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12日,为助力调研队伍做足准备,2024调研中国在线上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百强能力训练营」,为即将出发的调研er们提供「社会调查」「解困式报道」「影像纪录」「深度写作」「AI应用」「法律与政策倡导」等模块培训。
期间,国内顶尖社会调研学者、资深调查记者与各界杰出专家来到训练营,讲授调研理论与实战经验;全国参赛大学生亦积极交流心得,产生思想碰撞。接下来我们将会推出一系列的课程回顾,帮助调研er常看常新。
以下是【深度内容创作】课程复盘——
“做深度内容需要深入一个行业,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行业内群体在做的一些事情,而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在地感’”。
bilibili知名UP主温竣岩向百强团队详细剖析了两大案例,并从资料搜集与认知、如何写作与运笔等方面,分享了如何进行优质深度内容的创作。
深度内容写作对于揭示复杂多面的世界、弥合社会分裂、缓解时代焦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调研过程中对事物与问题的认知角度,也与深度内容写作的思路不谋而合。
温竣岩
bilibili知名UP主
深度内容对于写作者意味着什么
“电影有逻辑,而现实不需要。”不同于按照线性逻辑发展的电影,现实世界是复杂、多面的。而深度内容的目的就是要发掘、揭示这些复杂,由表及里地阐释清楚一个内容。
此外,做深度内容也意味着走出隔绝。今天,我们已经走入了一个隔绝的世界,许多行业、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以纺织业为例,过去说到纺织业,人们能立即想到纺织机进行生产的过程,而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出现了很多专业的技术名词,这些行话是行外人难以理解的。
这种分工的专业化使得我们所有的人都被困在了自己的分工系统里,我们不得不用行话来描述自己的工作,但这些行话却是行外人无法理解的。而这一切的结果就是我们无法告诉其他人自己在做些什么。于是整个社会都变得个人化了,我们越来越远离了其他人。
而深度内容写作意味着我们能够进入一个领域去探索,再走出来告诉别人,领域内的人在做些什么。所以对我而言,深度内容写作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间接地弥合社会的分裂。
深度内容写作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的焦虑。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进入体制内工作,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稳定的安全感。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学机理其实是高速的经济增长变缓之后,外部刺激消失了,人们开始对生命本身的不可避免的焦虑产生了畏惧,整个社会面临着一种缓慢的焦虑。
而做深度内容写作需要深入一个行业,需要与很多业内人士交流,所以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行业内群体在做的一些事情,而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在地感”,构建起与周围人的连接。
对我而言,这种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我活得更加具体,缓解我自己的焦虑。此外,当我们深入一个行业、一个群体后,我们把它写出来、说出来,让观者也能与这个群体连接起来,这也缓解了观看我们内容的人的焦虑。
深度内容写作之前的准备工作
一、资料收集与认知
首先是进入,进入意味着对一个行业建立初步认知。
要怎么去了解一个完全不知道的行业?是否有某些特殊的信息检索与收集渠道?其实我也是用一种“力大砖飞”的方式去开头,也就是把这个行业的概论书籍都刷一遍,然后再打开网页检索相关的资料,在这个检索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建立对这个行业初步的认知。
概论类书籍是一个行业最宏观、最全面的资料,对于认知行业情况非常有效。同学们读概论类书籍时可以不细读,而是像考前突击一样快速浏览,就可以初步了解行业概况。
至于网页检索,可以先粗看一遍检索内容,将无效网页关闭再细看有效信息。在整个信息检索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名词,不错过任意一个名词。
因为名词是一种“信息封装”,封装了非常多的行业信息,且这些专业名词往往会是我们理解的前提,往往也只有行业内的人士会使用。因此,用名词去检索能够筛出大量无用信息,有效地搜集到行业信息。
进入之后我们就需要深入地去理解一个行业的逻辑、趋势与利益关系。
以手机厂商和分销商为例,街面上的手机店铺分为两类,一类是手机厂商的直营店,另一类是分销商的授权店。
手机厂商和分销商之间有着很强利益关联性。在网购出现以前,由于手机厂商直营店有限,只有分销商能够将手机厂商的存货大量铺售,所以手机分销商有着非常强大的话语权,手机厂商非常依赖于分销商。然而对于知名品牌如:华为、苹果等,手机厂商不需要分销商为其铺货,但分销商却需要这些品牌的产品来维持自己门店的人流量,因此他们甚至会用零利润的方式为这类大牌厂商铺货。这就是手机分销行业的逻辑与利益关系。
十多年前,网购兴起,很多分销商都预见了网购会对他们的经销体系造成冲击,一些小的分销商选择离开行业,而大的分销商则不断地吞并其他分销商,以此来做大做强让自己存活下来,这就是手机分销行业的趋势。
那么如何去搜集行业逻辑、趋势、利益的资料呢?
