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画报】走进宁夏的博物馆

企业   2024-10-11 16:22   宁夏  



一本杂志的影像记录

   



    近些年,随着城市发展,民众文化教育需求不断增强,宁夏的博物馆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其所涵盖的内容、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博物馆有公办有私营,体量大小也各有不同,既有综合类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也有科学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

    《宁夏画报》已对宁夏部分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作以介绍,本期我们将继续展示宁夏分类更细的博物馆,为读者带来更深入的知识探索和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


宁夏长城博物馆
传播长城文化的知识殿堂

摄影/郭存阳



    宁夏长城博物馆位于吴忠市盐池县盐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4A级景区内,是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馆于2019年8月开馆,是传播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宁夏和盐池长城文化的知识殿堂。





宁夏长城博物馆

    博物馆分设2个展厅:中国厅和花马池厅。中国厅集中展示了我国“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长城历史渊源、构筑方式、军事风貌、长城文化和宁夏长城的发展史,结合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深入了解长城的古代军事作用,以及宏伟壮观的建筑艺术带给人的心灵震撼。花马池厅陈列内容集中展示了隋、明两朝在花马池所修筑的长城,并结合花马池长城沿线上的铺舍、敌台、战台、关楼、烽火墩台、城堡等附属设施,详细介绍古代延绥镇和宁夏镇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在边防守卫中的重要作用。





文物展示




宁夏移民博物馆
展示波澜壮阔的宁夏移民开发史

摄影/钟培源、马力



    宁夏的发展历史与移民密不可分,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区红寺堡区更是创造了一种良性的、全新的移民模式,创造出了独特优秀的移民文化,其中许多动人、感人、震撼人的场面,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许多翻天覆地的迁建变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部鲜活的移民文化史。因此,在这里修建一座移民博物馆,意义不同寻常。

    宁夏移民博物馆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文化街,2009年开始建设,2013年9月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9436.88平方米。该馆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级国防教育基地、宁夏科普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宁夏移民博物馆

展馆对各时期、各类移民成因、状况和移民文化等进行展示、阐述,内容涉及面很广

    宁夏移民博物馆分为序厅、宁夏移民史、新时期宁夏新移民3个展厅,馆藏文物、实物2000多件。内容分世界、中国、宁夏移民文化概述,“天下黄河富宁夏”,红寺堡地区文物及移民民风民俗,红寺堡建区10年成果展。展馆内采用多媒体、图片、文字、实物、模拟真实场景的模型等形式,对各时期、各类移民成因、状况和移民文化等进行展示、阐述,内容涉及面很广。其中对红寺堡移民中的党中央、政府重大决策、重大事件,红寺堡扬黄工程等的内容做了详尽的展示。博物馆整体内容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对移民历史,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区红寺堡的移民模式,可以有清晰地认识与了解。

    宁夏移民博物馆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展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宁夏“双百”扶贫攻坚成果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展示宁夏历代移民文化和当今全国最大扬黄扶贫移民开发的综合性博物馆。 



宁夏移民博物馆是一座展示宁夏历代移民文化和当今全国最大扬黄扶贫移民开发的综合性博物馆



灵武恐龙遗址馆
那些1亿年前生活在灵武的恐龙

摄影/钟培源、郭涛



    灵武恐龙遗址馆位于灵武恐龙地质公园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建于灵武恐龙化石发掘现场之上。

    2005年4月~200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灵武市文物管理所先后联合在此地进行了4次发掘,共清理出3个发掘坑,挖掘出包括恐龙头骨、牙齿、肩胛骨化石在内的8只恐龙个体。经国际著名恐龙专家徐星鉴定,灵武恐龙为梁龙类中一个罕见的分支——叉背龙类,是中生代中侏罗纪大型新蜥脚类食草恐龙,距今约1.6亿年。梁龙在赤道以北首次发现,堪称“北半球第一龙”,这在我国恐龙化石发掘史中是一次重大发现。从目前已挖掘的恐龙化石分析,灵武恐龙是中国已知蜥脚类恐龙中个体最大的属种之一,某些数据超过已知所有属种。它对研究蜥脚类恐龙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灵武恐龙化石的发现,可以预证,数亿年以前,宁东地区气候温湿,地面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边湖水荡漾,水草丰美,恐龙家族安逸地生活着。

