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新刊速递 | 2024.11

学术   2024-11-27 17:24   上海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新刊上架

2024.11

封面


封底


封二


封三



目录



圆桌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八)·


我们需要一场范式革命

——中国社会变迁与自主知识生产


米加宁

生成式人工智能

十大认识论问题



诸大建

强可持续性范式

与中国发展C模式



吕鹏

大型社会模拟器:

社会知识生产的大科学装置



梁玉成

基于生成式大语言

模型的测试社会学



姜利标

认知范式变革下的

知识生产



梁晨

数字技术方法与研究范式转型

——以历史学为例



特稿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九)·

邱泽奇

人机互生:范式革命与知识生产重构



·纪念康德诞辰三百周年·

邓晓芒

从康德到第三形而上学


何怀宏

人是什么

——康德的第四问


邓安庆

论康德与儒家的“文明互鉴”

——百年康德接受史反思


争鸣










·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十三)·

杨国荣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权利问题


任剑涛

敞开未来:文明史叙事的第一轴心期迷思与第二轴心期拓展


周敬青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结构类型探析


社会








·高质量发展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杨志勇

财税改革方法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对策思路


李炜光 臧建文

财税体制改革何以驱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健全


马向真 张金金

愤怒的生成逻辑与情感治理


思想








·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五十)·

葛兆光 陈 恒 章 清 段志强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笔谈)


李 将 赵 骏

论多边主义的话语竞争:空间、身份与制度


里亚·格林菲尔德 著 武田田 译

中国崛起与文明的定义

——构建跨文明比较的概念工具


杨宏芹

青春与死亡

——以德皇威廉时代的“最年轻一代”为例



城市








·可编程城市与人文城市·

周海晏 李梦颖 张昱辰

可编程城市:数字媒介与城市文明(笔谈)



彭思思

跨越“监控资本主义”:数智时代的传播异化及治理


Content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八)·

我们需要一场范式革命

——中国社会变迁与自主知识生产

我们需要一场范式革命

——中国社会变迁与自主知识生产


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传统学术范式持续遭遇冲击乃至反常,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数字技术对理论研究与社会变迁的颠覆性影响。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改革发展叠加技术迭代给民众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亦给中国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今天,我们迫切需要一场范式革命,从方法论或者说是从思维方式层面,推动学术研究的变革和创新。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特邀专家学者联合组织“范式革命”的圆桌会议,旨在从根底上瞄准学术问题、打破学派成见、祛除学科屏障、融合人机智能,希冀达成具有预见性的学术共识,型构具有创新力的学术共同体,用范式革命驱动知识生产进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米加宁教授提出生成式大模型的十大认识论问题,试图在技术、应用、理论、哲学、未来等不同维度探索“人机共生”之道。他认为,生成式大模型开启了一个“无学科”的知识创生时代,正在从多个维度重塑人类的认知图景,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革命性突破。诸大建教授在揭示范式的三个本质性特征基础上指出,中国高质量发展与强可持续性范式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不超越生态环境红线的前提下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福祉,是中国正在开创的可持续性转型 C 模式,其将推动数据输出型研究范式向思想输出型研究范式的转换。吕鹏教授认为,作为社会知识生产的大科学装置,“大型社会模拟器”在解决社会运行与认识论问题、系统性刻画社会知识的情境与场域、强化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开展社会知识的验证与更新、实现知识的扩展迁移与比选、促进真实社会的善治与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玉成教授认为,大型语言模型所催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智能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将“测试社会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真实社会的数字化和数字情境的真实化又使得测试社会学面临新的挑战。社会学家应将大语言模型既作为测试工具,也作为测试对象。姜利标副教授在分析数据环绕和内爆时代的三种社会症候,以及社会学知识生产的两种认知性范式的基础上指出,要回应社会性质状态的变化和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可以从知识生产的事实对象、知识生产的核心焦点、知识生产的认知本质三个维度寻找可能存在的自主性策略。梁晨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不断嵌入和人机合作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影响史学研究范式,历史学的“发现”功能将被重新唤醒,而多元史实的增加又将推动史学理论的演变和跨学科对话的加强。近代史学创立者所期待的、以社会科学为基础且能够有所“发明”的史学,或将有望实现。

