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不少西方国家都将中国视为“眼中钉”,同时,中国的各种向好也让周边国家觊觎,他们或是被西方势力挑拨,或是出于民族不自信,一再歪曲历史,不仅肆意“偷取”中国的文化传统,甚至恬不知耻地把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强加给自己的国家,如果按照韩国和越南所说,长江以北是韩国的,长江以南是越南的,难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水里吗?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是非常可笑的,那么,韩国和越南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们反复歪曲中国古代历史?
现在,朝鲜和韩国变成了两个国家,但在历史上的很长时间内,它们都同属一个国家,那就是“高丽”,提起高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隋唐时期对高丽的征讨,最后唐高宗灭掉了高丽,然而实际上,此“高丽”并非彼“高丽”,唐高宗灭掉的是“高句丽”,高丽则是高句丽被灭以后建立的另一个国家,两国的建立时间相隔250年之久,领土上重合的地点也非常少,两国的王室之间也没有直接联系,无论从历史沿革还是现实实际来看,高句丽和高丽都分属两个政权,韩国一再挑衅中国历史,就是因为他们为了延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把高句丽当成了韩国的前身,高句丽和高丽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韩国会混淆?
高句丽国建国于公元前37年,当时,在我国吉林省扶余市有个王室,被称为扶余王室,朱蒙是这个王室庶出的王子,根据学者的史料研究,朱蒙的母亲很可能只是这个王室的婢女,王室内部出现权利争夺以后,朱蒙为了避祸,在现今辽宁的一个县城建立了政权,最初,高句丽国还不叫这个名字,后来这个小政权占领了高句丽县,才改称高句丽了,而高句丽改称为高丽,则发生在隋唐时期,当然,这个“高丽”本质上还是高句丽,和后来作为朝鲜韩国的“高丽”是不同的。
建国以后,高句丽逐渐吞并周围的小国,扩大政权,特别是中原战乱时期,如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高句丽的扩张速度就会加快,在此期间,这个小国一直致力于学习中原制度、文化,还根据“太学”给自己也设置了教育机构,公元六世纪,高句丽国的发展达到鼎盛,所谓盛极必衰,繁盛背后是政权混乱、王室争夺,而后便是隋文帝、隋炀帝的征讨,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想法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丝毫没有考虑到百姓的生活,为了实现征讨目的,他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陷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隋炀帝的三次征讨在无数次农民起义中失败了,隋朝也因此灭亡。
唐朝时期,在高句丽的邻国新罗派遣使者入朝,高句丽害怕两国达成合作,从而让自己陷入孤立,因此图谋打断这条交流的通道,唐太宗警告过高句丽,但它执意破坏,太宗就决定出兵了,在征讨高句丽这件事上,唐太宗和隋炀帝最大的不同在于,隋炀帝强制征兵,唐太宗募兵则是自愿的,甚至士兵招募够了以后,还有很多人不要封赏,只希望有从军报国的机会,国力雄厚、民心所向的情况下,唐太宗屡战屡胜,为唐高宗灭高句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高宗先灭掉了与高句丽联系密切的百济,再和新罗联手,趁着高句丽内部出现了政权动荡,一举灭掉了这个存世700多年的国家。
在这之后,新罗的王收拾了剩余的小政权,实现了200年左右的统一,接着新罗内部又出现权力争夺,三股势力中被称为“后高句丽”国的势力最后实现了统一,这就是后来的“高丽”,这个“新高丽”领土大部分是继承新罗的,存续了500年之后被朝鲜王朝取代,原来的高句丽国被称为“高氏高丽”,后来的则被称为“王氏高丽”,韩国和朝鲜显然是王氏高丽发展到后来的两支,韩国所谓长江以北是韩国的,则是根据高氏高丽的夸张化说法,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王氏高丽的历史太短,韩国人为了让自己的民族显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一些,就强行混淆了这两个关系不大的国家。
在越南的想象中,我国的两广地区在古代是越南的领土,这种想法可以说比韩国的混淆更加可笑,秦始皇“南征百越之君”,实现统一之后,两广、福建等地区就成为了中国的领土,这里当时还设置了三个郡县,现在的越南北部就是当时象郡的一部分,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政权四起,原秦朝将领赵佗率领起义军在这里建立了新的政权,即百越国,在秦朝统一的过程中,岭南、百越之地就是赵佗和任嚣打下来的,到了汉武帝时期,百越国被灭,汉武帝再次在这个地方设置了三个郡县,统治了上千年之久,在此期间,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的三个郡县,是中国直属的领土,甚至在越南独立之后,也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
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中国政权四起、混乱不堪,越南也趁着这个机会脱离了中国的控制,由此看来,所谓长江以南是越南的纯属无稽之谈,如果深究历史,可以说越南中北部很长时间内都是中国的,韩国和越南一再歪曲历史、混淆是非,除了妄图延长本国历史、“偷取”中国文化以外,还存在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把历史和政治混为一谈了,他们不尊重历史事实,把历史当作工具,让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政客们奔走呼号,从而在国际社会上掀起舆论、挑起争端,意图“瓜分”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但历史也是一面“照妖镜”,追溯韩国越南考古发掘、古代典籍,上面大写的汉字就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