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炼铁杂志”
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萍安钢铁的两代钢铁工人相遇。今年83岁的陆文甫——一位萍钢的退休干部,与他的爱人一起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萍安钢铁的企业文化展示厅内,陆文甫站立在企业发展历程展板前,回忆过去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因为萍乡有煤,上珠岭有铁矿,所以选在这里建炼铁厂。萍钢第一座40立方米高炉是用从吉安天河镇拆来的小高炉改建而来的。”
“我是学冶金的,1968年进厂。那时,全厂年产只有16万吨铁,我们的小高炉水平很拔尖,在全国排前三,各项指标也不错。过去,我们没有烧结,所有的矿都是生矿,原材料很差,炼出的铁渣子比铁多。我参加工作时,所有的铁都要在炉前铸成块,铁水流到铁模子里,再打水冷却让它凝固,用大锤打成一块一块,用夹子抬着丢到小火车车皮里。工人非常辛苦,身上的衣服都是汗迹斑斑。我们穿着很厚的工作皮鞋,但是穿一个星期就要用轮胎的橡胶补鞋底,每个车间有一个专门补鞋的工人。”虽然时隔多年,陆文甫仍记忆清晰,思绪万千。
随着时代的发展,萍安钢铁一面淘汰落后产能,一面发展壮大,于2010年建起一座1080立方米高炉。萍安钢铁现任安源炼铁厂厂长秦火轮就是这座大高炉最早的炉长之一。他亲眼见证了萍安钢铁炼铁设备不断升级,技术水平大大提升,“现在,这座1080立方米高炉一天的产量大概有3800吨,高炉利用系数在3.8左右,在全国属于比较高的水平。”
“炼铁工人大多时候只要坐在电脑前操作鼠标,或者按按钮。高炉有炉内红外监测系统,全自动上料,还可以用电脑进行炉况分析,实现了科学炼铁。原来的露天原料场,现在盖了环保大棚,高炉炉前都盖上了除尘罩。现在工人比以前少了,工作环境也好多了。”秦火轮列举着企业如今的生产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