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二十四节气
寒
关于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0°,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江南地区的气温虽然没有北方那么低,但由于湿气较重,处于令人难受的冬季寒潮阶段,部分地方湿冷感较强,因此关节炎非常容易在此期间养成。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但幸运的是,寒气逼人的大寒后不久是立春,意味着春天生机萌发的前奏。
节气讲物候,大寒有三候,初候鸡始乳,意思是鸡开始孵化小鸡,预示着春天的生机将要萌动。二候征鸟厉疾,指鹰隼等猛禽更为活跃,因为寒冬时节食物较少,需要努力捕猎,三候水泽腹坚,指水面和泥土冻结得更加坚硬,彰显了极致的寒冷。
大雪养生
非常时期,要非常注意,养生原则是温阳护阴、固本培元。
1 起居
早睡晚起,以养阳护阴;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腰部和脚部,避免寒邪入侵。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睡前热水洗脚,能使血管扩张,改善脚部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
2 饮食
可以通过饮食调养增强体质,比如吃羊肉、喝鸡汤、姜汤、红枣、核桃等,以温阳补气,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减少食源性损伤可能。
3 情志
天寒地冻的环境中,缺乏温热,人的情绪容易低落,应适当晒太阳,适当增加居室内温度和亮度,必要时可以熏香,保持情绪平稳,可以冥想或阅读来养心。
4 运动
不宜剧烈运动,以免出汗过多,导致体内阴精亏损、阳气耗散,应以轻缓运动为主,如太极拳、瑜伽或散步,既能舒展筋骨,又不损耗体力,以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和抗病力。
穴位养生
膝眼穴
位置:膝盖正下方两侧凹陷处,分内膝眼和外膝眼。内膝眼靠近髌骨内侧,外膝眼靠近髌骨外侧。
作用:膝眼穴具有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可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尤其适合冬季关节易受寒的情况。
手法:以双手食指按揉内外膝眼穴,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感觉局部有微热感即可;也可热敷穴位,加强祛寒效果。
宜忌:膝关节有急性损伤或感染者应避免用力按摩。
注意事项:操作时保持膝盖温暖,避免寒气入侵。
合谷穴
位置: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中点处。用拇指按压时有明显酸胀感。
作用:合谷穴具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适用于缓解头痛、鼻塞及寒邪引起的感冒症状,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身体免疫力。
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力度适中,保持3-5分钟,左右手交替进行。
宜忌:孕妇禁用此穴位,以免刺激引起宫缩。
注意事项:按压时不宜过度用力,以免造成局部不适。
悬钟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约四横指宽),腓骨前缘凹陷处。
作用:悬钟穴为骨髓会穴,具有强筋健骨、补益肾精的作用,尤其适合冬季寒冷引起的腰膝酸软、下肢无力等问题。
手法:以拇指指腹按揉悬钟穴,每次3-5分钟,按压时保持均匀力度,可配合艾灸,每次灸10分钟左右。
宜忌:皮肤破损者勿按揉或施灸。
注意事项:艾灸时注意保持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
时令养生
大
寒
2023年6月21日,我院在夏至当天开出“时令门诊”,分为春夏秋冬贯穿全年,给出市民及患者中医养生、中医治未病以及中医综合疗法的个性化诊疗模式。时令门诊根据患者体质,为患者给出当前时令最适合的养生干预方案,将中医养生文化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使老百姓更多地接受中医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
冬藏肾,在抵御寒气的同时也要补气养血。可取涌泉、太溪等穴位;花椒、桂枝等药物,共凑益气温阳,理气养阴之效。以下是一些其他的养生选择:
1.艾灸:涌泉、太溪、肾俞
2.穴位贴敷:气海、脾俞、足三里、大椎、中极、关元
3.冬茶方:生姜3 枣片3 黄精3 生甘草3
4.足浴方:艾叶15克、红花10克、老姜6克、花椒10克、当归15克、桂枝6克、附子6克
5.香囊:辛夷5克、苍耳子5克、肉桂5克、薄荷5克、白豆蔻5克、檀香5克
6.穴位埋针:血海、肾俞、涌泉
7.药膳:生姜当归羊肉汤
材料:羊肉一斤,当归30克,生姜两块,陈皮一片。制法:羊肉洗净切块,先用开水去沫。当归、陈皮洗净,生姜去皮切片。先把当归、生姜、陈皮置汤锅里,加水煮开,再加入去沫后的羊肉块,加少许盐和料酒。慢火煲2-3小时,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