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未定的国界距印度首都300多公里,抢先布局意义重大,中印有长达2,000公里的边境线,并未正式划分,印度趁新中国边防未稳时蚕食了不少领土,又不断在边境挑起争端,两国边境距离印度首都最近处只有300多公里,战略地位紧要。
中印边界中印未定边界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主要指藏南地区,藏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包括我国西藏的措那市龙子县墨脱县察隅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少量的朗县和米林市辖区,该地区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00万,该地区西部是不丹,东部是缅甸,南部是印度的阿萨姆邦和纳加兰邦,北部是我国西藏,藏南成为争议区源于麦克马洪县。
现在这里大部分地区被印度控制,在1913年10月西藏问题会议上,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在未经中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将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边界线,这条线直接将中印传统边界线向北移动了100多公里,中印西段边界争议区主要包含两部分,即阿克赛钦与巴里加斯,阿克塞钦大部分地区位于新疆和田地区,小部分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总面积约4.2685万平方公里,阿克塞钦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千米,地势较为平缓,有山口可以通往拉达克地区。
19世纪英国私自划定了约翰逊县,将阿克塞钦划入印度,印度独立后,单方面认定阿克赛辛属于硬控克什米尔阿克,赛辛是国际公认的中国领土,不存在任何主权争议,一直处于我国政府的实际管控之下,巴里加斯属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管辖,北部是日土县的日松乡,西部是印控克什米尔,该地区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
按照传统边界线,巴里加斯位于中国一侧,距离传统习惯县大约18公里,是西藏牧民的传统牧场,巴里加斯平均海拔超过4千米,处于两大山脉中间的河谷地区,穿过该地区的河流是狮泉河,狮泉河在巴里加斯形成了一道天然分界线,将巴里加斯划成两部分,印度控制狮泉河与踮脚曲以西约450平方公里土地,基本是无人区,狮泉河与踮脚区以东包括踮脚村在内的1,450平方公里土地是中方控制区。
印度自1995年之后曾14次入侵巴里加斯,中间路段的走向大致沿喜马拉雅山,处于印控科什米尔的南原与尼泊尔之间,总长度约450公里,主要争议区有4处,最北部是巨瓦取热地区,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隶属于扎达县楚鲁松节乡,该地区是西藏举巴扎仓管辖的领地。
第二块争议区是石步旗山口地区,该地区东部约5公里处是扎达县迪雅乡石步旗村,石步旗山口海拔约3,104米,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分支,1993年之后成为中印边界开放口岸之一,第三处争议区是桑葱沙波林三多地区,该地区属于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管辖,面积约1,451平方公里。
最后一块争议区是燃冲乌热拉布底地区,该区域属于扎达县达巴乡,管辖面积855平方公里,燃冲位于尼提山口以南,距达巴乡政府驻地达巴村约46.7公里,距东南的乌热地区12.2公里,乌热地区地处峡谷之中,是达巴牧民的夏季牧场,拉布底地区位于乌热地区东部,二者相距37.8公里,距离达巴村约69.5公里。
中段的四块争议地区,除了冲杀是英国殖民者侵占外,其他地区都是印度在1954年之后逐步蚕食侵占的,目前基本都被印度控制,印度侵占我国领土,英国侵占南亚后,一直想将西藏和新疆分裂出去,因此逐渐侵占了拉达克和克什米尔地区,然后剑止冲杀中印边界,有混血的菩提亚人经常在东夏迁徙于中印之间。
英国侵占南亚之后,强迫印度境内的普提亚人纳税,然后侵吞冲杀地区,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接管了英属印度侵占的中国边境地区,印度建国时,确定了对华和平共处的基本政策,但是却加快了对中国边境的蚕食,1962年 为了阻止当时印度对边境的入侵,我国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战,但是战况基本集中在藏南和阿克塞钦中断,保持了相对的平静,战后中印关系几乎降至冰点,直到1981年才开始谈判,但是印度毫无诚意,谈判进程缓慢。
提早布局中印边界,在三段边界中,中段是距离印度中心最近的地区,中段边界距离新德里只有不到400公里,理论上讲,由于整个中段边境都位于平均海拔超过4千米的高山之上,因此如果我国在这里部署兵力,一旦情况有变,就能直扑新德里但是,高耸的地势不仅带来了战略上的优良视角,也带来了严酷的自然环境,要翻过喜马拉雅山前往印度,只能通过几个为数不多的山口,这些地区长时间积雪覆盖,只有夏季才能通过,因此中印都只在时控线附近部署了少量边防进行日常巡逻。
在这种情况下,边境民众的底边放牧和耕作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阻止印度蚕食边境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开始逐步完善中段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扎达县的迪雅乡,该地区多个村落之间的公路改建工程已经完成,最靠近边境的石埠齐村的人口增加到300多人,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边境人口的增多。
我国对中断边境的掌控加强,实现了对该地区的常态化巡逻,因此完善边境基础设施将有利于我国逐步收回中断对蚕食的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