——主持人 李 梅 高 原


特稿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九)·

邱泽奇|人机互生:

范式革命与知识生产重构

【内容摘要】知识创新范式、知识传播范式和知识扩散范式是三重相互关联且机制各异的不同指称。当三重范式组合为一个协同体系时,便是知识生产范式。知识生产与人类历史相伴随,源远流长。当我们用知识生产范式去分析时,会发现范式革命的次数极其稀少,除了古代社会对理性运用的残缺范式,在遇到新一代人工智能之前,也就只有从科学革命开始建立的完整范式。以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正在重构人类的知识生产,形成人类与机器互生的知识生产新范式。

【关键词】残缺范式  完整范式  知识生产 范式革命 人机互生  人工智能

【作 者】邱泽奇,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纪念康德诞辰三百周年·

邓晓芒|从康德到第三形而上学

【内容摘要】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美学可从两种形而上学之间的“桥梁”提升为第三种形而上学,即审美的形而上学,它才是前两种形而上学的根。这原本也是康德文本中可能隐含的意思,但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只是西方传统的“物理学之后”和“存在论”,审美在这种意义上只能是“桥梁”;但审美形而上学是超越存在论的“语言学之后”,它从诗性和隐喻结构来看待语言的本质,并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之所以可能提供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按照黑格尔的思路将康德美学引上了一种动态的诠释学本体论,虽然完成了一次“语言学转向”,但由于受到传统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局限,仍然未能上升到“语言学之后”的视野。这种非存在论的或超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只有在中国传统形而上学即“伦理学之后”中才找到了支持,但后者由于中国哲学的“反语言学倾向”而同样未能提升到语言学之后。第三形而上学则是经过对西方物理学之后和中国伦理学之后加以综合而超越双方之上所提出的一种更具普遍性和超越性的形而上学设想。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 自然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 物理学之后 伦理学之后 语言学之后

【作 者】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何怀宏|人是什么

——康德的第四问

【内容摘要】康德晚年对第四问的探讨基本是一种综合性、概括性和总结性的探讨。尤其对其认识论和道德哲学来说是这样,他将认识论和道德哲学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范畴中来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重要补充:一是联系历史政治对人性的探讨(道德哲学的延伸);二是联系宗教对人性的探讨(回答第三问,但将两问结合);三是直接的、从经验观察到对人性的直接探讨(如实用人类学)。“人应当是什么”或者“人将会是什么”还是要受到“人实际是什么”的限制的,这意味着我们要看到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全面地看待“人是什么”,还应该深入分析人的欲望、非道德情感、各种意志(而不仅仅是道德意志)以及信仰——不仅是在单纯理性的范围内,还有对历史和现实的宗教形态的分析。对“人的有限性”的认识不仅要看到认知的局限性,还应意识到道德和审美的有限性。虽然康德并没有像他在回答前三问中那样,特别地提出一个根本的新理论和原则,但第四问的提出依然有重要价值:不仅为康德,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用以审视其全部的四问,甚至观察全部的康德哲学体系。

【关键词】康德 人学 形而上学 道德

【作 者】何怀宏,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邓安庆|论康德与儒家的“文明互鉴”

——百年康德接受史反思

【内容摘要】早期传播康德的学者正是从创造新文化的实践中把握到了以自由为核心的康德哲学的魅力他们通过对康德的专家型解读和思想性对话的相互促进,阐明了只有康德哲学与儒家思想的“文明互鉴”才能真正发现各自思想中的真理与义理。因此,新一代的康德研究者,要在思考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轨道上获得真切的哲学问题意识,形成有自身风格的原创性的康德释义学,才有可能赢得国际康德学界的承认和尊重。

