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促进写作,写作逼迫体验 —— 一个良性循环。
基本郑常【本月看了啥】子栏目第四期!(回看上期:基本郑常 | 本月看了啥 (24.03))
三四月最大的惊喜就是发现了这两部制作及其精良的动漫。由于这俩题材高度重合,所以放到一块儿说。《迷宫饭》和《芙丽莲》都可以看作“龙与地下城”这一类型的非主流衍生作品。经典的“龙与地下城”故事一般如下:不同种族(人类、精灵、矮人等等)、不同职业(战士、法师、牧师等等)的冒险者们组成一支小队,在经过漫长旅途或者庞大地下城的探索之后找到魔王的藏身处,最终利用沿途冒险积累的经验和宝物打败魔王。这两部动漫虽然沿用了大部分“龙与地下城”的要素,却跳脱出经典的叙事框架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迷宫饭》关注地下城本身:如果我们将地下城看作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那么为了稳定存在,其中的魔物和能量流动势必遵循某种自然规律。而一旦存在规律,再不可思议的事物也会瞬间祛魅,成为人可以利用的东西。别忘了,利用事物最原始的一种方式,就是吃掉它。正如名字一般直接,《迷宫饭》说的正是主角一行人在地下城因为某些原因弹尽粮绝,不得不尝试捕捉魔物来做饭的故事。从最直截了当的走路菇到最抽象的“会动铠甲”,他们吃了一路的同时也慢慢加深了对地下城本身的理解,并不自觉地越来越接近地下城最初的真相。作为一个奇幻作品,《迷宫饭》竟然能让人感受到科幻黄金年代的技术乐观主义,一切都可以被认知,都可以被合理利用。更有甚者,因为如果将《迷宫饭》里所有的奇幻元素进行替换,你会发现这其实可以是一个远征的故事:要了解一颗陌生的星球或一块神秘的处女地并达到原来的目的,你几乎必然需要了解其生态系统(参考《沙丘》)。至少,你得搞懂什么能吃。主角团不仅有求知欲,也对彼此的水平有着恰当的自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路吃着火锅唱着歌,有惊但无险。怪物的设计也是脑洞大开,比如你可以猜猜为什么会动的铠甲能吃。而当你觉得单元剧的形式开始有点腻味时,剧集又恰到好处地猛烈推进主线剧情,甚至有点让人猝不及防。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而《葬送的芙丽莲》则是一部关于“后日谈”的作品:在冒险者打败魔王后年老逝去,便慢慢成了只存在于书上或歌谣里的传说。而当队伍中有一个寿命长达几千年的精灵时,她要怎么带着和逝去伙伴们的记忆自处,同时面对一个几乎暂新的世界?主角芙丽莲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极长寿命的好处是可以经历够多的变迁,坏处是所有认识的人都注定生命路上的短暂烟花。为了保存并重温那段只占她生命1%不到的冒险经历,作为史上最强魔法师之一的芙丽莲重新踏上了前往世界尽头的旅途。在这一路上,她慢慢重新学会了怎么和人建立联系,也发现原来自己和曾经同伴们的羁绊是如此之深。《芙丽莲》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芙丽莲一开始就几乎已经是世界上最强的魔法师,所以她的成长曲线一部分建立在她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深入上,另一部分则需要通过配角的反衬。而不同配角的轮番登场正好描绘了“后魔王”时代世界的面貌。
总之,如果你不讨厌奇幻题材,以上两部强推。强推,还是TMD强推。
去年A24发行的一部电影,亚马逊Prime Video上了很久,终于找了个没事的周末看掉。看完表示有被最近的文艺片伤到。故事基本上是一个重口版的《故园风雨后》+《天才雷普利》,讲的是出身平凡的男主在牛津意外结识富N代男二,并在相处中慢慢博得后者的好感。而当男二在暑假引荐男主给自己的家族之后,巨大的漩涡便在暗处酝酿。
