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意渐浓,我们迎来了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此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建始也;冬,万物收藏也。”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是冬天的起始,更是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日子。在中医理论中,立冬标志着天地之气由收转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开始注重养生保健。
立冬时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也应该相应地调整起居习惯,以保护体内的阳气。
1. 早睡晚起:中医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意味着冬季应早睡晚起,以养精蓄锐。早睡有利于阳气潜藏,晚起有利于阴精蓄积,同时注重身体保暖,以免阳气外泄。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7点后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 保暖防寒:立冬后,气温下降,要及时增添衣物,注意保暖,重点要做到“不冻头、不冻腹、不冻脚”。此外,要记得常用热水泡脚,每日睡前用40℃左右温热水泡脚20分钟左右,水量以没过脚踝为宜,同时配合足底按摩。另外,足浴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糖尿病患者的足浴水温不宜太高。
3. 室内通风:气温下降虽然要注重保暖,但也要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半小时,以保持空气新鲜。
特别提醒:在冬季,高血压患者应增加血压自测,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不可擅自调整药物剂量和药物种类。
穴位按摩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达到养生的效果。
风门穴
风门穴亦称风门热府,别名热府。属足太阳膀胱经,是督脉与足太阳经的交会之处。《针灸甲乙经》将此穴位的描述是“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鼻炎、支气管炎、肺炎、肩背软组织疾患等病证。
取穴: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大椎穴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1.5寸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方法:用拇指分别贴在左右两侧的风门穴上,进行按压揉动,让此处穴位有酸胀、发热的感觉,时间以5-10分钟为宜。也可用掌根贴于穴位处擦动,以透热为度。也可直接用艾盒放在穴位上灸,每次10 ~20分钟,以局部温热微微发红为宜,可以适当上下移动,以免烫伤。
至阳穴
至阳穴位于背部,属督脉,适当第7胸椎之下,背属阳,督脉为阳脉,七为阳数,三阳为极,因名至阳。具有振奋宣发全身阳气,疏通经血、利湿热、宽胸膈、安和五脏、补泻兼施之功。
取穴:取穴时取俯卧位,至阳穴位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在我们的背部两侧可触及两块鼓起来的骨头,叫肩胛骨。在肩胛骨的下角,就是最下面的那个点,将两个点结合起来画一条线,与后背正中线相交的地方就是至阳穴。
方法:用拇指点按至阳穴,进行按压揉动,让此处穴位有酸胀、发热的感觉,时间以5-10分钟为宜。也可用掌根贴于穴位处擦动,以透热为度。也可直接用艾盒放在穴位上灸,每次10 ~20分钟,以局部温热微微发红为宜,以免烫伤。也可在此处进行刮痧。
立冬时节饮食应以温补为主,但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以适量食用为根本大法,避免过分滋腻,给胃肠消化带来过大的负担。
1. 增加热量:适当增加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如羊肉、鸡肉、核桃、栗子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但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咳嗽痰多的人群不适合吃羊肉;“三高”人群建议选择脂肪含量较少的肉类。
2. 多吃黑色食物:中医认为黑色食物入肾,有助于补肾藏精。可以多吃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食物。
3. 多喝温水:冬季干燥,应多喝温水,保持身体水分,促进新陈代谢。也可同时配以甘润生津的果蔬,如梨、冬枣、柑橘等清润的食物。
寒主收引,冬季人体肌肉较夏季僵硬,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气机的运转。但应遵循“渐进、适量”的原则,避免过度剧烈导致身体损伤。
1. 适度运动:冬季要避免剧烈运动,最好选择一些相对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损伤阳气。
2. 户外运动:户外运动应在阳光充足的时段进行,避开早晚,以自然界的阳气充盈人体阳气。
3. 注意防寒:运动时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出汗后及时擦干、避风,避免出汗后受凉感冒。
2023年6月21日,我院在夏至当天开出“时令门诊”,分为春夏秋冬贯穿全年,给出市民及患者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以及中医综合疗法的个性化诊疗模式。时令门诊根据患者体质,为患者给出当前时令最适合的养生干预方案,将中医养生文化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使老百姓更多地接受中医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
秋季护肺卫,早秋气温高,湿燥为主。晚秋气温降,凉燥为主。养生贵在养阴润燥,重在强健体魄。可取天枢、肺俞等穴位;麦冬、鸡血藤等药物,共凑润燥生津,益气固表之效。
1.艾灸:关元、天枢、肺俞
2.穴位贴敷:三阴交、太溪、照海、膈俞、肝俞
3.秋茶方:南沙参3 麦冬3 莲子3 生甘草3
4.足浴方:百合15克、麦冬10克、当归15克、鸡血藤15克、石斛15克、艾叶15克、干姜3克、党参15克
5.香囊:合欢花10克、玫瑰花20克、月季花20克、百合20克
6.穴位埋针:合谷、曲池、少商
7.药膳:冰糖川贝炖雪梨
材料:川贝母粉3克,鸭梨1个,冰糖10克。制法:将鸭梨清洗干净,从上部1/3处横刀切开,挖去梨核,使梨呈内空的小碗梨盅形。把梨盅放入蒸碗,川贝母粉倒入梨中,再把梨上部盖好,用竹签固定,蒸碗中加入冰糖和少许水,隔水蒸约40分钟即可。连梨肉、带汤水一起食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多年来通过大量实践,在中医特色体检、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及常见内科慢性病人群健康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健康管理体系。
“治未病”中心开展特色中医体检,充分发挥“治未病”科室特色的诊疗技术优势,将道生四诊仪、经络仪、TMT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等应用于中医特色的健康体检中,进行中医四诊的仪器判断、体质判断。
普通门诊、时令门诊时间:
周一~周五全天(西院)
周一~周五全天;周六上午(东院)
互联网门诊、时令门诊时间:
周一~周五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