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浙江“千万工程”的启示与思考
赵晓峰 包智俊
【第一作者】赵晓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转型与城乡社会治理研究。兼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首席专家、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任社会建设、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陕西省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科综合类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被CSSCI数据库收录6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多篇,出版《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等学术著作,获得6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摘 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如何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重要议题。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从价值、目标、主体、方式四个逻辑维度,为当下乡村治理实践路径提供方向。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浙江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村综合治理,完善党建引领多元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结构,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与数字技术的作用,创新“四治融合”的治理方式推动乡村治理中人的现 代化与物的现代化相结合。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在治理资源分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此衍生出的乡村社会也存在人文环境差异,而乡村治理对农民差异化需求回应有限,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后的治理结构易形成基层行政吸纳自治的困境,致使农民公共事务参与度低。鉴 于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千万工程”所蕴含的乡村治理具体经验在区域间传递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避免出现因具体经验传递不当造成治理成效不佳的负面效果。
【关 键 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治理;“千万工程”;经验适用
【引用格式】赵晓峰,包智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浙江“千万工程”的启示与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