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微观
——望湖路小学教师名片之现代
教育理论研学篇
如果说,教育是一场修行,
学习,一定是这场修行的出发点;
如果说,成长是一场修炼,
研究,一定是这场修炼的加油站。
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学校的未来,教师的成长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高度。随着望湖路小学提出学习发展的新愿景,以“教师名片”的打造为支撑点,锤炼教师队伍,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亮学校品牌,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说·微观”这一教研交流平台,旨在引领教师研学“现代教育理论”,在穿越时代与“教育大师”的对话中,传承思想,润泽精神,精进专业,修炼智慧,扎根实践。1月23日,望湖路小学“师说·微观”本期的主题观点人是张薇老师。
Part1:观点人——张薇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领域中,我们不断探索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第十一章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灵感,我结合教学实例,有了诸多深刻的感悟与实践收获。
一、故事引入,化抽象为具体
书中提到,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授“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时,我深知四年级学生对于较大数字的概念较为模糊,直接讲解数位、计数单位等知识会显得枯燥且难以理解。于是,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有一座超级数字城堡。城堡里住着数字居民,每个居民都有自己独特的‘房间’,这些‘房间’从右往左依次排列,越往左越重要。有一天,数字小精灵们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聚会,它们按照自己的‘房间号’依次站好,组成了各种大数。比如,数字5在右边第一个‘房间’时,它代表5个一;当它跑到左边第三个‘房间’时,就变成了5个百。”
学生们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听得津津有味。我顺势引入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学生们理解起来轻松多了。通过故事引入,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学生们不仅快速掌握了相关内容,还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索线与角奥秘
在“线与角”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我将学生分成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活动角以及不同长度的小棒等材料 ,让他们通过操作来探究线与角的特征。
在探索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时,小组成员们用小棒当作线段,通过想象将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两端都无限延长得到直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个小组的同学提出:“直线和射线都看不到尽头,那它们能比较长短吗?”围绕这个问题,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因为直线和射线都是无限长的,所以无法比较长短。
在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学生们用活动角进行操作。有的小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度无关。为了验证这个结论,他们还用直尺画出不同边长但角度相同的角,用量角器测量后发现角度确实一样。小组合作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线与角的奥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三、利用错误,引导反思成长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巧妙利用这些错误是教学机智的体现。在教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时,有学生在计算125×16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125×16 = 125×(8 + 8)=125×8 + 8 = 1000 + 8 = 1008。
我发现这个错误后,没有直接指出,而是把这个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一起观察、讨论。学生们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出现了错误,应该是125×(8 + 8)=125×8 + 125×8。
通过对这个错误的讨论,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运用,同时也学会了在计算时要认真仔细,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他们反思,能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学习《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第十一章,让我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教学机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与智慧,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数学世界。
-END-
撰稿|张 薇
排版|宋美琳
初审|李 思
复审|李虹霞
终审|王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