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10月16-10月22日),为进一步增强学生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意识,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自觉养成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王村中心小学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办手抄报、劳动实践、光盘行动等形式,开展节约粮食主题系列活动。同学们决心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爱粮节粮的好习惯,做一名爱惜粮食的小卫士!
国旗下讲话
在庄严的国旗下,主管德育的杞校长作了“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的讲话,向全校师生发出珍惜粮食的倡议。她讲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播种到收获,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同时,还列举了全球粮食短缺的现状,提醒大家珍惜每一口食物,杜绝浪费。国旗下的讲话引起了师生们的强烈共鸣,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
——“世界粮食日”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这首唐诗大家都会背,都懂它的意思。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虽然父母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节约粮食,可是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
“民以食为天”。缺少粮食,我们很难生存;缺少粮食,我们国家难以发展;缺少粮食,我们人类更有可能走向灭亡。
所以为了唤起大家爱惜粮食、珍惜粮食的意识,每年的10月16日就成为“世界粮食日”。虽然现在的中国地大物博,物产资源众多,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但是浪费粮食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节约”一词在不少人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但是希望大家知道,随着中国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却在逐年减少,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粮食缺口正在成为阻碍我们奔向小康大道上的一道难以填满的沟壑。“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不仅仅是句口号而已,更应该是一声声每天都敲响在我们耳边的警钟。
“俭以养德”,自古以来,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值得彰扬的美德。我们中国,之所以要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因为中国浪费不起。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每个人只要浪费一点,总数就非常惊人。
同学们,爱粮、惜粮、节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风尚不仅过去需要、现在更需要,我们没有糟蹋粮食的权力。我们当学生的虽然不种田、不产粮,但节约粮食也相当于种了粮食。我们的一张张餐桌就相当于一方方粮田,除了吃进肚子里的粮食外,不浪费一粒粮食。我们要强化节约行为。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不能浪费粮食。吃多少,烧多少;吃多少,盛多少;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买了就要吃完,不随手扔掉……。对浪费的现象,我们要坚决反对,坚决抵制。只要我们牢记“节约”,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最后,我大声呼吁,人人应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请大家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从你我做起,从今天开始,做一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学生吧!
主题班会
各班级积极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课,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了解了粮食生产的过程以及浪费粮食的严重后果。在班会课上,大家热烈讨论,纷纷提出自己的节粮建议。最后,全班共同制定了节粮公约,约定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珍惜粮食,不挑食、不剩饭。
大屏幕宣传和主题手抄报
学校利用大屏幕滚动播出宣传标语。
同学们通过绘制“爱粮节粮”手抄报,引导学生养成惜粮如金、节粮成习的好习惯孩子们用一张张成果表达自己“爱粮节粮”的决心,同时号召大家凝心聚力,爱惜粮食,共创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会。
劳动实践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红薯成熟了,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乐耕种植园收红薯。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田间,培养劳动意识,感受丰收喜悦。通过亲身劳动,他们不仅学会了收获红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明白了粮食来之不易,懂得了珍惜粮食。
光盘行动,树立榜样
为了将节粮行动落到实处,学校开展了“光盘行动”。同学们在食堂就餐时,纷纷做到按需取餐,不浪费一粒粮食。学校对同学们的就餐情况进行监督和提醒。通过“光盘行动”,同学们树立了节约粮食的榜样,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
此次爱粮节粮系列活动,从国旗下的主题宣讲到课堂的知识传授再到实践中去,同学们了解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增强了珍惜粮食的观念,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习惯,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成为我校的优良作风,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节约行动中来,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家会共同珍惜粮食,共创美好的未来。
节粮在路上 世界粮食日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创建纪念日)是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0月16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10月16-10月22日),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我国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两大口粮品种自主率100%,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正如2022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在田间地头对记者的轻声感叹: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完全靠天吃饭的年代了。
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有一群人,为实现这样的壮举立下了汗马功劳。
袁隆平:“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资料图 袁隆平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杂交稻种植面积占到了一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间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颁奖会后第二天袁隆平匆匆赶回湖南后的第一件事还是下田去看他的水稻。
袁隆平对很多人讲过他的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画手乌合麒麟为缅怀袁隆平院士创作的作品。图片来源:新浪微博@乌合麒麟
袁隆平30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袁隆平说“只有下田最快乐”
“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何康:“我是代表八亿农民领奖的”
至今为止中国有2人获得过“世界粮食奖”分别是1993年原农业部部长何康和2004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何康任农业部部长期间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粮食总量供大于求。
何康曾说,家庭教育给他植入了“民贵”和“农本”思想他在领取“世界粮食奖”时说“我是代表八亿农民领奖的”并把20万美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中华农业教育科技基金会。
李振声:“真正为我打分的,是农民”
李振声。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摄。
小麦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把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成了“小偃”系列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甚至连他家里阳台上也种着小麦
1956年中国农业发展遭遇了巨大的危机小麦条锈病疯狂蔓延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李振声团队计划通过基因转移的方法将牧草中的抗病性能转嫁给小麦,因为是远缘,所以难度非常大育成“小偃6号”,他们花了24年。
自然条件下小麦感染条锈菌。图片来源:新华网
小麦产量大大提高农民们欢欣鼓舞农田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吃面,种小偃”李振声说“真正为我打分的,是农民”
2005年的博鳌论坛上李振声对10年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的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进行了回应他汇集了我国近15年的有关数据与布朗预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布朗的三个推论都不正确都不符合中国实际,他说“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金黎平:让“土蛋蛋”变成“金蛋蛋”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作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30多年坚持干一件事科技为笔,田野作纸为马铃薯科技扶贫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光明日报》的报道中写到:“在和农民一起劳动时,几乎没有人能分清谁是农民、谁是博士,尤其是金黎平,黑出了水平。”
有一次河北坝上基地突降大雨,为了防止雨水浸泡育种材料,金黎平和团队成员连夜抢收入库,返程中发生车祸,金黎平受伤最重,头上缝了10针,在额头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种植大国,60%以上的种植区分布在贫困区域。金黎平常年带领团队奔波在一线,通过建研发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产业扶贫,让马铃薯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从来没有容易的丰收今日中国“司空见惯”的丰收背后是制度保障、科技加持与无数人的汗水,展示的是中国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