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能力训练营笔记 | 郑一见:用镜头传达创作者意识

文化   2024-07-27 14:01   广东  



7月10日-12日,为助力调研队伍做足准备,2024调研中国在线上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百强能力训练营」,为即将出发的调研er们提供「社会调查」「解困式报道」「影像纪录」「深度写作」「AI应用」「法律与政策倡导」等模块培训。


期间,国内顶尖社会调研学者、资深调查记者与各界杰出专家来到训练营,讲授调研理论与实战经验;全国参赛大学生亦积极交流心得,产生思想碰撞。接下来我们将会推出一系列的课程回顾,帮助调研er常看常新。


以下是【视频创作传播】课程复盘——



“镜头就是观众的眼,要把你想表达的用镜头传达给观众。”


影像纪录在社会调研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记录调研所接触的人事物、留存采访影音都离不开对影像创作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导演郑一见莅临「百强能力训练营」课程现场,结合丰富事例为即将参与调研的同学们分享了视频创作与传播的宝贵经验,对脚本设计、创作分类、镜头艺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郑一见

导演、非遗文化传承导师

MOMA猛玛品牌伙伴



脚本设计


前期我们会从影像工作者的角度去调研一个题目,先围绕主题设计脚本,脚本则分为主线任务和支线任务,目的是为了丰富视频触达观者的维度,使之更加打动人。


首先,主线任务是明确我们的拍摄主体。比如我要拍摄的主体是关于村小的一个主要人物,所有的故事要先围绕他去展开;至于支线,可能是其他人对他的反馈和评价等等。先把主线任务抓好,再配合好支线任务。


其次,要调度突发事件和重要事件之间的优先级。有一些事件是转瞬即逝的,重要且不可再生的,那这个突发事件的优先级就比较高。


我们要有这三种意识,综合构成意识,时间线意识和分镜头意识。


综合构成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在画面里去安排信息。其实,新闻、调研包括社会性记录,创作核心是安排信息。取景框里的画面,从左到右、从前到后,要怎么去安排人物和场景元素,怎么去构图,要从横向和纵向的维度去调度现场“有效信息”。


时间线意识。视频不同于照片,视频并非单指动态的照片,而是时间线上的故事。例如我们剪辑,从一秒到十秒,这个区间就是这条视频的生命线。一条视频,至少要拉出一条事件发展进程的时间线(生命线),要以事情发生的因果去讲一个故事。


分镜头意识,就是通过多景别、多角度的视听语言尽可能多地还原现场氛围我们的五感在调研现场的感受,对比相机取景器会更加立体和全面。而相机一旦开机,取景框就只能拍摄到主观的局部。


比如,我采访一个研究生,需要拍摄他读书学习的场景,多维呈现他是读书时的状态。要通过正面大景、侧面近景等不同的镜头来体现他正在图书馆里面读书这件事。因为眼睛和相机所看到的信息是不对等的,观众是通过相机来接收信息的,你要想办法把你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们。


这三个意识是视频创作里面较为基础核心三点。



视频创作分类


经由创作,我们发现,纪实影像依用途有极左和极右两个分类,两者之间因侧重比例的不同,会产生更多元的类型。


第一个是传播性影像,注重视觉爽感。就像《潮魂英歌》,它注重运镜转场剪辑以及各种技巧效果的运用。目的是传播,要去触动观众,然后产生裂变传播的效果。因此它需要炫,需要美,需要技法丰富,就会做比较多的运镜,还有快切。



第二个类型是档案性纪录,它要求信息全面、完整。比如拍摄非遗技艺,我需要完整认知,需要知道技艺的细节,信息完整大于遮挡运镜,不会为了一味追求视觉爽感,而遗漏重要信息。所以档案性纪录接近调研,它需要信息的完整和画面的全面,可被反复观看引用和考古回顾


一个以视觉传播为目的,一个以档案记录为目的。



内容和镜头艺术


内容优先次序,我们会分成现场和幕后


在现场,我们会着重主线任务,兼顾支线任务。若有突发事件,需即时反应。


幕后也要注意主次,跟主题有关的事件放大,其他作为补充。


做任何事情都要主次分明,现场的主次分明就是拍摄调度,幕后就是素材的组织和编排


记录一件事情,除了信息的收集,还要注意使用一些渲染情绪的艺术镜头即使没有特别明显的信息,也需要有一种意境去加强某一块信息的情感。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既要注意信息收集和采编情况,也要留意一些有艺术感、有美感的镜头,做影像的留白。




实用拍摄技巧


户外调研拍摄


户外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主客关系的处理。我们和采访对象之间要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很好地完成沟通和拍摄?摄像工具是主客间的桥梁,它是让记录者、观察者和采访对象(客者)之间卸下防备的一个工具。要善用手上的工具设备,然后跟主角之间产生良性互动。


其次,留意一些突发事件和特殊角度的拍摄,要有单兵意识,尽量轻装上阵。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在计划好的大的时间表里,要允许现场意外的发生,有灵活安排的空间。


人物访谈拍摄


人物采访,景别构图很重要。要尽可能让画面自己说话。人物背景和道具元素是人物身份的体现。尽可能在单机位拍摄时选择中景或者偏大景


关于采光和收音,采光布光至少要做到照亮拍摄主体,之后才是塑形。至于收音,要保证人物采访声音的指向性和干净清晰。讲话人干净的声音,可以用在多种场景用作旁白,也可以用作对话。然后再去收录一些环境声,配合画面一起出现。


关于提问,采访较陌生的拍摄对象时,先从主角擅长和熟悉的问题开始切入,再引出一些关于情感和观点的话题。第二,以输出的方式去吸收,以分享自己经历的方式去倾听和了解对方的故事。第三,要留心现场的细节,从而以小见大,发现话题。


最后,每次拍摄前,要准备好自己拍摄设备,包好镜头、做好防潮


最重要的就是保存素材。整理素材方面,可以统一文件夹名称,如“时间+地点+事件”的命名格式等,方便后续检索。



Q&A


Q:拍摄过程推荐几个人参与?


