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遗田白水台
土耳其棉花堡名扬天下,坐落于我国彩云之南的“仙人遗田”白水台却鲜为人知。它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祥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之一。“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它是大自然这位伟大艺术家精心雕琢的杰作,层层叠叠的云波雪浪静静隐匿于山水之间,静候有缘之人去揭开它那神秘而迷人的面纱。
香格里拉的纳西圣地
✦ ✦
香格里拉,人们称它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诚然此地确将各种风情攘入怀中。当感受过梅里的日照金山穿过层层云雾出现在眼前的震撼以及雨崩村的遗世独立时,我对这片土地的期待值不断上升。
从香格里拉市区出发,参观了晨雾中的松赞林寺后,我驱车前往白水台和虎跳峡,其间会经过普达措国家公园。“普达措”在藏语里指脱离苦海、到达理想彼岸之舟的湖。普达措国家公园拥有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被称为“净土中的童话”。
沿着230省道层层绕弯,我们一路走,一路停。这一路的云海、高峰、森林、村庄,以及若隐若现伸向远方的S弯注定了我们的旅程不会寂寞。顺着S弯可以到达三坝乡,这里居住着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纳西族,同时他们心中的圣地白水台也在这里。
关于白水台,当地流传着许多传说。有一种说法称,有两位仙人教当地纳西族人造田、耕地,并且变幻出来这样一片梯田,因此,这片梯田被当地纳西族人民亲切地称为“仙人遗田”,以此来纪念那两位给予他们无私帮助的仙人。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的藏族、纳西族等民族都会相聚在白水台进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活动现场歌舞不断,热闹非凡。
山川之间的灵动诗篇
✦ ✦
位于哈巴雪山山麓的白水台,海拔约2380米,是一处集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绝美之地。当我踏入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白色台地。在阳光的照耀下,台地闪烁着圣洁的光芒。台地里每一寸泥沙都是灵动的乳白色,水与沙交织在一起,随光线变幻,幻化成了五彩斑斓的模样。弧形的台地宛若一个个拼凑在一起的月牙,像极了纳西少女的银饰,闪闪发亮,优美动人。
在略带寒意的五月天里,空气中仍有一丝凉意。我站在栈道上晒着太阳,看着潺潺的水沿着田边缓缓流动,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
在白水台的左下侧,一尊天然石像静静地矗立着,因其外形洁白、神圣,当地的纳西族人民奉之为神女,世代敬仰。从高空俯瞰,白水台宛如一条白色的巨龙盘旋在山间。它身上的“鱼鳞”清透多彩,与周围的青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自然画卷。几乎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白水台的成因是碳酸氢钙在地表露出后,经过水分的蒸发、沉积、固化和结晶等过程,逐渐形成了如今这种高低错落的梯田状地貌。这是一场视觉洗礼,层层分明的台地勾勒出优美的线条,清澈、透明的水填满其中,温柔得恰到好处。
白水台四季皆美,各有千秋。春季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夏季雨水充沛,水流灵动幻化,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魅力;秋季天高气爽,五彩斑斓的树叶与白色的台地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冬季虽然白雪皑皑,但仍让人心生向往。
走进纳西族
✦ ✦
纳西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居住在不同县的纳西族分别自称为纳西、纳汝,三坝乡的纳西族则自称为纳罕。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图画象形文字(民间称“斯究鲁究”),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民间称“哥巴文”),它们共同书写着纳西族的辉煌历史与文化篇章。
白水台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宝库,更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被称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东巴文得以孕育,它是现有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承载着纳西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得益于交通等历史条件的相对封闭,这里的纳西文化如同被时间遗忘的珍宝,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韵味。
当我踏入纳西族白水台附近的村落,仿佛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如果时间允许,我愿意静静地坐在小饭桌旁,品尝当地的美食,细细品味这里的人文风情,那会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从游牧到农耕,纳西族的生活方式经历了深刻的变迁。随着定居生活的确立,井干式的木楞房应运而生。在纳西族的家庭中,性别成为劳动分工的基础,男子肩负着劳动强度较大的农活、赶马运输及外出经商的重任;而女子则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承担了栽秧、砍柴、舂米、磨面、制作传统食品、赶集经商以及其他繁重的家务劳动,纳西族妇女的吃苦耐劳精神,早已远近闻名,也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同行的向导告诉我,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东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这种多样性并没有导致冲突和矛盾,反而让纳西族人在相互尊重和理解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
文·图:榴莲鸡
编辑:鸭先知 AJIE 审核 :龙海燕 张卜芳
*以上内容全部转自《风景名胜》一月刊,欢迎投稿~
-END-
识别下方二维码「撩」风景君 领福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