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317护健康👆关注我,加★星标★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笑尿了”,现实中真的有人这样吗?
最近护妈后台就有人留言:
生完孩子后,近两年我大笑就会漏尿.....实在是尴尬!
这已经影响了我的生活,尤其是感冒打喷嚏、咳嗽的时候,漏尿更加频繁,都不敢出门,这个怎么办?
其实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笑尿了”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真实存在的,很多时候尿液情不自禁就流出来了。
而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压力性尿失禁。
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
想要知道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那护妈先来讲讲尿尿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吧~
①产生尿液:肾脏不断过滤血液中的垃圾物质产生尿液。
②运输尿液:尿液通过输卵管蠕动输送至膀胱。
③储存尿液:膀胱相当于暂时储存尿液的容器,成年人的标准容量为350~500毫升。
④释放尿液:膀胱下方是尿道,控制出口闸门的便是尿道括约肌。当大脑接收排尿指示,括约肌便会拉开”闸门“泄洪”。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压力性尿失禁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和社会交际的常见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在打喷嚏、咳嗽、大笑、负重、运动等腹压增加时出现尿液不自主漏出。
压力性尿失禁的原因有哪些?
压力性尿失禁中90%是由盆底组织松弛引起。所以盆底肌松弛的原因有:
1、妊娠和分娩
妊娠时身体的重力轴指向由骶尾骨方向转至盆底肌肉,加之子宫日益增大,使盆底肌处于持续受压的状态中,久而久之出现松弛;
分娩时,随着胎头的下降,产道被动扩张,肛提肌过度伸展,阴部神经被拉伸、挤压、去神经化,导致盆底肌收缩力减弱。
2、年龄
随着年龄增加,盆底神经组织退行性变化,盆底和尿道周围组织萎缩,盆底支持力大幅度减弱。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尿道粘膜变薄、萎缩,进一步引发该病。
3、盆腔器官脱垂
盆底器官脱垂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盆底支持组织薄弱,造成盆腔器官下降或移位,导致器官的位置及功能异常。
主要包括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50%以上的压力性尿失禁妇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
4、阴道松弛症
阴道松弛症可导致阴道前壁膨出,间接导致膀胱和尿道膨出,严重时易造成压力性尿失禁。
5、其他相关因素
肥胖、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便秘、盆腔会阴手术、激烈运动、 重体力劳动、吸烟等,都跟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相关。
尿失禁严重程度的判断
轻度:一般活动及夜间无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偶发尿失禁,不需要佩戴尿垫。
中度:腹压增加及起立活动时,有频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尿垫生活。
重度:起立活动或卧位体位变化时即有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交活动。
该如何预防?
日常生活中预防尿失禁,最主要的是增强盆底肌能力和改变生活习惯。
1、盆底肌锻炼
适应人群:产后女性、绝经女性
一般产后早期甚至孕晚期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尿失禁发生率高。
盆底恢复的黄金期为产后42天~3个月,建议去专业机构进行盆底康复,或居家做凯格尔训练,主要锻炼耻骨尾骨肌的收缩能力。
具体操作方法:收缩肛门]括约肌的肌肉,上提4~6秒,放松5~10秒,全程正常呼吸,每次半个小时,每天2~3次。
2、锻炼腹部力量
适应人群: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常伴有许多慢性病,身体机能正在发生退行性改变。建议通过锻炼腹部力量来增加控尿能力,抬臀运动就是不错的选择。每天可进行5 ~ 10次。
具体操作方法:平躺在床上将两脚平行床面踩下→屈膝后将臀部、腰部慢慢抬起→停留几秒后再慢慢放下为一次。
温馨提示:对于患有腰部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这个动作不宜尝试。
压力性尿失禁的误区
生过孩子后出现漏尿是正常的,不用治疗。后面会慢慢恢复。
正确操作:如果产后出现漏尿,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我生过孩子10多年了,做盆底康复治疗没有用了。
正确操作:不管产后多久,如果发现自己有漏尿现象,一定要及时就诊、评估和治疗。如果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只要决定配合医生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漏尿症状会有改善和解决。
对于严重漏尿,盆底已经损伤很严重,需要通过手术才能解决的患者,单纯依靠盆底康复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
做了盆底康复治疗,以后都不会发生漏尿了。
正确操作:盆底康复治疗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方式、增加腹压的行为、再次怀孕分娩等都可能导致漏尿再次发生。
盆底康复治疗结束后,注意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建议继续进行盆底肌训练,定期盆底功能筛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