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娃头晕的背后:这种原因,家长不可忽视!

学术   健康   2024-10-11 17:50   山西  














案例回顾


患儿杜某,12岁,因“头晕8小时”于9月3日00:43以“1.头晕原因待查,鼻窦炎?2.肥胖症”收入院。


患儿于8小时前出现头晕,呈阵发性,无明显视物旋转,伴头痛,双侧颞部疼痛明显,伴恶心。


入院后为患儿测量生命体征,患儿身高170cm,体重92kg,体温为36.8℃,脉搏为90次/分,呼吸频率为22次/分,血压为118/79mmHg。疼痛评分为2分。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示:谷丙转氨酶为122u/L↑,谷草转氨酶为65u/L↑,其余化验未见异常。腹部超声示中-重度脂肪肝,心脏彩超示心内结构及血流未见明显异常,颅脑核磁未见明显病变,家属拒绝输液治疗。


9月3日16:35,患儿意识清晰,精神可,自述头晕、头痛,双侧颞部明显,述胸闷,护士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给予床边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伴窦性心律不齐,心率为71次/分,测得血压为129/90mmhg,血氧饱和度为99%,给予患儿雾化吸入一次,嘱继续观察。


因患儿BMI指数为31.8kg/㎡,属于体型肥胖,责任护士遂给予患儿及家属饮食指导及健康宣教。交流中责任护士得知患儿为初一新生,平日学习成绩较不理想,参加学校军训时出现头晕、胸闷症状后入院,此次头晕发作前10分钟刚与其母亲发生过争吵,目前该患儿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态度冷漠,其母亲性格脾气稍显暴躁,情绪激动,述患儿平日饮食习惯不好,喜吃冷饮、膨化食品等高热量、高糖食物,且食量大,运动量少,导致体型肥胖,将此次患儿身体不适住院的原因归结于“不听话” “除了吃就是躺着”。“像猪一样” “光吃不学习”等言辞更是充满了对该患儿的指责及抱怨。


结合其化验及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深入了解患儿生活习惯及家庭背景后,考虑患儿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可能与其父母的教养态度及情感表达方式有关,怀疑是否为心因性疾病,立即给予患儿及家属心理护理,并与主管医师及心理医师沟通,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建议家属转变对患儿的教育方式,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减少对患儿的语言刺激,与患儿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经心理干预治疗后患儿头晕、胸闷症状缓解,9月5日好转出院。


责任护士分别在患儿出院后1周及第2周对患儿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得知患儿身心状况良好,未再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




知识链接


近年来,儿童心因性疾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心因性疾病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没有器质性疾病基础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常见临床表现有瘫痪、头痛、胸闷、晕厥、抽搐样发作、感觉异常等。儿童期心理发育受环境影响较大,且多数儿童情感带有冲动性、易变性,调节能力较弱,一旦遇到不良刺激,极易发生心因性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的易变性、多样性、复杂性,常常容易造成误诊、漏诊。


儿童心因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包括:(1)无器质性疾病基础,体格检查和多项辅助检查正常。(2)症状的易变性、反复性也不符合一般器质性疾病的规律。(3)自我中心性常在引人注目的时间或地点发作,被关注时症状加重,症状有夸大性、表演性特点。(4)有目的性:患儿通过发作使受压抑的愿望得到部分满足。5暗示性容易受周围环境暗示发生疾病并加重或好转,有的可以在自我暗示情况下发作。


青少年儿童肥胖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超重不仅对儿童身体的形态和功能产生巨大影响,也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敏感时期,心理特点之一是特别注重自我形象,渴望自己长得漂亮和健美,希望这种美能得到社会的公认。一旦出现肥胖,活动不便,常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妨碍其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和热情,养成被动娱乐的习惯,导致自尊心受损,社交能力降低,自信心不足,形成了退缩的个性和行为特征,这对肥胖儿童的性格塑造、气质培养和习惯养成有负面影响。由于减少了与同学的正常接触,人际关系变得敏感,形成内向、多疑的性格,出现分裂样行为。而行为障碍和异常又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和适应不良,进而影响学习潜能和智力的发挥,造成了更多的学习障碍。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最重要的环境,对儿童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与儿童的自我发展有密切联系,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研究发现,肥胖儿童行为问题中的社会退缩与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呈负相关,而自我意识水平低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正相关。父母与儿童良好的沟通,鼓励儿童与外界交流,有助于儿童与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而过分严厉、否认、经常惩罚易使儿童产生胆怯、自卑及逆反心理,自暴自弃。因而改变家庭环境,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发展。




案例分析


该患儿出现头晕不适症状,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化验结果基本无异常,可初步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深入评估及对患儿、家属言语表现的观察,分析该患儿出现头晕、胸闷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其自身体形肥胖,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


2.周围环境改变,参与学校活动、社交能力降低。


3.父母教养方式常为否认、责骂,使患儿自尊心受损,亲子关系不和谐。


综上,患儿表现符合儿童心因性疾病的特点,而并非器质性疾病,应及时给予心理治疗和干预。




反思总结


1.儿童心因性疾病表现复杂多样,有时与器质性疾病难以鉴别。护理人员应做到全面评估,详细询问发病诱因,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症状特点及变化规律,对患儿社会关系、心理情况充分了解,在全面体检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的基础上,在排除器质性疾病之后,作出对疾病成因有说服力的推断,为医师诊断提供依据,避免误诊、漏诊。


2.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快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更新知识,及时充电,主动学习医学心理学和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知识,以利于对儿童心理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减少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损害,降低家庭医药费用的不合理支出。


3.肥胖儿童有着不同于正常儿童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应加强对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因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以信任为基础,以责任护士为主导,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可并肯定患儿的不适和病情。护理人员要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态度和过硬的护理技术取得患儿信任,使患儿产生安全感,感受到被接纳,进而影响患儿的感受和认识,纠正患儿认知偏差和歪曲,鼓励患儿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患儿提供宣泄的机会,缓解内心的压力。


4.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儿童心因性疾病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对于入院治疗的患儿,除了全面评估患儿的躯体及心理情况外,对家长的评估也同样重要。首先在相互信任和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全面评估家长的文化程度,了解患儿的家庭背景,观察家长对患儿的情感表达方式,及时纠正家长的错误言行举止,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和管教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实施心理干预,帮助患儿及家长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促进患儿身心健康。


5.注重以家庭为中心的延续性护理,加强随访,跟踪患儿的康复情况,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纵向延伸护理服务的时间,横向拓展护理服务的层次,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为患儿及家长提供饮食、心理、锻炼、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健康指导,满足患儿及家长回归家庭和社会后的健康需求,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延续关怀,也是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体现。











信息

文章作者:高雯

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护理管理
本刊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本刊以宣传报道卫生方针政策,推广护理管理科学方法和经验,促进护理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我国护理管理水平为宗旨,欢迎各界护理同仁关注我们并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