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的北宋帝陵
第一次在网络视频里见到高大的石像群矗立在荒野之中,任凭日升月落,春夏秋冬更迭的画面,那种历史的苍凉感扑面而来,让我对视频中的这个地方不由心生好奇。我点开了视频的文字摘要,一个陌生的名字映入眼帘——河南省巩义市。
寻找“帝王谷”
✦ ✦
巩义是座小城,就坐落在郑州与洛阳之间,据说建设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的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如今时过境迁,巩义也跟许多历史古城一样逐渐不被世人熟知。不过中华悠悠千载的文明仍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座属于中国的“帝王谷”在这里长眠。
提到帝陵,最为人熟知的自然就是明十三陵、清东陵,而少有人知的是还有一处整片的帝陵——北宋帝陵群,就在巩义市的西南方向,占地达156平方千米。除了七座皇陵及宋太祖赵匡胤之父的陵寝外,这里还附葬了22个皇后及上千个皇室成员及功勋高官的陪葬陵,其中就包括了包拯、寇准、杨六郎等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
我去过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清东陵,也参观过明十三陵,虽然他们都不复当年修建时的宏伟、壮丽,但起码保存和复原了原有的形制规格,神道、明楼、祾恩门、宝山等都清晰可见。相比它们,巩义的这片北宋帝陵要破败得多,所有华丽的地上建筑早已化为一抔黄土,连帝陵本身都在靖康之变后遭到大规模的盗掘,在元朝时已是“尽犁为墟”,以至于若非问了路过的本地老人,我都无法相信眼前这个树木茂盛的大土丘就是埋葬了宋哲宗的永泰陵。
整片北宋帝陵差不多都是如此,所有地上建筑都已消失。不过幸运的是,帝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大都保留了下来。石像生是帝陵前安设的石人、石兽,也称“翁仲”,用于彰显帝王的威严,也是保护陵园的象征。北宋帝陵如今还保存完好的石像生有700多件,堪称是座地上的宋代石雕宝库,也是这里最大的看点。
“七帝八陵”共分为四个陵区,分布松散,并不像明清帝陵一样聚集在一处。假如每座帝陵都游览一遍,即使是自驾游,也要花上两天时间,故而我请教了当地朋友,决定重点游览永昭陵。
重现皇陵威严
✦ ✦
永昭陵是宋仁宗赵祯的陵寝,比起其他在野外“风餐露宿”的帝陵,永昭陵的待遇要好得多。它不仅建在巩义城内,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新修缮,鹊台、乳台、神门、神道、角楼等都由专家根据历史文献一一复原,唯有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是历经千年的历史真迹。
我们从南面的鹊门进入永昭陵,鹊门两侧是高大的鹊台。鹊台形似一座高大的角楼,飞檐翘角,红墙高耸。人站在台下,仰视鹊台,真有种孔子说“仰之弥高”的感觉,也算是彰显了皇家威仪。穿过鹊台后就是乳门,也是整个陵园的第二道大门。这里的两侧同样各一座高楼建筑,不过是很罕见的三出阙,形似三座房子拼在一起。我站在此处游览时,旁边正好有导游带团,听他介绍说宋昭陵这种三出阙的乳门是全国罕见的,仅有巩义的宋陵和洛阳隋唐时的定鼎门有类似的考古发现。
有意思的是,我站在乳台处竟然能俯览整片永昭陵,连远处绿意盎然的封土堆都一览无余。难道永昭陵的陵墓地势是南高北低?埋葬了帝王的封土堆竟然在整片帝陵的最低处?我查了查资料,果然如此。相比明清帝陵中南低北高,地势逐级抬升,宝城如众星拱月般的形制,宋陵这一设计显得格外特殊。据研究,这种特殊设计是源自宋代的风水习惯。宋人尚雅,连风水都跟音韵有关,将姓氏与五音(宫、商、角、徵、羽)结合,称作“五音姓利”。按照这套理论,宋代皇室的赵姓属于角音,要选东南高而西北低的地势营造陵墓,故而才有了如宋昭陵这样南高北低的倒仰姿态。
下了乳台后是一整条长长的神道,神道宽阔,足以容纳四辆车同时并行。神道两旁就是宋昭陵的重头戏——石像生。石像生都是成双成对的,两边各一排,共计40尊。这些石像生形态各异,有人像,也有兽像,虽然已历千年时光,但仍看得出工匠细腻的雕法。其中武士像拄剑而立,身躯高大,形象勇猛,双目凝视前方,似乎仍在忠实地守卫着宫门。番客使则体质厚重、轮廓线条简练明确,脸部有着明显的阿拉伯人风格,这也许与宋时海贸繁荣有关。他一脸络腮胡,双目低垂,双手捧贡品,身披大袍,仪态谦卑。再有石虎蹲坐,透露出威武之气,一旁的石羊则呈跪坐,样貌恬静。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马头凤雕刻。这是宋陵所独有的一种神兽石像生,它的特点在于神鸟头形似马头,又兼具龙身、鹰爪、凤尾。3米多高的石屏上,马头凤双翼舒展翱翔在群山云雾之上,尤其是灵动的凤尾犹如水袖一般轻柔,跟着云雾一起搅动风雷。
人在神道上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尽头,来到了高大的神门前,再往前就是封土堆了。神门里郁郁葱葱,苍松翠柏无数,青草铺陈如厚厚的地毯,高大的封土堆“满头翠绿”,而宋仁宗这位历史上曾留下“狸猫换太子”传说的帝王就安眠在底下。
在神门处,我还遇见了一位公园的志愿者,大爷五十来岁的年纪,当时正坐在一旁的石阶上休息。据他说这里在他小时候是一片菜地,封土也只是座长着荆棘与灌木的土丘,四野还能找到不少已经空了的坟丘,连神道旁威武的石像生在他幼时也只是孩子的“大玩具”罢了。
“后来来了专家,说这里埋过皇帝,大家才知道。再后来才有了保护措施。”老大爷颇有些感慨地说道,“你看外头神道两边的石头像,有些缺了脑袋,就是从前让人给盗走的。整个石像搬不走,就割了脑袋。”
站在神门门口,我回首看向神道。整齐的青石板路两旁,高大的石像生并排而立,庄严肃穆。再两边则是成排的翠柏,正是苍翠欲滴的时候。一阵风吹来,翠柏随风摇动,发出轻柔的“沙沙”声,犹如一片绿色的波涛。不少游人在神道上散步,小孩子自顾自地玩耍,玩累了就躲在石狮子肚子底下乘凉休息。
过去禁卫森严的皇家陵园,如今已经重新修缮成了百姓散步闲游的大公园,彰显帝王威严的石像生也成了孩子的玩具,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
文·图:陆马克
编辑:亚芠 AJIE 审核 :龙海燕 张卜芳
*以上内容全部转自《风景名胜》十一月刊,欢迎投稿~
-END-
识别下方二维码「撩」风景君 领福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