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一子两孙任澧州刺史说
文/高家协
刺史制度是唐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职位是三至五品,级分上、中、下三个等级。按澧州,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始置。隋朝曾废州置郡,唐即改郡为州。唐高宗麟德后辖4县:澧阳、安乡(废孱陵县并入,令安乡、南县)、石门、慈利(崇义县并入,今慈利、永定区、桑植、临澧县)。位于洞庭湖西岸,《尚书·禹贡》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而得名,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用“南州之美莫如澧”颂扬,足可说明澧州应为当时的上等州。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先后有一子两孙派往澧州任刺史。
奇怪的是,除一子李元则外,两孙:李诱、李炅的任职,在历朝历代的《澧州志》中,均无记载。分别的情况是:
一,李渊第十二子李元则
李元则(生卒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高祖二十二子:窦皇后生建成、李世民、玄霸、元吉,万贵妃生智云,莫嫔生元景,孙嫔生元昌,尹德妃生元亨,张氏生元方,郭婕妤生元礼,宇文昭仪生元嘉及第十九子灵夔,王才人生元则,张宝林生元懿,张美人生元轨,杨美人生凤,刘婕妤生元庆,崔嫔生元裕,小杨嫔生元名,杨嫔生元祥,鲁才人生元晓,柳宝林生元婴。
彭思王元则字彝。初王荆,出为婺州刺史。贞观十年徙王,为遂州都督,以冠服奢僣免。久之,为澧州刺史,更折节厉行。薨,赠司徒、荆州大都督,陪葬献陵。高宗登望春宫,过其丧,哭之恸。
无子,以霍王子绚嗣,龙朔中,封南昌王。薨,子志暕(李志暕)嗣,开元中,为宗正卿。
《嘉靖澧州志》秩官年表中有:“太宗贞观”“刺史·李元则·有纪”的记载。该志《方外纪》“澧州栏目”中有《彭思王》专纪。《卷之四·彭思王庙》“在州西十里彭山上。王乃唐高祖第十二子,封号曰‘彭’,为澧州刺史,有德政,卒谥曰‘思’。后民立祠祀之。宋封昭应普济王,本朝(明嘉靖)止称彭思王。以冬至日祀。”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是世袭制,地方政权是分封制。李元则年轻的时候,顺理成章地受到了分封,派往遂川作都督,并被封为“彭王”。然而,李元则受封后“以冠服奢僣免。”后谪贬澧州当了个“刺史”。他远离京都、远离皇室,带着妻妾,辗转千里来到澧州上任。常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李元则在澧州刺史任上,“折节励行,颇著声誉”,改变过往的作风,励精图治,颇有政绩。深得澧州民心。永徽三年,去世,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思",陪葬于地处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和村西的献陵唐高祖李渊墓地。“高宗登望春宫,过其丧,哭之恸”。可见李元则在高宗心中的地位!
澧州人获悉,悲痛万分。数年后,在彭山修思王庙以祀。庙小神灵。
(一)明澧人,户部、礼部尚书,李如圭曾写《颂彭山思王》赞:
雄才宗室寄干城,刺史分符万里行。德在民心崇祀远,功施社稷荷封荣。
半山落日鸦声乱,古庙高松鹤影清。瞻仰英风频感慨,断碑开藓读遗文。
(二)明·知州水之文撰《祈雨告彭思王文》
