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我曾前往口岸城市绥芬河。当时听闻在口岸的自由贸易区购买商品无需签证。怀着期待,我在那里购买了好几套俄罗斯套娃,满心欢喜地打算将它们作为礼物送给老家的同学和朋友。
然而,当我带着这些套娃回到学校后,却遭到了本地同学的嘲笑。他告诉我,这些套娃实际上产自尚志,并非真正从俄罗斯而来。哪有俄罗斯人专门制作套娃拿到口岸售卖呢?
经此一事,我对那些打着俄罗斯旗号的产品便不再轻易相信,这次经历着实让我有些失落。后来了解到,尚志市的套娃年产量高达 1000 多万套。
在我们的教育历程中,苏联文化的印记颇为深刻。从小学课本里的《金色的草地》,到中学阶段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文学作品伴随我们成长。高尔基、托尔斯泰等苏联作家的作品,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苏联文化的魅力,仿佛在传递着中苏 “永远是好朋友” 的信号。
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书本中的描述复杂得多。我们应当明确,这里所讨论的是苏联时期,而非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中苏关系并非一直如表面那般 “甜蜜”。
在黑龙江地区,人们常称俄罗斯人为 “老毛子”。这一称呼源于俄国人显著的外貌特征,他们大多毛发浓密,络腮胡子、胸毛较为常见,头发也多卷曲。但这一称呼背后,更蕴含着历史的伤痛。19 世纪中叶,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更是沙俄残害中国平民的铁证。这些侵略行径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让 “老毛子” 这一称呼饱含着对侵略者的厌恶与蔑视。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20 世纪 50 年代,中苏在国际事务中曾有过紧密的合作,苏联在新中国的建设初期也提供了一定的援助。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关系逐渐出现裂痕。
1958 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试航成功。由于潜艇部队在太平洋活动需要长波电台进行通讯联络,而苏联本土距离太平洋较远,建设相关设施不仅耗资巨大,且难以保证计划的可行性。于是,苏联向中国提议,在中国华南地区建设大功率长波发射电台和远程接收中心各一座,预计投资 1.1 亿卢布,苏联出资 7000 万,中国出资 4000 万,建成后两国共同使用。同时,鉴于当时中国海军力量相对薄弱,苏联还提出建立一个共同的潜艇舰队,由苏联人指挥。
这一提议背后,实则隐藏着苏联企图借机驻军中国华南地区、控制中国海域的意图。好在当时中国领导人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果断拒绝了这一不合理要求。这一事件成为中苏关系的转折点,两国关系由此逐渐走向破裂,政治关系日益恶化。
大约十年后,中苏边界上的珍宝岛发生了武装冲突。这场冲突持续了 16 天,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均有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根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据,在珍宝岛战役中,苏军阵亡 58 人,受伤 94 人,损失 T - 62 坦克 1 辆(该坦克沉入乌苏里江后,被中国打捞并放置在革命军事博物馆),被击毁装甲车 8 辆。
尽管主流媒体一直以 “武装冲突” 来描述这一事件,但实际上战斗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小型战争。中国之所以选择用 “武装冲突” 来定义,是出于外交策略的考量。在国际舞台上,“武装冲突” 更多地被视为边境局部问题,而 “战争” 则意味着更强烈的敌对立场。中国秉持着保守、稳健的外交路线,以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部分遗产,包括联邦制国家结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以及一些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然而,苏联的其他加盟共和国,如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都已成为独立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俄罗斯商品热潮。在一些视频中,有俄罗斯博主前往俄罗斯商品馆,发现馆内许多商品既没有俄文标识,也没有英文说明,而且在俄罗斯本土从未出现过。这些商品不仅价格偏高,所谓的俄罗斯肉类制品也鲜少出口,市面上的俄罗斯牛筋肠大概率是假冒伪劣产品。
目前,俄罗斯商品馆的商品主要以食品为主。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国内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一些消费者认为 “外国进口” 的食品更安全可靠,部分厂家也存在随意修改检测证书、操控配料表的现象。因此,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更倾向于选择品控要求更高的 “外国商品”,即便这些 “外国商品” 可能价格不菲,甚至是在中国生产的 “冒牌货”。
如今,已有不少地区的 “俄罗斯商品馆” 因各种问题被责令整改。许多商品馆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一些明显不符合常识的情况,比如售卖俄罗斯热带水果,这无疑是把消费者当 “冤大头”。俄罗斯当前的食品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事俄罗斯出口贸易的外贸人员对此深有体会,许多在中国市场上打着俄罗斯进口旗号的品牌,在俄罗斯本土根本不存在,只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生产的 “定向产品”。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么多 “俄罗斯” 商品呢?一方面,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商家提供了商机。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制造各种价值观流量,通过筛选客户而非教育消费者来获取利润。对于差评,他们往往直接拉黑,只留下所谓的 “铁粉”。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俄罗斯商品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对产品真伪和质量的辨别能力。
在此,为大家提供一些避雷建议:俄罗斯的发酵乳制品、蓝莓浆果、手工编织地毯、围巾、木勺、木碗、纪念册、角色玩偶等,由于种种原因,通常不会出口。不能仅仅凭借短视频中看似俄罗斯人的形象就轻易相信产品的真实性。如今的换脸技术日新月异,视频中的人物可能并非真实的俄罗斯人,你希望他像谁就可以像谁,只要你买货就行。
我是[骨头哥],不是自媒体。一个糊涂的人间观察者,一个事故写实‘作者’。江湖有我的故事,但过往皆为虚幻,继续探索未来,作为一个人间凑数者,擅长信息检索,开放合作,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