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期【原创】《文昌鸡史话(一)》

财富   2024-12-24 10:22   海南  


文昌鸡史话(一)




 

 

第一话 探源







     鸡是人类驯养较早的动物之一,也是人类重要的禽类资源。早在距今8000年左右,在南亚与东亚,及东南亚一带的人类祖先就对“原鸡”进行驯化和饲养,并逐渐演变为家鸡。关于鸡的起源,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着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命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文昌鸡”,顾名思义,因产于文昌地区而得名。文昌原为汉紫贝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为现名。自宋以降,内地往海南岛的移民不断增多,文昌也成为南下移民的重要终点站。因此,也形成了文昌地区独特的移民文化,“文昌鸡”这一饮食文化便是文昌移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文昌鸡”的概念是在文昌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







    据2000年版《文昌县志》载:“文昌鸡是农户饲养家禽的当家品种,系清代中期(1600—1700)福建、粤东地区移民带入,经长期选育而成,其外形特征是:黄皮、黄脚、黄喙、脚短、喙短、躯体结定匀称。[1]”按上述材料之记载,文昌鸡乃是清代中期,甚至是在更早的历史时期由移民自闽、粤等地区带入,并经长期选育而成的优良家鸡品种。在文昌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潭牛镇天赐村是文昌鸡的发源地。在天赐村的韩卓理公祠外墙上便印有关于天赐村“文昌鸡”起源的传说:“潭牛镇北有村,村外多榕树,树上古枝参天,浓荫遮日,树下绿草如茵,水质清澈,鸡雏成群,因村野之鸡受皇上天子赐名,村舍荣光,该村得名:‘天赐村’。[2]”这一则天赐村文昌鸡的传说,且抛开其史料价值不谈,其中关于最优质的文昌鸡之养成得益于其得天独厚为自然环境,即文昌鸡生态环境极佳,以榕树子(果实)为食,其骨酥软而肉质鲜嫩,所以“文昌鸡”中以潭牛“文昌鸡”最为著名。以上两则材料,我们可理清“文昌鸡”形成过程中此许重要影响因素,其一,“文昌鸡”是由闽、粤移民带入,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的家鸡品种;其二,“文昌鸡”在养殖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养殖环境和独特的食物。当然,仅凭这两则材料很难说明“文昌鸡”的来龙去脉。要了解地方的特色文化之形成,其最直接的文献资料无非就是地方志。以海南地区最早的地方志《正德地琼台志》追溯:“鸡,又有乌骨、番毛、矮脚、雪里炭数种。其曰䟫鸡即斗鸡。曰潮鸡,特小,潮长而鸣,李德裕诗‘三更津吏报潮鸡’是也。[3]”这是海南地方志书中对家鸡着墨较多为一处,文中列举了当时海南饲养家鸡的几个品种,也可理解为由移民引入海南岛的多种家鸡品种。此后的《万历琼州府志》、《乾隆琼州府志》、《道光琼州府志》几乎都只是沿用《正德地琼台志》的相关记载。

NO.1
潭牛镇天赐村韩卓理公祠


    至于文昌地区的地方志,《康熙文昌县志》仅列举禽类有“鹅、鸭、鸡”,并未有关于鸡的具体的记述;《咸丰文昌县志》“物产”一目中没有关于鸡的记述,但在“木类”一目里有“鸡啄(木)”,“树高逾丈,枝不扶疏。子色黄,有核无皮,味甘,鸡喜啄之。[4]”,这可与上文文昌鸡吃榕树子一说呼应;《民国文昌县志》中则记载:“鸡,甘温,动风温中。蛋益气不血,安五脏。乌骨鸡,甘乎属水,益肝肾,退热补虚。[5]”以上诸志对于鸡基本上都只有寥寥数语之记载,并未显示出鸡在文昌地区在养殖或食用方面有其特殊的一面,官方志书也未见关于“文昌鸡”这一概念的记载。但毫无疑问,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禽类资源,不仅具有提供肉类和蛋白质的功能,还有报时、充当供品、占卜等社会功能,对文昌地区亦是如此。如《康熙文昌县志》“风俗”一目便有“鸡骨占休咎。[6]”的说法。鸡骨卜,亦称“鸡卜”,为古人占卜法之一,以鸡骨占吉凶祸福。早在南宋时期,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便对“鸡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明清时期,“鸡卜”之法在南方地区甚为流行。是时,在文昌地区“鸡骨占休咎”亦是重要的社会风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鸡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上文中,“文昌鸡”的名称概念,笔者求之于官方志书而未得,但转求于其他历史文献还是有所收获。实际上,较早有“文昌鸡”这一明确概念记载的文献是晚清学者陈坤的《岭南杂事诗钞》,该书成书于清光绪年间 ,是一部对岭南地区历史、名胜、建筑、风俗,名物、人物等方面的以诗证史形式的文学著作。因其所辑录的史料详实,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现全文引入其“文昌鸡”条目以资论证:

 “ 阴化阳生五德禽,苍苍海气感来深,

   雄飞雌伏寻常事,饕餮何劳苦用心。

   文昌县属有一种鸡,牝而若牡,肉味最美。盖割取雄鸡之肾,纳于雌鸡之腹。遂不生蛋,亦不司晨。毛羽渐殊,异常肥嫩。以其法于他处试之则不可,故曰文昌鸡。[7]”