A: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即使是小组创作也还是要要求成员有“单兵意识”,就是一个人也能够承担全媒采编拍摄的工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几个人去记录,但那是多几个观察视角,不能只是同一信息的重复记录,挥霍人力。以前的话,我们会有一个写作兼采访者,有一个视频拍摄者,一个摄影师或者收音人。


Q:拍摄过程中如何处理伦理问题?


A:伦理问题是纪录片创作经常会遇到的,在拍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就是主客关系用轻便的设备先记录,更不打扰一些,很多时候我们是会先拍了再说,但是事后要解释对方觉得不允许播放会触及到隐私,也要尊重当地礼俗。纪录片拍摄,既要抓突发,也要做事后解释,是考验为人处事的工作。


拍摄时相机和主体的距离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可以灵活用好各个景别的镜头,调度好距离和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


Q:拍摄人物采访占比是多少?


A:这个没有固定的比例,比如说我们拍摄过非遗记录工程,它有30分钟的综述片,我们其实做了10位以上的人物采访,1600小时以上的素材拍摄等等所以尽量前期收集的多一点,后期的余地就比较多。当然采访的多,也不只是问的时长的多,而是时长的质量。人物采访要注意它的质量,还有全面性,最好问到他的生活,问到他的工作,也问到他的情感等等,尽可能的多角度、较全面地采访


Q:拍纪录片会不会写剧本?


A:会,但我们更多地称之为拍摄大纲或采访提纲。我们在进行视频创作时,会前期先写好大纲,然后每天出场记表,采访什么人,有什么背景信息等等,去到现场再灵活应变和捕捉突发,在反复的“拍”和“编”之间成剪辑脚本


我觉得会有伪纪录片和真实纪录片,但是纪录片也有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但你得保障所有素材取材于客观现场。主观真实就是我在现场感受到了愤怒,那我要把这种愤怒通过镜头组编排和剪辑出来,剪辑师需要去做取舍


Q:如何平衡个人风格和市场需求,既保持作品的独特性,又吸引观众的注意?


A:要么就是结果导向这个项目它就是为了市场,那你要有市场意识,要能传播,能够能有某些信息点的露出。有一些项目给你支持,但是不会限制你的风格,那你可以在完成好需求的基础上有个人的风格。


要么就是我拍这个项目它根本就没有营收也不用顾及市场,那我就只管按我想拍的拍,但是我是通过其他项目去支持这个项目的,以艺养艺。比如说我的其他项目有收入,我就每周都去拍其他项目来支持这个项目。所以我觉得,这种平衡需要结果导向,还有不同项目之间的互相配合和支持。


Q:关于剪辑声音卡点如何处理?


A:首先你要尽量选有版权,版权很重要视频用到有唱的部分还是纯音乐,要先解决版权问题。声音这一块,有很多曲库平台可以选用,比如「爱给网」、「猴子音悦」,还有一些国外的曲库。


卡点这一块的话,不一定每一个剪辑点都卡,只卡在重要的转折或者是重要的事件,把重要事件卡了之后,有一些是可以松的,要虚实结合。卡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觉得声画同步,为了让音乐的氛围和画面的重要信息贴合在一起,不是为了卡而卡。


可以卡在镜头间的剪辑点上,也可以卡在镜头里的情绪点上。比如说我突然脚一踩,然后流下了眼泪的那一瞬间,音乐就响起来,这也是卡点,但是它不是在剪辑点上卡,而是在情绪点上卡。


Q:采访拍摄会被驱赶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A:有一些时候大家可能要先去了解被驱赶和抗拒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对方对我们的不信任、不了解,因为现在网络上觉得自媒体可能侵犯隐私、可能会恶搞。所以,首先要解决被拍摄者的担忧。如果你有工作牌,你就带个工作牌,大家会觉得你是靠谱的,可能会减少一些沟通麻烦。


第二点的话,像有一些重要的拍摄会先发函,或者你自己先写一个拍摄的想法,然后递交给他们,和他们单位沟通好。


第三点就是,其实大学是一个很好试错的阶段,大家听到大学生做一个调研或者学术研究,大部分人都会接受和支持,尽量把自己的目的和用途讲清楚。


Q:采访对象不想出现画面,怎么用声音呈现?


A:如果你有音频的声音信息,那你纯放声音也是没问题的。可以事后再去补拍空镜头,可以根据你的声音剪辑好之后再去补拍画面,不出现人只出现场景的也好,现在大家也可以用上一些AI的技术。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艺术处理的效果,然后多阅片,看看不同的片子如何处理。现场你能采到声音就采到声音,能采到声画就都一起采,然后后期就是根据你有的信息再去做补充。


Q:是否可以使用方言?


A:方言的话,看你的传播对象,如果你是大众向,大部分会用普通话。但是我个人会喜欢穿插方言多一点,因为它有特殊性。你如果会翻译的话,就可以把它翻译成普通话的字幕。视频是需要观众的,是为了受众服务,所以在字幕上是去要接近他们。除非有特殊要求,你就只用某种语言,没有特殊要求,你就加字幕上去。



- 南风交响计划 -

文案|周卓颖

排版|周卓颖

统筹组|吕宜函 罗清如 罗彦清 徐溢廷 刘   影


南风窗调研er
南风窗旗下「调研中国·青年领导力公益计划」资讯号,从窗口出发,于田野抵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