灵武恐龙遗址馆

    该馆依地形而建,分上下两层。1号、3号化石发掘坑在一层,2号发掘坑在二层。发掘坑保留了恐龙化石发掘出土后的现场面貌,经过防腐处理后,罩入巨大的覆有玻璃的框架内。游人可以走在玻璃上,垂直向下1米的距离欣赏恐龙化石,游走于数亿年前的巨大生物之间。

    该馆展厅还陈列有世界最大的恐龙股骨复制模型及原亚洲最大的恐龙模型——四川合川马门溪龙复制模型,该模型长22米、高10米,还有奔龙、窃蛋龙及恐龙蛋、狼鳍鱼、潜龙、大唇犀牛、乌龟等动物化石。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面积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边环境未遭破坏的恐龙化石,为了解中生代地理及全球古动物地理区系的形成提供重要信息,对展现史前生态景观,研究西北地区远古时期地理、气候,恐龙种属的繁衍、迁徙、灭亡及地球陆地板块漂移学说,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重要科学信息。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夏科普教育基地,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先后进行了专题介绍。
 
灵武恐龙遗址馆馆陈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


西吉博物馆
品历史底蕴之深厚   叹华夏钱币之壮观

    西吉博物馆成立于1996年9月,是一座综合性的地方历史展馆,建筑面积5111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3950平方米。一层为序厅、视听室、临展区、民用大飞机航空发展史展,二层为“葫芦河轶事”西吉县地方历史展,三层为“古泉集萃”中国历代钱币展。馆藏文物4087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27件、三级文物531件。

    民用大飞机航空发展史展是中国商飞公司在西吉的对口文化扶贫项目,也是西吉县第一个满足青少年开展研学活动、具有专题性展览的科技展区。展区分为陈展区、互动学习区、模拟飞行体验区3个区域,主要通过各类代表机型模型、文字图片展、交互式设备,介绍了世界民用飞机历史、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史、中国商飞研制历程。

西吉博物馆

民用大飞机航空发展史展

    “葫芦河轶事”西吉县地方历史展为通史展,按时间顺序对西吉县域内出土的动物化石、打制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冥器等文物进行展陈。通过历史文物充分展现了西吉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上的西吉边防战略地位突出,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化的碰撞带,自汉代以来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中亚文化、西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聚会,国际贸易在这里融通互惠,商贾游人南来北往,遗留下了大量古钱币。多年来通过收集、整理,现馆藏各时期货币10多万枚,因收藏钱币品种多而全,1996年被新闻媒体誉为“华夏钱币收藏第一县”。“古泉集萃”共展出历代货币数千枚。上迄中国货币起源的商周,下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枚枚钱币,无言地诉说着西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沉浮兴衰,也充分展示了曾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活的各民族人民所留下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文图由西吉县宣传部提供)
唐代青铜骆驼形水注

西夏文铜钱




盐池县长城民俗博物馆
保护长城   发自民间

摄影/郭存阳



    盐池县长城民俗博物馆位于吴忠市盐池县长城新村,距明长城“头道边”200米。由中国长城学会会员高万东、陈静夫妇于 2020 年出资创办,常年免费对外开放。 

    盐池县长城民俗博物馆展示了高万东、陈静夫妇多年来收集的千余件长城文物、百幅照片,以及有关长城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该馆的四合院和瞭望台外墙由夫妇两人收集的近10万块盐池明代古城砖砌成。 

    自开馆以来,该馆先后举办多次长城书画摄影展。每逢“5·18”国际博物馆日和宁夏长城保护宣传日,这里都会举行宣传保护长城的启动仪式,组织长城保护志愿者和长城爱好者举行相关活动,形成了宣传保护长城的浓厚氛围。
 
盐池县长城民俗博物馆

高万东、陈静夫妇

宁夏画报
《宁夏画报》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具有国际国内发行资质的大型精品月刊。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与摄影爱好者了解西部政治经济、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和地区建设的导向性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