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读到过一个观点:列强最后没有把中国变成完全的殖民地,而是选择通过清政府来半控制中国,主要是因为他们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见识到,清政府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并未用上全力,因为个别城池的陷落和个别部队的溃败,清政府就会做出让步,接受屈辱的和谈条件。作为对比,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之间的战争规模和烈度大大超乎他们的认知和想象,原来中国的内战可以打到尸山血海,山河变色。这种类型的战争,是他们所不愿见到也无法接受的。所以,我想系统地对这一段历史再做些了解。
此前我对太平天国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中学课本 - 猜想很多人都是这样。这场运动被定义为农民起义,《天朝田亩制度》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后来碎片化的阅读或信息,增了了一些我的认知,譬如南王冯云山的前期努力和贡献、天京事变的突然和残酷、翼王石达开的愤然出走,后期忠王李秀成试图力挽狂澜,等等。电影《投名状》则具体塑造了这场战争的画面感。
根据读书习惯,我打算找一些国内国外关于此话题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来读读。对历史问题,宜兼收并蓄,多做思考,以免偏颇。我选的第一本书就是史景迁的《太平天国》。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1936年8月11日-2021年12月26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以研究明清史见长。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以优美流畅的文笔,把中国近代错综复杂的人物与史事,通过严谨的历史考证,参照专家的钻研成果,以“说故事”的传统历史方法,娓娓道来。
史景迁的书我之前也读过一本,是讲明末的《前朝梦忆 - 张岱的浮华与苍凉》。这本书和《太平天国》一样,可读性不错,可以增加许多有意思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历史细节。然而,总体有点轻飘飘的感觉,不够厚重,可能与这些书原本是以畅销书的方式,给欧美大众普及中国历史有关。
史景迁在《太平天国》的自序写道:
1840年代,洪秀全开始向广西山区一小帮农民和短工传道时,他曾想过由他的信念所启动的事件,其发展将导致千百万生灵涂炭,让中国一流的政治人物集中财力兵力,耗十年岁月来镇压吗?大概不太可能,因为洪秀全以为自己就是上天的力量,慢慢相信自己已经不受世道评判。如果,他真的想过的话,那么他仔细读过的《启示录》已明载,这等浩劫早已被道出了,混沌惧怖不过就是行将来临的光荣和平的一部分而已。我心里头没有希望洪秀全实现目标的念头,但我也不能全然否认他的追寻中有真诚的热情。本书卷首语引了济慈的诗,它就是由《启示录》而来,有些人相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而洪秀全就是其中之一。那些从事这等使命的人极少算计后果,而这就是历史的一大苦痛。
Big things have small beginnings,读完只有一声叹息。
结束了史景迁的《太平天国》,我开始读另一位美国学者裴士锋的《天国之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收获,毕竟豆瓣评分《太平天国》只有7.6,而《天国之秋》有8.6。
阿里大北线 | 新疆三万里 | 北印漫游记 | 川青甘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