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郑常 | 《原宿牛仔—日本街头时尚50年》书评

文化   文化   2024-09-09 10:40   美国  

追求时尚并不等于拜金,它也可以承载敬天惜物的生活热情。祝我们都早日过上理想的生活。


几年前在网上被人推荐了这本奇书,很快便成为了我最喜爱的社科类书籍之一。最近经常在淘宝海淘,正好购入了一本实体版收藏。到手后不由得又捧起来细细读了一遍,有许多新的感悟,决定认真为此书写一次书评。

当看到本书标题时,我和大部分人一样,以为这只是介绍某个亚文化的小册子,于是兴趣寥寥。在机缘巧合读完电子版后我被深深震撼:这其实是本十分优秀的关于全球化潮汐下社会文化变迁的巨著

其实本书的英文原标题更为贴切:How Japan saved American style(日本如何拯救美式风格)。它在有限的篇幅和关注范围内,以日本街头时尚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一种风尚在70年的时间里如何在美国与日本之间来回流动,互相影响。文化的交流从来不是所谓的输出和被输出那么简单。正如作者在序章里说的,在这个“日本接纳、重新挪用,最后反向输出美式风格的故事”里,你会看到“全球化是个混乱且复杂的过程,而随着时间演进,文化的线路只会愈发纠结”。

书中引用的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牛仔裤,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中文版书名取为《原宿牛仔》。作为最为经典的美国文化符号之一,然而如今你要是问世界上最棒的牛仔裤来自哪里,只要稍微懂行的人都会回答:日本。在爱好者论坛上,无论是来自南部的红脖大汉,还是来自曼哈顿的时尚新贵,无不以拥有一条日产牛仔裤为荣。

作为牛仔裤的起源地,美国为何会将技法的桂冠拱手相让给日本?本书用了相当的篇幅介绍了这横跨50多年的“牛仔之路”。在二战后美军进驻日本,随着美国大兵带来的还有他们闲暇时穿着的某种蓝色棉质长裤。出于对战胜国的强者崇拜,加上棉裤比起羊毛裤更适合日本的海洋气候,牛仔裤一下子就在日本风靡开来。牛仔裤除了结实耐穿,其靛青染料随着穿着和洗涤逐渐褪去所留下的独特花纹也令人着迷(俗称落色)。日本人发现这样的特性是由于牛仔布独特的织法和厚度,使得染料无法完全浸透棉线的棉芯。当时的日本并没有种植纤维足够长的棉花,也没有能够制造这种厚度的牛仔布的纺织机。单纯依靠有限的进口让牛仔裤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奢侈衣物。

几十年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牛仔裤的受众日渐下沉,并在新贵中让位于更为奢华的欧洲风尚。和所有国家一样,日本老钱的后代也瞧不上新贵,首当其冲的便是从衣着上与之划清界限。对于二代们来说,从父辈和兄长那里学习为人处世是必修的功课。因此比起欧洲的浮夸时尚,他们更崇尚记忆中父辈所穿着的美式风格。牛仔裤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是日本人却惊讶的发现,美国的牛仔裤变了:布料纹理少了以前的质感,也很难洗出丰富的落色。究其原因,是李维斯等美国公司为了满足高涨的出口需求,使用了更契合工业流水线的织布机,并降低了棉线的厚度,因此染料能够完全浸透棉芯。一言以蔽之,就是变廉价了。

为了追求记忆中牛仔裤的样子,日本人在美国疯狂采购60年代及以前的二手古着牛仔裤,同时着手复刻那并不高效却风味十足的织布法。在美国人完全没有意识到弄丢了什么之时,日本无意间保留和继承了牛仔裤的传统,成为了活着的牛仔裤博物馆。在扫荡古着牛仔裤不再有利可图后,日本人也完全掌握了牛仔裤的生产方法,并精益求进地开发出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创造性地使用津巴布韦棉和传统日式蓝色染料,最终使得日本牛仔裤站上了世界之巅,甚至反向影响了美国人自己对牛仔裤的热情。

除了列举类似这样拯救美式风格的例子,书中还侧面描写了50年来日本时尚变迁所反映的社会潜意识变化。在解决了基本的功能性需求后,穿什么衣服除了体现个人的审美表达,每种时尚风潮背后更反映出目标团体对某类生活方式的向往。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不仅暂时接管了日本的国家重建,其国民生活水准更是独步全球。因此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民众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往后几十年的主要模仿对象。在艰难复苏的50-60年代,除了上文提到的牛仔裤,日本较为富裕的上层人群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常春藤的校园。他们发现美国精英大学的大学生自信从容,似乎不屑于靠繁复的服饰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甚至刻意追求实用质朴的衣装来获得优越感。这种“松弛感”引起了曾经阔过的日本阶层的共鸣,且这类服饰的耐穿和相对廉价对于一般日本大众也不算是难以负担。在方兴未艾的日本民众消费需求催化下,“常春藤风”逐渐在日本大火,甚至有摄影团队实地拜访各大常春藤院校来记录这些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这些记录详尽完备,以至于新世纪后美国的服装公司需要借助日本当时搜集的资料来重现这一风格。

而在高速发展了20年后,工业化的日本社会也步美国的后尘陷入后现代存在主义危机。身处混凝土丛林之中,他们渴望回归本心、亲近自然,因此美国的户外风尚和耐用主义工装成为了最好的效仿对象之一。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起了在小红书上看到的所谓中产三宝:拉夫劳伦,萨洛蒙和始祖鸟,刚好对应了常春藤风和户外风。历史有时在细节上也能如此押韵,不由得让人会心一笑。

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究竟是哪里。我想或许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吧。在信息闭塞的年代,美国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远在地球另一头的日本人并不真的清楚。他们只能从各类时尚画册中盲人摸象,并坚信一定比自己的好。有句话说,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在暂时没有条件过上理想生活的情况下,从衣食上进行模仿靠拢是最本能快捷的安慰剂。我想起了自己迷茫的大学四年。在图书馆里陷入焦虑时,我有时会开始翻《GQ》杂志,在眼花缭乱的标签中试图推导出校园之外甚至大洋彼岸的生活。沉浸在这样的幻想中,我得以喘一口气,继续背下一页GRE单词或者解出一道数学题。

追求时尚并不等于拜金,它也可以承载敬天惜物的生活热情。祝我们都早日过上理想的生活。

——END——

■ 作者:郑汉男博士 | 英贤社「基本郑常」专栏作家

■ 知乎:@郑汉男 | Instagram:@zhenghannan


英贤社伴你一起学习,一同感伤,一并前行。

英贤社





世界如此荒凉,只能培养一颗寂寞的心。





推荐阅读



血色巴黎

我在波士顿送外卖

欺骗的方法:从对冲基金到联邦监狱






投稿邮箱:yingxianshe001@gmail.com

英贤社
世界如此荒凉,只能培养一颗寂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