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抓娃娃》中马成钢对儿子马继业说:“做这一切,还不是为了你好”。现实生活中,像马成钢式的父母的确不少,对孩子很有“爱心”。
问题是:对孩子有“爱心”就行吗?
我认为,父母对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需要“爱能”。
“爱心”和“爱能”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爱”。
中国古代的“爱”字本质含义指的是契约双方的一种关系和状态,这种关系就是爱。因此,爱的本质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一个人说了不算,必须是双方认可才是爱。正如孔子所说:仁者爱人。(仁简单理解就是指:二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爱。)
如果明白了什么是爱,那就明白为什么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心,是一个人“同情”、“关心”、“爱护”他人的一种思想情感。爱心属于个人道德层面,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如果“爱心”不被认同和理解,就不能称之为爱。
爱能,是爱心的延伸和表达,是用行动表达爱的能力。具体而言,爱能是将个人内在情感采取合适的方式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能力。
“爱心”与“爱能”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爱心是爱能的基础,爱能是爱心的行为表达。一个人内心充满爱心,并不意味着他具有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同样,一个人拥有强大的爱能,也需要源自内心的爱心为基础。
电影《抓娃娃》中,马成钢不可谓没有“爱心”,他为了“儿子发展好”煞费苦心。但问题在于他表达爱心的实际行动——“控制”孩子成长轨迹——出了问题。
现实生活中,没有“爱心”的父母少,缺乏“爱能”的父母多。电影《抓娃娃》带来的重要的教育思考是——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做”“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让孩子“体会”“理解”“认同”到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