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立军 卜亚琳 杨洋 肖欣 邓翔 魏瑞娟 龙文泱
时钟跨过午夜,却远远没到长沙城的入睡时间。都市中心的五一广场,人潮涌动,声量爆表。
人类曾一度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则,而城市的力量,改变了黑夜的面貌。
人类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悄然拥有了城市?从洞穴到走向旷野,再到筑城而居,人类居住形态的演变背后究竟有怎样的秘密?这些答案如同一条条错综复杂的线索,交织成人类文明的历史长卷。
12月4日晚,在央视播出的《湖湘一万年》第三集《众城之祖》,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访人类最初的理想家园。
世界上最早的炭化稻种子
澧县城头山区域航拍图。资料图片
常德津市虎爪山遗址,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这是截至目前湖南最早的人类生活痕迹。50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旷野。湖南先民们游荡求生之时,如何遮风避雨,规避野兽侵袭,都是他们忧心的问题。
时间来到12万年前,先民们已经有了新的应对方式。
201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意愿参加了永州道县福岩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福岩洞人依靠手中简陋的石器在山中狩猎采集。运气好时,他们会收获到可供温饱的食物,带回到山洞里,让家族共同分享食物。
但是,狩猎与采集的收获并不稳定,并不是每天都能这样饱餐。在漫长的狩猎采集生涯里,人们逐渐发现了一种可以被种植的植物——水稻。
距离福岩洞不足5000米,在一个叫做玉蟾岩的山洞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炭化稻种子,距今约12000年。
水稻改变人类生活
镂孔圈足豆
水稻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改变了人类的居住方式。
10000多年前,随着全新世的到来,气候逐渐变暖,人类的生存条件好转,远古先民们纷纷走出洞穴,走向平原。
在澧阳平原西部的彭头山,人们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前的人类聚落。遗址中发现了长江中游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足以证明当时的农业发展已经初具雏形,人们已经有了稳定的居所。
湖南省澧县梦溪镇五福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距今约8000年的村落——八十垱遗址。
从聚落内部发掘揭露的遗存情形看,铺垫红烧土用以防潮的房址,出土大量水稻遗存,足以说明八十垱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定居农业聚落。然而,当我们来到聚落外围,可以发现一个奇特的景观:它的周边被一圈壕沟包围,这是长江中游发现的最早的环壕聚落。
这种村落环壕结构的出现,甚至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史前城池的雏形。此后,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古城的出现,用了2000余年。
“中国最早的城”如何建成
红陶碗
距今6100年前,在澧阳平原,出现了一个曾辉煌一时却因岁月久远而湮没无闻的神秘古城,它把中华民族的建城史往前推进了1000年。
从空中俯瞰,一条人工挖成的护城河,紧紧包围着坚实的城墙。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矗立着四座城门。城内东西、南北两条大道交错贯穿,组成交通动脉,而生活区、耕作区、制陶作坊、祭祀区和墓葬区,布局合理,井然有序。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表示,根据遗物遗存推测,8万平方米的城头山最鼎盛时期居住了1000人以上。
为了弄清城墙的建造方式以及施工进度,考古工作者曾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民族学的实验方法做过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估算,如果动用200人完全投入到建设中,至少要3年才能建成超过10万土方的城头山。但这场浩大工程的建造工期远远打破了人们的想象。
自1991年开始,考古人员先后对城头山各地段城墙、城壕发掘的资料综合分析后认为,城头山城墙经历了4次筑造,每次筑造间隔数百年。这应该与人口的增多有直接关联。
城头山人也住“三室一厅”
彩陶杯
“屏幕上看到的这个细胞叫做水稻双峰乳突,如果我们在文化层中看到了这样的细胞,可以非常自豪地告诉考古工作人员,这个遗址肯定是跟稻作有关系。”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顾海滨说,发达的农业是推动人口增长、城墙扩建的基础。
城头山古稻田里的稻谷已经与现代的稻谷颗粒极为接近,充分说明6000多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农业技术已经成熟,进入了规模化种植。人类从依赖狩猎采集生活到学会大规模种植作物之后,不仅掌握了更为稳定和高效的生存技能,还逐渐学会了分工协作。这种分工协作的深化,为人类发展为规划有度、组织更为复杂的大型村落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西南发掘区2号区域,是人们的居住点。房屋建筑群遗址有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和多室一厅不同规格。主卧、客厅、厨房,每个房间的功能也几乎与现代住房相同。
随着大量精美陶器的出土,在城北偏中心的地带,考古人员还发现了8座陶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城头山人的制陶技术早已炉火纯青,并形成了专门烧制陶器的区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多余的陶器也能够与其他部落交换粮食等基本的生活资料。
在古城的东部,考古人员发现了3个祭祀台。6000多年前,城头山人每逢重要的农时,便会举行庄严而神圣的祭祀仪式。
城头山对鸡叫城的影响是必然的
不过,让考古人员感到困惑的是,大约在4300年前,城头山人突然放弃了历经世代建造而成的古城,放弃了经营了数百年的稻田,也决然地放弃了已经能规模化生产的制陶作坊。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998年,考古人员在城头山遗址东北方向大约13千米的澧县涔南镇,发现一座距今5300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古城址。这是一座规模比城头山更大的古城。
从年代上来看,鸡叫城与城头山曾经有过一段时期共存于世,而这段时间有着将近千年之久。
两座城之间有着何种关联?城头山的衰落直至消亡,是否又与鸡叫城的出现并崛起有关?
“城头山对鸡叫城的影响是必然的。”郭伟民表示,随着城头山人口增多、资源紧张,极有可能有某一部分人迁徙到了鸡叫城。从一些考古学遗存和出土人工制品上来看,鸡叫城在很多的方面和城头山的风格是一致的。
主编/易宗明| 编辑/刘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