我对电影非常失望。首先我完全不觉得类似《天才雷普利》这样的故事再拍一遍文艺版意义何在。即没有艺术价值,也不带来人文思考,完全是编剧对“有钱人都是傻白甜”的脑内意淫。既浪费了电影资源、演员的表演,又耗费了观众未来对中低成本小片的耐心。其次作为一部犯罪电影,很多反转细节的设计可以说十分勉强。男二和他的家庭作为掌握了如此多社会资源的人,和各色人等打交道可以说是他们的基因本能,既然可以什么都看不出来?这完全没有说服力。
但这部电影虽然很烂,却将饰演男主的巴里·基奥恩的演技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名和笔者同岁的演员是非常有潜力的新生代。他的五官可以说是路人得不能再路人,却可以非常轻松地在“傻子”、“天才”、“地痞”、“绅士”等各种相去甚远的气质之间来回切换。他曾在《敦刻尔克》里演了那个不幸被推倒丧生的憨厚穷小孩,又在《绿衣骑士》里演了一个在战场捡尸体的阴险小偷。每个角色都可以说是浑然天成,看不出表演的痕迹。这样自然的角色表现能力刚好在《萨特本》里大放异彩,可以说是一个演员撑起了整部电影。
亚马逊的年度巨献,史上最伟大RPG游戏之一的电视剧改编。故事发生在一个点歪了科技树的平行世界,在1960年代人们并没有发明出微电子芯片,反而在核能技术上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冷战变成了热战,整个美国都变成了核战后的废土。200年后,废土之上的人们在核辐射残留里苟活,手握着战前文明的碎片重新划分出了几个阵营,为了生存和不同理念彼此斗争或合作。为什么这个游戏IP可以称为史上最伟大之一?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它成功塑造了“核能朋克”这一强烈的美学风格。在没有芯片存在的世界里,所有电子设备都是又大又笨,像极了1920年代人们对未来的畅想,尤其是主角佩戴的“智能手表”。然而由于核能技术的高度发达,一颗小小的原子核心就可以供一个机器人运行几百年,因此没有必要把东西做小做轻。于是《辐射》的世界里充斥着一股强烈的复古科幻主义气息,巨大的钢铁巨兽们在天空、陆地上似乎无惧重量比地运行,很难说跟现在比是先进还是落后。
第二点,《辐射》强烈的黑色幽默气息中和了废土世界残酷的生存斗争,让观众能较为轻松地评价和反思文明秩序崩溃后人类能做出的种种行为。回望后启示录这个主题,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苦大仇深”,因为难免需要捕捉文明秩序崩溃下人能做出的种种恶行。这样的主题让人心情沉重,作为娱乐作品难免需要观众做好心理准备。然而《辐射》时常将这些沉重的内核包裹在荒诞戏谑的糖衣之下,利于吞服,却又回味无穷。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辐射》是一个披着科幻外皮却探讨现实斗争的作品。它巧妙地通过一个极限条件——全球核战后紧缺的自然资源和无政府状态——让所有秉持着不同理念、意识形态、文明价值观的派别都摆到一个逼仄的舞台上短兵相接。有代表着Deep State的英克雷,有杂糅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钢铁兄弟会,有代表着社区自治的加州共和国等等。在没有了回旋余地后,派别之间难免分歧大于共识,斗争多于合作,于是就在《辐射》里的废土上碰撞出各种戏剧性的火花。同时观众也能从火花里看到人类历史的种种缩影,因为太阳底下难道有什么新事么?而战争,战争从未改变。
说回剧,我认为剧很好地继承了以上三个优点。在短短八集里,剧集成功介绍并展开了《辐射》这一独特的世界观(包括核战前和核战后),同时还比较清楚地表现了一条符合《辐射》精神的剧情主线,相当考验改编功力。从高中开始的老玩家表示非常欣慰,也强烈推荐所有不反感血腥镜头的朋友们观看。
——END——
■ 作者:郑汉男博士 | 英贤社「基本郑常」专栏作家
■ 知乎:@郑汉男 | Instagram:@zhenghannan
英贤社伴你一起学习,一同感伤,一并前行。
英贤社
世界如此荒凉,只能培养一颗寂寞的心。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yingxianshe0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