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深,一口闷!”
“喝酒上脸的人最能喝了~”
“酒量练练就出来了,来来来,干了!”
虽然大家知道喝醉酒对身体不好,但每次过年聚会时,在热闹气氛的烘托下,把酒文化刻在DNA里的成年人们,都会开启“一口闷”的拼酒模式。
喝得越多说明感情越深厚,喝得度数越高说明越给面子。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叫“小酌怡情,大酌伤身”,很多常喝酒的人,常把“微醺更健康”挂在嘴边。
那么,适量喝酒真的有益健康吗?
适当饮酒有益健康?
不存在!
2023年11月,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上发表了一项涉及51万国人喝酒大数据分析,研究证实:根本不存在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
该研究纳入了自2004-2008年期间在中国十个不同城乡地区约51万人的数据,年龄横跨30-79岁,其中男性约21万人,女性约30万人。
研究结果显示,酒精摄入量和死亡、相关疾病风险呈正相关,少量喝酒也是如此。
其实早在2018年,《柳叶刀》也表明了“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不喝才是最安全的。
而且,饮酒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中青年男性(15-49岁)死亡的头号凶手。
所以,喝酒并没有什么好处,也没有所谓的“适量”!无论是国内外的权威研究还是权威专家都告诉你:酒,最好一滴也别喝!
喝酒脸红的人更能喝吗?
在酒桌上,大家应该都遇到过这种人:一喝酒就上脸,也就是脸红,有人说这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也有人说这是特别能喝的表现。
所以,一喝酒就脸红,到底是能喝还是不能喝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一杯酒下肚之后到底发生了啥?
其实这个过程很简单:10%的酒精会通过尿尿和呼吸排出,剩下的90%会被胃和十二指肠吸收,进入血液,开始在人体的游历,最终到达肝脏,被代谢出体外。
怎么代谢呢,这就需要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帮助了,然后乙醇经历两次变身:乙醇→乙醛→乙酸。
喝酒脸红,简单点说其实就是皮肤黏膜血管扩张,而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恰恰就是一种血管扩张剂。
那些喝酒脸红的人,通常都是乙醛脱氢酶有些异常。这导致他们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没法被转化的乙醛,结果就是一喝酒就面红耳赤。
而乙醛是如假包换的致癌物,对许多器官都有毒性,说白了,喝酒上脸并不是酒量高,而是乙醛中毒。如果体内积累过多的乙醛,会提升患高血压和癌症的风险。
所以,对于喝酒就脸红的人,真的建议你勇敢地拒绝喝酒,因为酒精在这类人体内造成的伤害更大。
而喝酒对人体伤害最大的部位可能就是肝脏!
喝多少,容易喝出酒精肝?
酒精性肝病(酒精肝),就是由于长期过量饮酒而引起的肝脏疾病。
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可进一步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一旦得了肝硬化,4年内死亡率是50%。
● 长期饮酒: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克/天,女性≥20 克/天
● 或大量饮酒:2周内,折合乙醇量>80克/天
*乙醇量(g)=饮酒量(ml)×乙醇含量(%)×0.8
也就是说,50度的白酒,男性朋友每天超过100ml,女性朋友超过50ml就要当心酒精肝发生了。
但并不是喝酒没有达到这个量就安全,饮酒可能加速其他肝病的进展。
另外,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增加乳腺癌、胃肠道癌症等的风险。
比起抱着侥幸心理算能喝多少,更建议能不喝就不喝哦。
喝多了吃解酒药有用吗?
看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说:有些场合就是没办法避免喝酒,而且有时候应酬还会喝很多,甚至喝醉,这时候吃点解酒药管用吗?
其实网上和大众流传已久的“解酒药和和醒酒药”,是商家对药物的作用夸大和老百姓的误解。
从理论上,增强酒精代谢相关酶类表达的数量和活性,才能真正达到“解酒”的目的。
目前市面上“解酒药”大概分为2类:一类为中药成分药物,另一类为含有纳洛酮和利尿剂的药物。两种药物均无真正“解酒”作用。
酒后胡乱服药还可能与酒精协同增加肝脏损伤的可能。建议醉酒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最后,护妈想告诉大家,如果你真的要喝酒,可以试着做到下面几点,尽量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