【关键词】康德 儒家 中国文化 文明互鉴

【作 者】邓安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争鸣

·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十三)·

杨国荣|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权利问题

【内容摘要】人的权利首先以个体为依托。在权利这一层面,个体的追求往往彼此相异甚至分离,由此可能导致各种对立。与之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仁道”的观念。权利意识仅仅关注个体权利和个体利益,而仁道则是以所有人具有的内在价值为关注之点。人的权利本身有其物质基础,也有精神内涵。前者关乎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态,涉及各种感性需要,后者则与人的存在的精神性层面相联系。只有在形成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个体才会有精神层面的自觉追求。人的权利还具有实质与形式的方面,二者本质上相互关联。中国古代传统中的贤能政治与近代和现代传统的群众路线,都关乎以上方面,需要高度重视。民主与民本的分辨,是相关领域需要关注的另一问题。认为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民主则是人民主权,二者泾渭分明,这种流行之论并不确切。事实上,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中蕴含着民主内容,二者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人的权利的内涵。

【关键词】权利 仁道 民主 民本

【作 者】杨国荣,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化研究所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人观之:历史变局中人的存在研究”(22JJD720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基础研究”(21JZD018);山东“曾子研究院”、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


任剑涛|敞开未来:文明史叙事的

第一轴心期迷思与第二轴心期拓展

【内容摘要】文明史叙事是一个关乎人类从过去、经现在走向未来的大历史叙述。第一轴心期让人们高度关注作为文明源头的过去。这促成了一种文明史叙事的基本倾向:人们不仅习惯于在面对困境时回到第一轴心期寻找解决方案,而且将自己面对的一切境遇归之于第一轴心期,进而将人类的命运紧紧地与第一轴心期关联在一起。这是一种具有深厚根由的思维模式,但也是一种缺陷愈来愈明显的思维定势:第一轴心期的迷思,遮蔽了第二轴心期的关注目光。第二轴心期是近四百年渐次展开的时期:它不同于处理人己关系的第一轴心期,着重处理的是人机关系。它是人类走向一个崭新未来的时期。能不能够从面向过去的第一轴心时代迈进面对未来的第二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正面临的一个究竟是堵塞未来还是敞开未来的重大决断。

【关键词】文明史 第一轴心期 第二轴心期 过去 未来

【作 者】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周敬青|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结构类型探析

【内容摘要】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日益显现出制度化、规范化、制度规范体系化的特征。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这一新的重大概念的提出,以及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造就勇于自我革命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客观需要。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由多种类型的规范体系同构而成,主要包括以宪法为统领的国家法律规范体系、以党章为统领的党内法规制度规范体系、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为统领的党的规范性文件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四个子规范体系有机耦合,共同构建起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基本结构;四个子规范体系在不同场域、不同层次对党的自我革命发挥着指引和约束作用;四个子规范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保障,共同保证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自我革命 制度规范体系 结构类型 理论探析

【作 者】周敬青,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章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科学内涵、结构类型与完善路径研究”(23VRC08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要求研究”(2024VQH037)


社会

·高质量发展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杨志勇|财税改革方法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对策思路

【内容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财税改革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财力保障。现代财政制度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是数字财政、发展型财政以及经济建设财政。当前,财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秉持正确的方法,形成一套系统的改革方法论。结合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应坚持改革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系统的改革方法、坚持在开放中推进改革、坚持不断提升改革能力。唯有不断提升改革能力,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确保改革持续深化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改革方法论 现代财政制度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作 者】杨志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统筹安全发展与安全的中国政府债务研究”(22JJD790085);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现代财政制度研究”(2021XKJC02)


李炜光 臧建文|财税体制改革

何以驱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健全

【内容摘要】现代财税体制是市场经济与国家治理的关键连接点。财政社会学理论揭示了财税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关系,这是以财税体制改革驱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健全的理论基础。研究发现,财税体制在资源配置、市场统一、社会公平正义及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作用于宏观经济的基本运行,为财税体制改革促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政策指引。基于财税体制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传导机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应聚焦于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以及央地关系调整等方面,并以此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赋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 宏观经济治理 财政社会学

【作 者】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臧建文,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河北金融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的效果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HB24ZT023)


马向真 张金金|愤怒的生成逻辑

与情感治理

【内容摘要】并非所有的愤怒都是“正义之怒”,也并非所有的愤怒都是“疯狂之怒”。为了更公允地评价愤怒情感,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和控制,可对愤怒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渴望得到承认是愤怒产生的道德心理基础;对正义规范的认知与信念是愤怒产生的道德认知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性关系是愤怒产生的关系基础。为了防止基于承认、正义的反抗之怒恶化为怨恨与仇恨而造成社会共同体的撕裂,应该顺着愤怒的指引,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促进相承认,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共同体。

