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的影像记录
撰文、摄影/郭存阳
非遗小院子
如何让“老物件”在今天发光发热,如何继承好非遗技艺?又如何将非遗项目做成文化产业?当10年前冒万学放弃在银川经营多年的枕头批发生意,决定回乡创业时,这是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
回到盐池,冒万学建起春雪文化产业园,10年后,产业园已颇具规模,它成为集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民俗观光、旅游购物、研学教育、技能培训、乡村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产业融合体。
产业园最吸引人的是由窑洞建筑造型构成的“非遗小院子”,院内有枕头文化馆、滩羊皮工艺美术馆、草编工艺馆、民俗文化馆等。
“我是从小睡荞麦枕头,吃荞麦长大的,有时候出差到外地,没有荞麦枕头,觉都睡不踏实!”冒万学憨笑着说,“所以,我就想,可不可以把家乡的传统手工艺荞壳耳枕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来到在枕头文化馆,展厅里摆放着冒万学从全国收藏来的各种古枕:木质的、竹制的、玉石的、石膏的、陨铁的,种类达二三十种。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钟爱,冒万学花费10多万元收集了这些古枕。
“耳枕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人侧卧时,耳枕中间的孔可以减轻头部对耳朵的压力,上班族睡这样的枕头会特别舒服。”冒万学拿着一个细长的两头有孔的长形枕头向记者介绍,为了让荞壳枕头与时俱进,兼顾实用性和审美性,冒万学和妻子孙建春曾寻访老艺人,通过摸索研究,在传统老手艺基础上,创新研发了六孔、十四孔、二十孔荞壳耳枕等系列产品。“从收购荞壳、筛选、裁布、缝制,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全部是纯手工打造。”整个过程没有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生产,他说,如果一件产品没有文化内涵,就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重拾老手艺,给它重新赋予文化内涵,才是传承之所在。
枕头文化馆陈列的各式枕头
在滩羊皮工艺美术馆内,一幅幅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工艺美术作品,色泽鲜明,惟妙惟肖。这些作品都是利用滩羊皮纹理细腻、质感逼真的特点,加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创作而成。
“羊皮画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今在云南、浙江、新疆、内蒙古还有保留。”为了学到这门古老技法,冒万学先后前往多地学艺,但遇到的通常是“闭门羹”,他只能自己摸索着来,好在后来有学美术专业的儿子帮助,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让这门传统老手艺在盐池焕发生机。“盐池县是全国的‘滩羊之乡’,为羊皮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原料,一旦做大做强,不仅仅是文化传承,更是对滩羊产业的纵深拓展。”冒万学笑呵呵地说道。
草编工艺馆
除了枕头和羊皮画,草编工艺品也是春雪文化园的一大亮点。柳条、芨芨草、秸秆叶在这里变“废”为宝,成为一件件艺术品。用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等技法编织的簸箕、箩筐、柳条包、柳条箱、饭篮、菜篮、针线笸箩、炕席、苇箔等数百种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就想把那里的老物件进行改良、优化,通过产业园把它们推广出去,并且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也借它们展现当代农村的新气象。”现在,春雪文化产业园有学徒300人,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创收600多万元。“我们做非遗传统技术的传播者、践行者、守望者,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得到、学得来、带得走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冒万学希望通过传承非遗传统技艺,发挥产业园的创业示范作用,引领创业创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孙建春在制作羊皮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