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

文摘   2024-11-07 00:00   上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亚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无病或体质健壮”。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两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亚健康的主要特征:①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惫、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明确;②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减退所致的各种虚弱表现;③微生态失衡状态;④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

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①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心理和社会压力加重造成的脑力和体力透支②人体自然衰老;③饮食不规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和睡眠不足等。④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



亚健康是“治未病”的重点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但两者在内容上存在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约等于“治未病”‘中的“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

中医治未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是从整体观出发而建立的独特理论。亚健康的理论基础也是从整体出发而创造的,对于临床常见的亚健康状态,用现代检测手段无法解释,可借助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中医辨证的方法,用中医辨证思维阐述其病因病机,并以中医治未病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中医治未病重视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方面所起的作用,重视对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调理,这种从整体上调理为主,注重精神调养的整体思维治疗模式对亚健康的防治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干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层含义,即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以及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即所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主要手段有:“未病先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目的是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


“未病先防”

包括祛除影响健康的因素和主动养生、锻炼。外因包括环境、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家庭或社会负担等;内因包括自身抗病能力、健康意识、不良生活方式、感情挫折等。通过各种养生保健手段是可以起到“未病先防”作用的。

“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亚健康状态发展到接近疾病的阶段。疾病虽还没发生,但已很接近疾病状态甚至已经出现了某些特征性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早期)状态时。此时就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临床许多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只要及时发现,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就能避免疾病产生或导致危重症的发生。当代社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发生该病的高危人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干预,将异常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是指在疾病康复期出现亚健康的表现。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需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所以在疾病初愈后,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或津液亏虚,或脾肾不足,或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适当给予药物治疗,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期早日康复,从而避免疾病的复发。否则,此时若适逢新感病邪,饮食不慎,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盛,引起疾病复发。




中医“治未病”方法主要有:情志调养、药膳食疗、膏方、针灸、推拿、拔罐、穴位贴敷、内服中药汤剂、养生功法等。


药膳食疗: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所谓的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而做成的美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当药膳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即是食疗。食疗是饮食疗法的简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可以说,食疗是指膳食产生的治疗功效,即以膳食作为手段进行治疗。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




膏方: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在中医理论里,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它是由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利用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特点,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结合辨证施治而拟定的膏滋药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俗话说“冬令一进补,春天可打虎”便是如此。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等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




养生功法: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益寿的激励感言,形成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健身方法的民族特色的养生功法。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天人合一”观,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说为理论基础,以意、气、形、神逐渐融为一体为至高境界。集武术、导引、呼吸吐纳于一体,收养生养性之双效。流传至今的传统养生功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更有发展于现代的中医偏颇体质调理操、高血压保健按摩操、摩腹健脾功等。



*声明: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未行商用,仅作学习用途。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删除。


----------------------------------❤--------------------------------


温馨提示


     


    TMT

~西

~

~





曙光治未病
防治未病,关爱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