【关键词】愤怒 生成逻辑 承认 正义 情感治理

【作 者】马向真,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金金,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思想


·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五十)·

葛兆光 陈 恒 章 清 段志强|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笔谈)

近年来,不少关于全球史研究的重要著作陆续出版,但中国学者自己叙述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还相对缺乏。2024年,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 历史学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先生主编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全三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本书不同于来自西方的各种全球史叙述,其真正呈现了中国历史学者眼中的全球史观。为推动我国的中国史研究与世界史研究融会贯通,探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全球史书写,本期特推出《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新书首发式上葛兆光教授、陈恒教授、章清教授、段志强副研究员四位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编者按


我们为何需要“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 历史学系特聘资深教授


当代中国史家何以书写全球史

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


在全球史背景下推进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

章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碎片式全景:全球史书写的开放性

段志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 将 赵 骏|论多边主义的话语竞争:空间、身份与制度

【内容摘要】多边主义是建构国际秩序的基本范式,是主要大国致力于掌握秩序权力、塑造秩序格局的关键话语。多边主义话语可以通过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空间认知、身份定位和制度评价等视角来解读。多边主义话语竞争首要指向国家对世界空间的认知及其规治观念的差异。国家继而寻求自身在共同空间中的妥当身份,与此相伴的是国际社会中结构性的身份差别和身份再区分过程。多边主义话语竞争以国际制度为落脚点,在内容上体现为国家对国际制度契合自身利益、遵守权威界限以及符合公平预期所形成的评价和竞争性诉求。新时代背景下,挖掘多边主义话语竞争背景下的自主性理论,寻求多边主义话语在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实践意义,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学界提出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多边主义 国际话语 话语竞争 国际制度

【作 者】李将,中山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赵骏,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重大问题研究”(21JZD031);202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边主义的中国理论及其自主性建构研究”(GD24YFX11)


里亚·格林菲尔德 著 武田田 译|中国崛起与文明的定义——构建跨文明比较的概念工具

【内容摘要】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崛起为西方学者提供了广阔的比较视角,在涂尔干和韦伯提出了超国家文化统一体“文明”的概念之后,关于文明分析的发展经历颇多坎坷,而比较视角令文明这一议题重新得到关注。人类是由文化构成的独特现实,文明之间的区别是社会文化多样性的根源,“文明”是自主系统的集合,共享共同的文明首要原则,虽然彼此之间没有系统性连接,但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以此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凡事有度、通融与和谐,以及中华文明对不同文化所抱持的有容乃大的务实态度。当下,应当为针对人的研究增添独立的跨文明比较的概念工具,为跨文明比较和全面理解社会生活系统地搭建必要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中国崛起 文明分析 跨文明比较 层展 首要原则

【作 者】里亚·格林菲尔德,美国波士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翻 译】武田田,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杨宏芹|青春与死亡

——以德皇威廉时代的“最年轻一代”

为例

【内容摘要】德皇威廉时代“最年轻一代”是指以霍迪斯和海姆为领军的德国表现主义诗人群,对它有两个界定:这批诗人均为1885—1896年出生,与德皇威廉时代同期;精神上表现为敏感、反叛、暴力等特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构成特殊的关系。以往对德国表现主义诗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审美政治性,对其青春特质尚未关注。“青春”是20世纪中外文学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最年轻一代”在其诗歌中呈现出“爆裂”的青春姿态,反抗工业文明,宣扬“青年崇拜”,呼唤“人类的曙光”,并最终在战争中迎来死亡宿命。作为一个“青春”的个案,其文学形态和生命政治折射出时代思潮,表现出具有先锋性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诗人 德皇威廉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 青春 爆裂 先锋

【作 者】杨宏芹,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城市

· 可编程城市与人文城市·   

周海晏    李梦颖    张昱辰|

可编程城市:数字媒介与城市文明

(笔谈)

