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清朝历史地图疆域,外蒙现在的国境线与清时期的地图存在8处异常,外蒙竟然多索取了我国7处不属于它们的领土,仅有1处留我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翻遍上个世纪我国与外蒙的国境谈判的记录,仅仅争议的是贝尔湖地区600平方公里,苦苦8年我国仅收回40平方公里不足7%,其余地区都是按照双方实际控制划了边界,这7处地区外蒙是怎么夺去的,史料记录很少,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我们一块一块来说清楚。
很多人看了清朝的地图会说阿勒泰地区和科布多本来是外蒙的,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阿勒泰、科布多地区不属于外蒙古喀尔喀四部,而是属于土尔扈特部,这两处拒绝独立,他们痛斥外蒙古叛乱集团分裂的行为,表示应忠于中华民国,应继续留在中国版图内,1911年,我国辛亥革命爆发,外蒙在沙俄的帮助下趁机独立,1913年6月趁着民国无暇西顾,外蒙2次翻越阿尔泰山南下在察罕通古与民国激战,民国将领杨增新从甘肃调兵又在新疆整合兵马,终于组建8000余人实施阿勒泰保卫战。
打退外蒙多次进攻,毙敌300多人、俘获战马500多匹,外蒙军队受到沉重打击大败而逃,中国军队因为兵力单薄以及马匹匮乏,并没有乘胜追击,外蒙并不死心,沙俄联合外蒙多次骚扰,1917年沙俄被推翻,加上杨增新对这些地区进行了防务和移民,否则阿勒泰就保不住了,可以说,没有杨增新,就不会有《我的阿勒泰》,1946年,外蒙古公投独立,1947年趁着国内内战,外蒙不死心以为机会来了,又趁机越过阿尔泰山伺机从北塔山往西攻占阿勒泰,国军马希珍部联合当地武装痛击外蒙军队,打的蒙军丢盔弃甲再也没入侵过。
1912年夏季,在沙俄的帮助下,外蒙军进攻科布多,留守在科布多的清军寡不敌众,大多战死,城陷后汉族商民遭遇大肆屠杀和掠夺,由于阿勒泰与科布多被阿尔泰山阻隔,大山常年积雪,每年只有夏季才可以通行,山高谷深要十日才能到达,杨增新部未能及时赶到科布多,导致科布多沦陷,攻占科布多后,外蒙积极备战,企图以此作为跳板,继续攻占阿勒泰地区,1918年,民国将军徐树铮收复科布多,但好景不长,1921年3月下旬,恩琴白匪军和附从恩琴的蒙军进攻科布多,守军寡不敌众退守新疆,科布多从此归属了外蒙。
1913年,不可一世的外蒙在沙俄的支持下,率领大军对本地区进行蚕食,民国无力反击,只能眼睁睁被看着占领,1913年,外蒙率军5路大军南下,共计一万五千人,史称“牛年之乱”,民国未把外蒙放在眼里未做准备,在民国尚未做出反应之前,蒙古军迅速占领了达里冈爱地区,此处是内外蒙古之间的战略要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与外蒙古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之间,是清朝时由该两部划出作为皇室牧场之地,后续民国军队被外蒙打的丢盔弃甲,损失惨重,后续虽然民国集中优势兵力将外蒙赶出了内蒙古,但已没有能力对达里冈爱地区收回。
1935年,由于外蒙和伪满洲国对诺门坎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存在争议,苏联、外蒙、日本和伪满洲国四方大打出手,史称“诺门坎战役”,最终以日本的惨败而告终,伪满和外蒙握手言和,但哈拉哈河却永久的归外蒙所有,呼伦贝尔,为呼伦河以及贝尔湖区域,为新巴尔虎右旗地区,这两处的丢失最神秘,但也不是没有资料可查,根据这个区域,笔者查到了一下资料:1912年至1917年呼伦贝尔闹独立,直至沙俄被苏联推翻,才被黑龙江省收回,2、1917年至1928年大量的牧民越境进入外蒙移民,3、1929年,此地区发生过抗垦事件,经过一年多才被张学良镇压完毕,4、1935年发生了著名的诺门坎战役,5、1954年外蒙出兵占领了贝尔湖及周边大部分地区。
以上任何一个事件,都有可能导致这两地区的丢失,外蒙通过科布多战役让不属于外蒙四部的科布多永远的离开了中国;外蒙通过牛年之乱夺走侵占了诺明明根沙漠地区,达里冈爱地区,拉克诺尔地区;外蒙通过诺门坎战役夺走了哈拉哈河以东地区;外蒙通过1954年占领了贝尔湖及周边地区;民国通过察罕通古之战和北塔山之战保住了阿勒泰地区,外蒙从我国侵占的地区都是自己打来的,我国当时不得不作出妥协,主要还是因为苏联从中作梗让外蒙成为中苏两国的缓冲区,而外蒙和我们同属社会主义国家,当时是希望把外蒙拉在一个阵营的,我们没有纠结历史问题,而是根据两国实际控制来作为两国边界,对于外蒙侵占抢夺的地盘我们也不再深究,只是要求外蒙合力分配贝尔湖地区,通过8年艰难的谈判,我们最终收回贝尔湖的百分之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