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随州市教育局近期推出一项引人瞩目的举措。为大力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该市决定以本学期期末统考为关键节点,举办全市首届高中 “师生同考” 活动。
考试时间将完全与全市高中学生统考保持一致,教师与学生使用同一套试卷,在相同的考试时长内作答,并且遵循相同的评分标准,后续师生试卷还会混合在一起进行批改。
考试涵盖的科目相当广泛,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均在其列。
参与此次活动的人员范围也已明确,包括市教科院 50 岁及以下的各学科教研员,以及全市高中学校 45 岁及以下的各学科任课教师。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此次考试中的成绩将被赋予重要意义,它将成为教学能力评价、职称评定以及评优评先等关键领域的重要参考依据。
事实上,“师生同考” 这一形式并非首次出现。去年 2 月,贵州省就有 40 余万名教师参与了统一考试,安徽六安也曾开展过类似活动。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教师进行考试考核本无可厚非,其初衷或许是为了督促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
然而,当这种考试与教师的考核、评优评先以及职称评定直接紧密挂钩时,便引发了诸多争议。不少人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否过于严苛?是否充分考虑到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毕竟,教师的教学成果不仅仅体现在一次考试成绩上,还涉及到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长期的教育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在追求教育质量提升的道路上,如何平衡好考核机制与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话题。
湖北某地的师生同考政策在教育界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觉得这是甄别教师水平的试金石,能让 “滥竽充数” 的教师现形,认为教师若考不过学生就没资格教学。
但实际上,这一举措方向对但路径有误。
考试思维和教学思维有本质区别,刷题与讲题、做题与讲题拓展、考场答题与讲台授课心态都不同。
“学高为师”不意味着教师的能力仅体现在考试做题上,教学是复杂艺术,考试成绩与教学能力并非正比关系。
高中教师做题未必比学生强,以成绩论英雄不科学,就像游泳教练速度不及队员但不影响指导。
从现实看,这政策不合理。
有人以为能淘汰差教师,实则不然,混日子的教师可能利用规则躲避考核。而且不分年龄统一考试并与绩效挂钩不公平,老教师在反应、创新、记忆上虽可能不如青年教师,但教学基本功更扎实,经验素养非考试能衡量。
总之,提升教育质量不能只靠师生同考,应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且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师评价体系,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依我之见,教师参加考试这一方式本身并无不妥,但考试结果绝不应与教师的职业 “命脉”,如职称评定、绩效考评等直接挂钩。
不可否认,教师队伍中存在少数不思进取、教学方法陈旧的人,部分领导岗位人员凭非教学能力上位,教学水平差,他们急需通过考试提升自己,不然会耽误学生。
以我校一位年轻教师为例,长期教低年级却不受家长认可。让他教体育,他怕累怕难管,把学生关教室上自习;教音乐就放歌,教道法就放动画片,可这样仍被评为市级名师和骨干。
这种师生同考能淘汰他吗?不太可能,反而可能淘汰像我这样踏实教学、不搞形式和暗箱操作的老师。
这类现象并非个例,很多学校都有。
教育不需要这种 “花架子”,而应公平对待认真负责的教师,给予尊重。
那些滥竽充数的教师是少数,大家心里清楚。
若真想整顿,单独考他们就行,不应让全体教师陪考,否则会让该被淘汰的人逃脱,使考试遭教师反感,沦为 “过街老鼠”。我们应探索更科学合理公正的教师评价机制,助力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为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12月7日上午,在全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会上,随州市教育局以本学期期末统考为契机,即将开展全市首届高中“师生同考”活动。
本次“师生同考”活动考试时间与全市高中学生统考同步,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参与人员有市教科院50岁及以下各学科教研员,以及全市高中学校45岁及以下各学科任课教师。
考试将采用教师与学生相同试卷、相同考试时间及相同评分标准,师生试卷混合同改。同时,设置标准化教师考点,教师集中考试。教师考试成绩会作为教学能力评价、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教师解题能力整体薄弱的学校,市教科院将开展教学视导活动,助力提升教师解题与专业水平。市教育局与市教科院还将安排人员随机巡查。未来,“师生同考”活动将形成常态化定期开展机制。
更为关键的是,教育的目标并非是让教师比学生更厉害,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相反,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