NO.2
《岭南杂事诗钞》第八卷目录中有“文昌鸡”条目


NO.3
《岭南杂事诗钞》关于“文昌鸡”的描述


    上文对“文昌鸡”的描述神乎其神,认为文昌鸡“雌雄莫辨”,实则为“文昌鸡”中非常常见的“鸡阉”,亦为“文昌鸡”养殖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其传统的作法为雄鸡放养至一定时间后,阉割去势,然后进行笼养至少三个月以上,其成品即为“文昌鸡”中的上品大肥鸡。这种对公鸡阉割去势,进行笼养的方法,使其肉质更加细腻、更加鲜嫩肥美,尤其适合于做白切鸡。同时,阉割去势后,也使鸡的生长速度更快,体型更大,所以文昌人常以大鸡阉为文昌鸡中品质最佳者。这种特殊的养殖方法甚至随着文昌人漂洋过海,在新加坡报人王振春写的《昨日海南街》一书中,作者便回忆到年少时在海南街一带有个叫黄居首的同乡擅长阉鸡,以算命为主业,以阉鸡为副业[8]。这也可以算是“文昌鸡”饮食文化的一种向外传播吧。

NO.4
大鸡阉







     以上诸材料所指的“文昌鸡”,其含义并不尽相同。“文昌鸡”作为文昌地区最具代表性为饮食文化,具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结合现代语境,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对“文昌鸡”加以理解:

    其一,“文昌鸡”是文昌地区饲养的一种独特的家鸡品种。明清时期由间粤移民带入后,经一定时期选育而成。据张吉鹏、邹庆华等1993年撰写的《文昌鸡原产地鸡种现状的调查报告》,对文昌鸡原产地鸡种进行了实地调查,认为文昌鸡体型中等,具有“三黄三短”的特征,即嘴黄、脚黄、皮黄及嘴短、颈短、脚短,属于传统的“三黄鸡”品种,但在原产地不断引入石歧杂、粤黄882、AA鸡等品种,使之与文昌鸡杂交后,出现品种混杂的状况,导致文昌鸡品种出现退化。现在,随着“文昌鸡”饲养的产业化,在原纯种文昌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和培育出新的品种,现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在这里,文昌鸡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可视之为一种文昌地区长期以来喂养的一种三黄鸡品种。

      其二,文昌鸡”是文昌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下,通过一整套独特的养殖方法饲养而成的家鸡产品。“文昌鸡”的养殖一般都经散养和笼养两个阶段,在散养120天左右时间后,又笼养两至三个月的时间,以番薯、花生饼、米糠等熟食催肥,使之皮薄骨脆、肉质鲜嫩,且肥而不腻。在文昌人传统的观念里,正宗的文昌鸡分为“鸡阉”(即阉割去势后的雄鸡)和“鸡乸”(在文昌,一般是指未孵蛋带小鸡的母鸡)两种。未经阉割的雄鸡(在文昌称为“鸡头”),已孵蛋带小鸡的老母鸡,以及有一种阉割不充分,仍然带有部分公鸡特征的“半斩”(文昌话)为其中之特殊者,一般不算在内。在这种特殊的养殖方法方法下,文昌鸡以肥者为佳品。故文昌俗谚云“鸡肥脚也香(芳)”,意即鸡养得肥,连到鸡脚都好吃。文昌人过年,与邻里亲朋的寒暄问候一般也会问一句“今年鸡肥不?”大肥鸡,这也构成了传统文昌鸡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其三,“文昌鸡”又是指文昌地区一种传统的“白切鸡”烹饪之法。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华南F3”琼、粤、桂,都对“白切鸡”有着走义入魔般的痴迷。在文昌,“无鸡不成宴”,宴席上的鸡一般都以“白切鸡”的方式来呈现。文昌人逢年过节,或招待亲朋好友都要杀鸡做一道“白切鸡”,所以有人笑言“没有一只鸡能活着走出文昌。”白切鸡,又称白斩鸡,乃南方地区为保持鸡的原汁原味而采取的一种简单的烹饪方法。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里就写道,“鸡功最巨,诸菜赖之。如善人积阴德而人不知。故令领羽族之首……白片鸡,肥鸡白片,自是太羹、玄酒之味。尤宜于下乡村、入旅店,烹饪不及之时,最为省便。煮时不可水多[9]。”袁枚在书中将鸡位于“羽族之首”,在鸡的烹饪食单中又将“白片鸡”即白切鸡列于首位,究其原由,乃在于白切鸡有利于保持鸡肉最纯正的鲜嫩味道。


NO.5
白切鸡


      综上所述,“文昌鸡”乃是文昌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精心选育出优良的家鸡品种,开发出一整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方法,并结合华南地区传统的烹饪方式而形成多地方饮食文化,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体现了鲜明文昌地方文化特色。


注释:

[1]文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文昌县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94页。

[2] 见文昌市潭牛镇天赐村韩卓理公祠外墙所印宣传语。

[3] (明)唐胄纂,《正德琼台志》,海南出版社,2023年,第183页—184页。

[4] (清)张霈等监修,林燕典纂辑,《咸丰文昌县志》,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5](民国)李钟岳等监修,林带英等纂修,吕书萍、王海云点校,《民国文昌县志》上册,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6](清)马日炳等纂修,赖青寿,颜艳红点校,《康熙文昌县志》,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7](清)陈坤著,《岭南杂事诗抄》 第八卷,“文昌鸡”条。

[8] 见(新加坡)王振春著,《昨日海南街》,(新加坡)新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23年,第39页。

[9] (清)袁枚著,《随园食单》,开明出版社,2018年,第91——第92页。




八门湾的风
海南旅行、美食、文史,西大故事,与你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