据 《嘉靖澧州志》载:伏以百谷用成,兆民允殖,生而不伤,王政之首务也。若非和气浃洽,则禛祥莫致;雨旸时若,庶家用平康。文等钦承帝命,来守兹土。民命是寄,厥责亦云重矣。曩者年谷丰登,民成含哺鼓腹。庶食民之食者,亦得以乐民之乐。柰自今春及夏,祝融煽虐,苗将稿矣。虽屡行祈祷而辄应,缘膏泽虽施,而尚屯蘧使,喜雨之情方萌,而忧旱之心随继,倘西成⑥失望,民焉攸赖邪?且疫疠弥野,哭声载道;十室而卧者八九,一家而殒者过半;闻之惨伤,救之无术。是岂我苍之不仁,实在有司之不谷;或行事乖方,有伤天地之和气;或征敛无艺,剥削我民之膏血;或谣刑以逞,戕贼我民之命脉;或供奉太过,不顾我民之肥瘠;或宽狱不能为之平反;或强者弗锄,而弱者不能为之扶植;或兴作不时,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而作愚者无所控诉;有一于此,皆足以上干天谜!下贻民殃!文虽知闭门思过,而犹恐未能反灾为祥;恭惟我王,旧守兹土遗泽在人,庶民永怀而不忘;神能怒然而不顾,神如垂悯下氓之困;鉴察有司之咎,则以民之厉,使我罹之。民之身,使我赎之。务祈速降甘霖,使田禾之含英吐蕙者,浸灌滋润,收实颖实栗之效。培植民命,使堰卧而气息奄奄者,保合精元。有曰“寿”、曰“康”之乐,则不惟百姓安饱,而我神之血食,亦有赖矣!为此,秉诚注香、陈牲奠酒、恳祷于神,神其鉴之,格之,庶几幽明之理不殊,而感通之效丕显矣,敢告。
该庙历经千余年的风吹雨打,到二十世纪前期,只有部分基石散落在遗址上。适逢1998年大水,在澧县“平原行洪,移民建镇”的大规划中,彭思王庙纳入县城建设规划。由当时的滟洲水电站牵头,吸收社会捐款在原址重建。占地千余平米,建筑面积5百余平米。拥彭山之胜,揽九澧之秀。与千亩湿地、2千亩水域、3千亩山林,连片山林3万多亩,可谓集山、水、洲、景之大成,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游人如织,香客不断。彭思王李元则永享祭祀。
二、临淮王李诱
李诱(生卒不详)道孝王李元庆之子,唐高祖李渊之孙,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载:道孝王元庆,始王汉,后徙陈,出为赵州刺史。贞观十年,徙王,授豫州刺史,累实封千户。时诸王奉给薄於帝子,至数寠乏,大臣莫敢言。十八年,黄门侍郎褚遂良为太宗从容言之,不能行。高宗时,历滑州刺史,以治绩闻,数蒙褒赐。迁徐、沁、卫三州刺史。事母谨,及丧,请躬修坟墓,诏不听。薨,赠司徒、益州都督,陪葬献陵。九子,诱为嗣,王临淮,为澧州刺史,坐赃削爵。更以次子询之子微嗣,终宗正卿。子炼嗣,广德中,亦至宗正卿。
这里第二段讲得很清楚了。其译文是:李元庆有九个儿子,李诱为继承人(指继续爵位),被封为临淮王,任澧州刺史。因贪污被削去爵位,便改为以次子李询的儿子李微为继承人,李微最终官至宗正卿。李微的儿子李炼为继承人,广德年间,也官至宗正卿。这就明确了李诱“为澧州刺史”的职位。也许是因为李诱因“坐赃削爵。更以次子询之子微嗣”有失皇室体面,历代澧州志没有点滴记载的缘故。
三、李炅
李炅(生卒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画家,唐高祖李渊之孙,江安王李元祥之子。颇有文采,擅长绘画。门荫入仕,册封广平郡公,出任澧州刺史。麟德二年,出继邓王李元裕。武则天当权时,幸免于难,不知所终。《历代名画记》有记载。《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载:江安王元祥,始王许,后徙王,四为州刺史,实封至千户。性庸遴,所至营财产无厌。时滕、蒋、虢三王皆贪暴,得其府官者恶之不愿行,故时语曰:"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元祥魁大,带十围,食兼数人。韩、虢、魏亦鸿伟,然不逮也。薨,赠司徒、并州大都督,陪葬献陵。七子,晫为永嘉王,有禽兽行,诛死;皎为武阳王,馀皆爵公,武后时,多及诛。皎子丛,以幼流死岭表,葬南安,人号其冢为"天孙墓"。中宗立,以从子钦嗣王,又以皎封绝,更取弟子继宗嗣,既而以郡王不袭,降澧国公。
1991年《隋唐五代墓誌彙編·洛陽卷·第十册第25方》有北京圖書館藏拓本《大唐故江王息故澧州刺史廣平公夫人楊氏墓誌》。墓主杨氏(楊無量壽)隋朝纳言杨达,即武则天外祖父的玄孙女,正是李炅的夫人。
李炅在澧州任职情况,历朝历代澧州志都没有记载。
相关链接
走进澧州▪生态澧州‖彭山原名虎山,因贵为帝胄的彭王李元则而易名,“彭峰叠嶂”为澧州外八景之一
/易宗明| 编辑/刘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