欢乐和温馨。
在麻黄山乡,有一对从年少唱到白发、从青年唱到老年的夫妻徐有科和田凤英,在乡亲们的眼中,他们可是麻黄山乡的“大明星”。
老两口的家是三孔气派的窑洞,徐有科说:“一间窑洞我们休息用,另外两间窑洞放的都是与道情相关的设备,还有一个小剧场,乡亲们可以到我家来看道情。”
今年74岁的道情艺人徐有科年轻时是村上的村医,从十几岁开始跟着舅舅学习道情,四处演出,50多年来从未间断。“我觉得这个调调特别好听,幽远绵长,走在山路上吼上几嗓子,感觉特别舒服。”徐有科笑着说,过去他去村民家看病要走不少山路,他常边走边唱,这会驱赶一路的疲惫和枯燥。
71岁的田凤英年轻时经常在村里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大家都认得我,每次我上台演出,还有‘粉丝’挤到台前为我鼓掌呢!”田凤英笑着说道,她在表演中逐渐爱上戏曲和曲艺,听到民间老艺人在村头表演道情后,她就跑去看,渐渐对道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天资聪颖,听过一遍就会唱,就这样,她开始四处“偷师”,自学自唱,不亦乐乎。
徐有科和田凤英是麻黄山乡的“大明星”
徐有科和田凤英经常用自制的四弦和渔鼓排练演唱曲目
一把四弦、一副摔棒,一句句简单的曲调、一连串“嘭嘭嘭”的渔鼓清音……没有特定的服饰,不需要华丽的舞台,徐有科和田凤英凭着心中的热爱和坚持,就这样唱了几十年。“道情主要采取借灯、传影、配声的手段演绎故事。节奏有欢快的,也有悲伤的。乐队分为文场与武场,乐器有四弦、二胡、大锣、小锣、渔鼓等十几种。”徐有科说,他最拿手的就是《十月怀胎娘艰辛》,除了演唱经典曲目,他还会结合现实自编自演一些道情戏。
“老百姓的戏唱不完,不能丢!”在徐有科看来,日子虽然越过越好,但依然有个心愿,“这几年政策好,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重视,趁着这个好机会,我可以多做些传承工作。有请我们去唱道情的,能去的一定要去,如果道情传承不好、发展不好,我们感到对不起‘道情人’,对不起道情戏的老祖宗。”徐有科说,虽然道情市场没有过去兴旺,但依然还有观众,“一场演出,1000个人我们唱,10个人我们也唱。只要我们还能动弹,就要继续唱下去。”
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
当地群众观看道情表演
盐池县为指导鼓励发展道情传承人,以徐有科名义成立农民文化大院,开展创作、排练、传承等工作,并根据相关政策对非遗传承人按照级别予以补助,并将麻黄山道情项目以及传承人写入《盐池县非物质遗产系列丛书》《盐池非遗》等书籍中予以留存传播;县文化旅游广电局还出资为道情艺人们购买了道情演唱的乐器、道具等,让麻黄山道情表演无后顾之忧。
同时,盐池县通过道情打造“道情传理论”宣讲品牌,融合麻黄山的方言俗语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道情词”,提高理论宣讲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并联合文联、道情传唱艺人、民间作曲家等进行“道情词”现代化创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唱,让道情被更多的人知道和认识。
宁夏画报
《宁夏画报》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具有国际国内发行资质的大型精品月刊。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与摄影爱好者了解西部政治经济、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和地区建设的导向性刊物。
最新文章
【宁夏画报】探访宁夏古村落
【宁夏画报】石嘴山的河湖
【画报老照片】你没见过的70年前的宁夏
【宁夏画报】银川综合保税区:连接世界,打造开放型经济“最美窗口”
【新农人新农村】“肉牛经纪人”马生华的生意经
【宁夏画报】巧手匠心制“轻裘”——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跃成
【画报老照片】现代“镖局”揭秘
【宁夏画报】传承一曲道情,守护一份乡愁
【新农人新农村】杨斌的八宝茶“语”
【宁夏画报】陈博的油画
【宁夏画报】中色东方,让“稀有”更出色
【宁夏画报】大庙桥村的热“辣”滚烫
【宁夏摄影人】记录身边的建筑之美
【画报老照片】38年前银川的街巷
【宁夏画报】药香富农乡村兴
【宁夏画报】青铜峡:特色产业绘就新图景
【宁夏画报】“飞”在银川的炫酷小轮车
【画报老照片】“老爷车”路过咱银川
【宁夏画报】长城守护者田翔
【宁夏画报】绿水悠悠画意长 美丽河湖润固原
【宁夏画报】探访宁夏古村落
【画报老照片】宁夏人捧回中国电影最高奖
【宁夏画报】银昆高速太彭段:串起绿色低碳的大动脉
【宁夏画报】蒋滩村:特色种植富农家
【宁夏摄影人】黄河岸边的劳动者
【宁夏画报】印象开州尽画图,一城山色半城湖
【宁夏画报】蒙牛宁夏工厂:中国乳业首家“灯塔工厂”
【宁夏画报】同进村:苹果红了满园香
【宁夏画报】 第十一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在银川开幕
【画报老照片】邓亚萍、王楠银川打擂台
【宁夏画报】宁夏马术队的少年风采
【宁夏画报】宁夏射击队,为梦而战
【宁夏画报】在宁夏,不能错过的优质民宿
【画报老照片】宁夏“小燕子”访美演出
【宁夏画报】非遗小院里的非遗“新故事”
【宁夏画报】千年古乐发新声——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达吾德
【宁夏画报】走进宁夏的博物馆
【画报老照片】贺兰山彩色岩画
【宁夏画报】盈盈湖光秀古城
【宁夏画报】重走长征路 翻越六盘山
【宁夏画报】“游”进北方盐碱地的南美白对虾
【宁夏摄影人】贺兰山“精灵”——马鹿
【宁夏画报】威力传动:大国重器上的“银川印”
【宁夏画报】在白寺滩村开启田园生活
【宁夏画报】罗山东麓山地旅游自行车挑战赛举行
【宁夏画报】中国农民丰收节,看贺兰好“丰”光!
【宁夏画报】连续的雨水,让宁夏这些地方变了样
【画报老照片】贺兰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宁夏画报】典农河:一条玉带绕城过
【宁夏画报】从利通出发——宁夏越野文化旅游活动启幕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