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等级考2022、2023、2024年均有关于“牛”或“马”的情境试题,很多学生不明白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牛”“马”究竟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历史解释的方式来理解中国古代“牛”“马”表象背后的历史事实。
试题如下:
一、什么是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辨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二、试题中的“牛”“马”是什么?
试题情境中给了“牛”“马”的史料,学生需要探究“牛”“马”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从而对“牛”“马”这一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客观的理解。
1、中国古代“牛”“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中国古代在表述“牛”“马”时,前面一般会加上一个动词——“耕牛”“战马”。这两个动词就很好地体现了“牛”和“马”在古代的主要职能。
“牛”为耕稼之本,在古代主要是用来耕作,为农业服务的。很多诗句中都有耕牛的描述:如“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湿”(苏轼)、“草绿耕牛健,村深侯鸟啼”(苏辙)、“岂惟养猪大作社,更卖宝剑添耕牛”(陆游)、“耕牛返村巷,野鸟依房栊”(孟郊)。
“马”者甲兵之本,在古代主要是用来打仗,为战争服务的(交通运输、传递信息等)。古人有关战争的诗句,大都与马有关。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飞蓬卷尽塞云寒,战马闲嘶汉地宽”(刘禹锡)“战马春放归,农牛冬歇息”(白居易)。
古代的小农中国,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马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国家特级保护动物”。历朝历代的政府都制定严格的法律进行保护、规范“牛”“马”的使用和管理,对非法宰杀、盗窃“牛”“马”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如《汉律·九章》载:“不得屠杀少齿,违者弃市。”大意是如果屠杀了青壮的牛,就是杀头的死罪,需要用人命抵牛命。《唐律疏议·卷第十五》载:“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大意是:无论是官府的还是私人的牛与马,都很重要,牛是农业的根本,马是军队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杀牛或马者要判处一年半的徒刑。《大明律》中规定:“凡私宰自己马、牛者,杖一百......若病死而不申官开剥者,笞四十。”大意是:自己家的牛或马,也不能随便杀,违者也要判处杖罚一百的罪行。病死的牛马,需要先向政府报告。如果不报告就开剥,需要判处笞刑四十。
2、试题情境中的“牛”“马”表象背后是什么?
2022年的试题中,秦汉时期相马术自设一科,成为与射御同等重要的专门技术,说明马在秦汉时期很重要。结合当时秦汉时期尤其是汉朝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对内对外战争不断,对内要平叛诸侯叛乱,对外要抵御匈奴骚扰。马是汉朝军队作战的重要工具和军事装备,在诸多的兵种之中,骑兵是最具战斗力的兵种之一。因此,当时重视马主要是服务于军事战争的需要,故答案选C。
2023年的试题中,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出门乘牛车成为风尚。汉初经济凋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乘牛车是落后的体现。为什么东汉晚期上自天子下至贵族却竞相乘牛车为荣呢?结合东汉晚期的时代背景,可知皇权旁落,外戚、宦官、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斗不休、党同伐异,政治腐朽,缺少积极昂扬向上的政治状态。因此,原本是耕作的牛,却因慢、稳、可在车上任意坐卧的特点而被竞相乘坐,这本身就是政治颓废落后的体现,故答案选A。
2024年的试题中,宋元社会重视马,明清社会重视牛。结合宋元的时代背景可知:两宋时期,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并存,边患危机严重;蒙元时期,蒙古西征,征伐四方。因此宋元时期“重马”。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疆域版图基本奠定,国内国际政治都相对稳定,因此“重牛”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故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