其一是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等信息渠道,例如钢铁行业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我爱钢铁网」。
其二是产业研究报告,例如各大银行、研究院及证券交易商面向客户的投资研报,大家可以去「发现报告」的公众号去检索信息。
其三就是杂志、媒体的深度报道。
其四就是政策文件,所有行业都会有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这类文件的概括性极强,通常一两段话就会写清楚整个行业的宏观、微观、当下以及未来。
其五是年鉴,行业年鉴不仅仅是统计数据,还有这一年发生的大小事务及未来判断。在一些行业的年鉴里还有大量面向行业人士的文章,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理解材料。
其六是当事人回忆录,尽管以个人视角运笔的回忆录在宏观上有所欠缺,但对行业内的利益关系往往呈现得非常清晰。
最后就是大家都会用的综述性文件。
以上七种方式对我而言最为有效便捷的是第一种行业协会这类信息渠道,同学们可以多尝试用这种方式检索信息。
在深入了解行业情况之后,我们就需要返回来着手构建写作框架。
对于前期收集的素材,大家可以按照时间、主题、板块或其他分类方式各自整理出一份大纲,在整理的过程中就能逐渐构建起一个写作的框架。
此外,由于每一种分类方式都代表着不同的观点,大家在构建写作框架时,可以将这几份材料切换着看,进而丰富自己的写作观点与写作思路,避免自己被困在时间轴中。
我推荐大家用「幕布」来构建叙事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分级整理素材,而我们整理之后再总体回顾就可以发现自己哪部分素材过多,哪部分不足,进而进行素材的补充。此外,大家也需要反复去读素材,每重复一次,脑海中的叙事框架也会变得更加完整一些。
如何进行深度内容写作
二、写作与运笔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下笔时,可以去进行对照写作。找一篇好的报道,分屏放在左侧,对照写作,尝试用他的风格和组织方式来写自己的内容。
通过模仿他人,大家能迅速学会许多招式,而只要我们能够开始写作、行动,就会有发现、收获、顿悟,也就有了自己的写作空间。
但如果某个“点”我们发现无法模仿他人,那就需要我们自行创作,而这个“点”就是我们的独特风格,而在这样一个个“点”的加持下,我们自己的写作风格也就一点点建立了起来。
下笔之后,又如何打磨自己的文章呢?
首先就是“痛苦”地删除,直到大家觉得文章少一个字就不完整了的时候,这个内容才是个好内容。我建议大家写完文章后不要立即去通读,可以先放着,过两天再回去看,到那个时候可能就会发现大量需要删改的问题。
而通读之后,有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内容枯燥,我认为内容枯燥表面上是因为素材过少或过于追求线性时间轴,深层或许是因为这个故事不是你真正想写的。写作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所以我建议大家下笔的动力一定要发自内心。
此外,写作时可以把内容变成“搭积木”。不要将文稿看作一个浑圆的整体,而是把每个段落都看作一块“积木”,而你要做的是把这些“积木”拼成你想要的样子,因此,可以把内容模块化,而不需要过度追求前后文的紧密连接。
接下来就是怎样能写得更好?
其一,为了使我们的深度内容“长而不散”,可以采用多线并进+call back的方法。可以整理出两到三个主线内容,分别简写出来,然后再把几条主线缠绕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在过渡时,可以用章节或段落间隙调转,自然而然另起一段,而不用太过在意上下文的衔接。但每条线都必须有头有尾。
其二,在情感强烈时要节制笔端,切忌过犹不及。
其三,要牢记忙碌会扼杀写作快感,而在放松时最容易灵光乍现写出好的文章。
其四,不要把自己困在结构里。许多作者在写作时,由于没有安全感,会选择进入一个结构来隐藏、遮挡自己,所以最后写出来的内容往往有学究气,却又没有学究的深度和内容,就会变得泛泛而谈或是假大空。深度内容需要用记者本身的个性去展现,大家可以去模仿学习,但不要把自己困在某种特定的文本或是结构中。
三、附录与补遗。
由于事件发生时不会是单线、独立的发展,往往是全局的变化。为了全面反映事件态势,新闻业探索出了“跳笔”的写作笔法——不按照事件的先后次序或逻辑次序进行叙述,而是把次要的部分去除,简练概括出事件全貌。虽然新闻跳笔是新闻的写作手法,但在深度内容的写作中也同样有效,大家可以去学习并尝试使用。
在最后,我想谈谈写作的本质。
不管是深度内容还是快讯,写作的最终核心,是你对世界,对历史,以及你自己认知的反映。深度内容更甚,在深度内容的创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去搜集资料,不断地理解。
而每一次理解的加深,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走出了自己的认知舒适区,我们走得越深,对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就越全面。
Q&A
Q:由个人经历有感而发进行的写作难以引起共鸣,请问可以如何抉择?
A:其实我们写作的最终目的不是去引起共鸣,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它自然而然地就会引起一些共鸣。深度内容写作本质上是对自己的认识,按自己最想写的方式去写,大数据会把我们的内容推给能够同频共振的人。
Q:请问写作过程中,我们如何把握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A:写作过程中不需要刻意把握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它影响大家的写作内容。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让情感自然地流露,等大脑的审美疲劳、观感疲劳消失,再以理性、冷静的视角来回头看,就会发现需要删改的内容,把这些东西剔除即可。
Q:想问问老师对于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的看法。
自然人其实是无法以一种绝对理性的视角去看世界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先自然而然地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最后冷静之后再去修改。如果你还觉得自己过于偏激或是对某一内容表达得不够清晰,可以将内容给父母、朋友看,他们或许能指出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Q:如何保证内容的衔接?
A:我认为保证内容的衔接这个命题是一个伪命题。其实对于内容上下文没有紧密衔接,观众观感会很差或看不懂的担心是多余的。大家去看悬疑类作品时,会发现作者常常在一段结尾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另起了一段新内容,或许在可能前三行会有一些疑惑,但到后面四五行其实就已经能够跟上它的节奏了。因此,除非是故事叙述性很强的线性关系,其他内容其实都没有必要太过紧密地衔接。
Q:整理素材时需要不断重新分类,这样的效率会不会比较低呢?
A:在重复分类素材时,你可能会觉得效率低,但实际上当分类整理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素材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因此大家所以不需要去焦虑效率低,整理过程中的效率低,是为了后期写作的效率高。
- 南风交响计划 -
文案及整理|石佳璐
排版|罗彦清
统筹组|吕宜函 罗清如 罗彦清 徐溢廷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