论及大众的城市权利,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三剑客”的观点各有不同。列斐伏尔、哈维或是强调挪用街道、广场、建筑展开公共生活,或是抵抗政经权力对城市空间实质性与象征性的双重占有。这些思路主要着眼于城市实体空间。与之对照,卡斯特的观察有所不同,他立足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网络社会的崛起。技术、媒介成为卡斯特剖析城市的主要切入点,比如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的网络逻辑使得“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在城市权利/权力的运作中,数字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沿着卡斯特的这个思路,技术性媒介成为考察数智时代城市运作的崭新视角,“可编程城市”就是一个突出的理论范例,它揭示了数字技术作为动能,正在激起城市运作机制及城市文化的更新。


媒介与城市的勾连源远流长,涉及众多研究进路。帕克将报纸这个现代大众媒介视为现代性城市的基础要素,这个观点成为主流传播学的重要理论资源;芒福德则将城市视为一种媒介,因为它们都具有储存、传输信息的作用;基特勒在此基础上强调,城市还具有第三项媒介功能——处理信息;麦奎尔指出媒体-城市在数字技术时代高度互嵌,致使大众媒介时代的媒体再现论崩塌。本组三篇论文可说是上述研究思路在数智时代的延续,“可编程城市”展示了媒介与城市的新型关系。其一,可编程城市是技术渗透于城市肌理的生成式系统,代码空间是软件代码系统对于城市空间的再造;城市之所以是可玩的,正在于数字技术将游戏逻辑延展到城市的各个方面 ;城市治理变成同步的、实时的,则是依赖于数字技术对于复线时间的协调。其二,可编程城市开启了大众实施城市权利的新面向。齐林斯基“多孔的城市”理论认为,市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需要有多样化的接合点,这既包括实体空间中的界面,也涉及接入社会系统的数字接口。可编程城市创造了融合虚实的、形形色色的多样化新型孔洞。其三,可编程城市展示了新型社会的端倪,整个城市趋向于软件驱动的自动化运作,这种自动化并不排斥人类、个体的进入,而是不断地数据化万物,将其纳入城市系统而展开动态网络化运作。


可编程城市理论凸显了技术媒介视角对于城市研究的价值,这种研究思路以技术作为切入点,但不仅仅讨论技术本身,正如德布雷媒介学理论所言,人与社会的连接,不但要有技术接口,还要有文化的、制度的接口。可编程城市研究旨在探查数字技术逻辑与城市生活交融的生成性,亦借此反观媒介的力量,为建立中国本土化的媒介学提供借鉴。


——主持人 孙 玮 叶祝弟


可玩城市 :建构数字文明的可编程文化
周海晏,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实时城市 :可编程城市的治理变革
李梦颖,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代码城市 :可编程城市空间生成的新基础和新逻辑
张昱辰,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彭思思|跨越“监控资本主义”:数智时代的传播异化及治理

【内容摘要】数智时代是人类社会“现代性”进化到“第三现代性”的新阶段,数智社会的传播异化有着由技术性的工具异化向制度性的社会异化转变的趋势。对人类来讲,获得数智化的信息便利而丧失自身行为数据的资源化收益,既是“利己”也是“异己”的。人的无意识“被资源化”和“被数智化”,恰恰铺垫了“监控资本主义”的历史登台。在“监控资本主义”的权力场域下,“第二种文本”成为社会传播监控异化的文本载体,“行为期货市场”成为监控资本利益的变现场所,而“监控例外主义”则成为维持监控资本法外运行的制度根基。数智时代下的社会传播应突破“监控资本主义”的层层陷落,以人本主义重塑技术、资本与民主良序。

【关键词】数智化 传播异化 技术理性陷阱 监控资本主义

【作 者】彭思思,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的文化产业动力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23BH166)



点击封面查可查看《探索与争鸣》2024年往期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 2024.09 |2024.08 |2024.07 |2024.06 |2024.05 |2024.04 | 2024.03 |2024.02 | 2024.01 |2023.122023.112023.102023.092023.082023.072023.062023.052023.042023.032023.02 | 2023.01|2022.12|2022.11|2022·10| 2022.09|2022.08|2022.07|2022.06|2022.05|2022.04|2022.03|2022.02|2022.01热点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人物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学者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观念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专栏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会议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青年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探索与争鸣杂志
探索与争鸣杂志,以学术为底色,以思想为旗帜:聚焦中国问题;追踪改革大潮;秉持人文立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