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时代的确定增长靠什么?

时事   2025-01-15 13:03   北京  

创新驱动赋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近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二十六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创新驱动:赋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旨在积极响应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多个赛道蓬勃发展,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令人瞩目的“灵动”力量。图为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展示双足机器人SA01的行走能力。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为经济全球化再度加速蓄积了强劲动能。“创新驱动”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会专家表示,要构建新型创新体系,从“追随式”创新转向“引领式”创新,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而言,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也是极其重要的创新。”北京大学副校长任羽中在论坛开幕致辞中重温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志在富民”思想和厉以宁先生“经世济民”的治学理念。任羽中认为,构建自主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承费先生、厉先生等老一辈北大学者的志向,以能不能“富民”、能不能让中国人普遍持久富裕为评判学术的标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的主旨发言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领军人才偏少等短板。与此同时,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金融支持体系也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FP)既是长期增长之源,也是检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准。我国拥有大规模生产场景,有利于TFP增速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和技术革命也将给TFP提升带来巨大空间。当前,“生产率增长不足”是长期的全球性挑战,2025年应将重点放在“做好自变量”,以创新寻求不确定时代的确定增长。

王一鸣建议,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方面,我国要从“追随式”创新转向“引领式”创新,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从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方面,可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方面,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信贷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也要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水平,降低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隐性成本。

刘俏建议,要从六个方面“做好自己”,包括:以政策创新捕捉不确定增长中的确定部分;在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过程中寻找机会;寻求能源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的机会;寻求“经济再平衡”过程中涌现的机会,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居民消费率,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适配的金融体系;寻找房地产新模式带来的机会;寻找“大出海”中的机会,提升价值链上游程度,寻找价值蓝海。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表示,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更重视创新驱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建设中就有许多技术创新,比如,一号发射工位喷水降温降噪系统采用地面导流锥,与发射台融为一体;二号发射工位是首个采用统型设计的通用液体发射工位,可适配20多个火箭型号的发射任务,液压起竖系统0秒回倒装置也是航天发射领域的技术创新。


世界竞争的底层是改革的竞争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题为《全球金融风险:表现、根源与治理》的主旨发言中表示,在当下的大时代中,人们需要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超常规的其他风险。

刘元春认为,全球债务率再次攀升值得高度关注,各国结构性改革的竞争或将成为当下这轮全球竞争的核心落脚点。世界竞争的表象是政治的竞争,中间层是技术的竞争,但底层一定是改革的竞争。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表示,中国发展通用人工智能,关键要解决信心和认知问题。美国通过宣扬其在算力芯片与AGI研发领域的“绝对优势”,树立了全球资本对美国AI技术领先的信心,带动科技巨头市值飙升。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在2035年建成世界科创中心,这既要阻断认知偏差,更要建立独立的思想。

在朱松纯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需经历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体系、文化自信三重肯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构建新型创新体系,推动科研范式从“数据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变,最终以中国之思想创世界之科技。

针对商业航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杨天梁表示,必须尊重商业航天发展规律与内在逻辑,要有持续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杨天梁建议,一是商业航天自身要加强技术创新,以技术保障发射安全和成功率,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效益;二是为商业航天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包括产业政策、建设用地、投融资环境等,促进商业航天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探索新模式与新机制,例如,完善商业航天保险体系、优化发射审批环节与流程等。


协同配合构建创新生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具有深远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关乎科技创新的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应用,更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涉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等多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如何有效打通这些环节,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辉表示,多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坚持服务源头创新、服务创新主体,构建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目前,集团在全球布局了21个创新节点,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生态要素流通,促进优质资源汇聚。在他看来,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长期战略,要充分认识这项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表示,当前AI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处于与国际并跑、部分领域领跑的重要阶段,亟需加紧布局。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彭菲表示,在人工智能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跌宕起伏。例如,AlphaGO让深度学习广为人知,也为产业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和变革。目前,人工智能发展到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正朝着更高级的认知智能发展。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认为,近年来医疗投资呈现“三个降、两个涨”的特点。“三个降”分别为:融资金额大幅下降,从2020年生物医药融资额 2000亿元降至2024年的200亿元;融资项目数量下降,2024年下降近 20%;上市公司数量下降,2024年生物医药国内IPO仅6家,相较2022年的近40家大幅减少。而“两个涨”则是:生物科技技术迭代显著,中国生物医药界生命科技对海外授权交易额攀升。

罗飞分析,出现这些现象,源于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在生物医药界构建的五个成果转化要素。知识产权方面,生物科技专利数全球第二;先进制造能力提升,细胞和基因生产设备实现中国制造;创新药临床数全球第二;构建了完整的CXO服务体系;生物科技风险资本投资量大。罗飞认为,第四波技术浪潮即将酝酿生物医药产业新一波的增长。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田新元)

END



来源:中国改革报

责编/制作:刘丹阳

审核:袁琳

政审:蔡若愚

终审:李杨



中国发展改革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官方公众号,宣传报道国家发展改革重大工作部署,及时、全面发布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