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画报】巧手匠心制“轻裘”——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跃成

企业   2024-12-06 12:59   宁夏  



一本杂志的影像记录


撰文、摄影/辛怡丽 




    一件轻便保暖的二毛皮大衣,是许多老一辈宁夏人的温暖记忆。


    作为宁夏“五宝”之一,二毛皮向来以“轻裘”著称于世。在清朝,滩羊二毛皮就颇具名气。乾隆时期的《银川小志》记录了“夏各地俱产羊皮羊肉,盐州最佳”,《宁夏府志》中有“衣布褐,冬羊裘”的记载,《甘肃新通志》则赞称“裘,宁夏特佳”。


    有着几百年传统与历史的二毛皮加工技艺,无疑是宁夏一道独特的风景。

丁跃成每天都要将晾晒在院子里的二毛皮检审多遍

    在银川市永宁县纳家户村的宁夏灵羊二毛皮技艺传承工坊,72岁的丁跃成每天都要将晾晒在院子里的二毛皮检审多遍,这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日复一日,有50年之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毛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丁跃成的学艺之路颇为艰辛。

    “小时候家庭环境不好,生活很辛苦,也没上过学,甚至还要过几天饭,那时候什么苦都吃过。”直到19岁那年,丁跃成参军入伍。自小没有感受过家庭温暖的丁跃成在部队里尝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他把小时候吃过的苦转化成刻苦训练来报效国家,而4年的从军经历也锻炼了他更加坚毅的性格。复员后,丁跃成先后在工厂、生产队工作过。直到结婚成家后,他才跟着岳父学会了影响一生的技艺——二毛皮鞣制技艺。

    传统滩羊皮的鞣制技艺极为复杂,完全依靠手工操作,要经过打灰、泡皮、洗皮、鞣制等30道工序,一件成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

传统二毛皮的手工制作工具

传统手工制作二毛皮有着繁复的工序

    为了洗净毛皮,丁跃成的手经常泡到脱皮开裂。到了夏天更是难熬,沤过的二毛皮散发出的味道能熏得人头疼恶心。铲皮是最考验手艺的,需要铲掉浮渣、铲薄皮板,欠一点则过厚,手稍重会破了皮……这一整套技艺干起来既脏又累,也让不少学艺人早早打了退堂鼓。

    虽然辛苦但多少能补贴家用,这让丁跃成坚持了下来。慢慢地,在熟练掌握基本功后他开始追求精益求精,每一道工序他都自定了严苛的标准。就是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丁跃成做的二毛皮制品渐渐家喻户晓,卖得也越来越好。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二毛皮的市场越来越好。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让丁跃成深刻意识到老手艺已无法适应商品化的需要,他开始尝试改进传统工艺流程,通过不断地实验、查资料、再实验……直到最终找到可行的办法。他将原来的黄米、硝盐熟制羊皮的工艺进行了大改观,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使用原酶粉去肉、脱脂,做出的二毛皮皮板柔软、毛色白亮、没有异味。他还通过自主研发,制作了专业机器用于二毛皮精细化打磨,使改良后的二毛皮原材料色泽更加靓丽。同时,丁跃成还在制作中添加创新元素,丰富了二毛皮服饰的样式、图案、色彩,使其更受年轻人欢迎。  

丁跃成在制作中添加创新元素,丰富了二毛皮服饰的样式、图案、色彩

皮板柔软、毛色白亮的二毛皮

    很快,他加工出来的二毛皮成了市场上的俏销货,东北三省、内蒙古、浙江等地的商贩纷纷上门采购,二毛皮服饰更是远销海外。

    2013年,丁跃成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毛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他又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毛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满墙的荣誉是对丁跃成一路走来最大的肯定

    随着技术的进步,二毛皮已走上机械化的规模生产之路。在拥抱机械化生产的同时,丁跃成并没有舍弃二毛皮的手工制作技艺。“二毛皮的手工制作传了这么多年,我不能把它撂下。”丁跃成认为,虽然手工制作的效率无法和机械生产相比,但二毛皮的传统制作技艺仍有其文化价值和内涵,他不想让这门传统手艺失传。       
 
    如今,这门技艺对于丁跃成来说,不仅是沉甸甸的荣誉,还有“承”与“传”的双重责任。他和女婿注册了宁夏灵羊二毛皮技艺传承工坊,将这一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学徒。

    接棒前行,守旧创新,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在一代代的传承人手中继续焕发着生机。

宁夏画报
《宁夏画报》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具有国际国内发行资质的大型精品月刊。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与摄影爱好者了解西部政治经济、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和地区建设的导向性刊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