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曰1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为22位夏令营学员做了题为《德性、形体与人格:〈庄子·德充符〉的进路》的学术讲座,整场讲座围绕着《庄子·德充符》中的三种人格类型及其变形展开。
陈赟教授首先指出,既有的通行解释将形体残疾、相貌丑陋而内德充实的系列人物作为《庄子·德充符》的主角,而未能把握《庄子·德充符》中更为复杂的人格类型及其变形。接着,陈赟教授将具体的人格类型分为三种,第一种乃是“支离其形”的超越性人格,该人格因为内德充实而忘记自己的形体与相貌,能够“游方之外”,以道德与精神的超越性否定形而下的身体和世俗礼法,但内里却彰显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构性矛盾与张力。第二种人格为“支离其德”的圆成性人格,该人格不仅忘形而且忘德,其超越了形而上的道德、精神与形而下的礼法、形体的结构性对立,而是以道德与形体的相互肯定,重新赢获人与世界,即方内而游,方内不再是游的障碍。第三种人格即“形全而德不全”的常人,常人虽生存在形上与形下的张力下,但既不能游于方内也不能游于方外。
继而,陈赟教授分疏了超越性人格的四个代表人物,即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王骀作为超越性人格能够心与形而上之道合一,身处变化的世界但内心不化,且以不同于分别性的感官来感知世界,由此而以德忘形,行不言之教而为人所乐于尊从。申徒嘉与叔山无趾作为超越性人格,其特点在于能够超越世俗的礼法限制。二者以宁受“人刑”而不愿受“天刑”的人格特征,构成了对世俗德礼的批判。“人刑”则意味着世俗礼法对人的惩罚,“天刑”则关联着内心的谴责与不安。理想的社会秩序德礼一致,但现实世界德礼并不一致,从而不能以世俗的礼法判定人的善恶、正义与否。前三者乃是形残之人,哀骀它则为貌丑之人,由于其更为深层的傲视一切的超越性,最大限度展现了“绝对者”的品质,使得一切上进、有抱负的人皆会在哀骀它面前自惭形秽,进而受之吸引。
陈赟教授认为,超越性人格作为游于方外之人一方面凸显了自身德性所具有的吸引力,但又使得被吸引的方内之人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压制,由此折射了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间更为深刻的对立。作为圆成性人格的孔子则能够“支离其德”而化圆为方、游于方内,其具体表现为超越性的隐而不显,将形而上镶嵌于形而下的生活中。在前者,日常生活被敕平为短暂的瞬间;在后者,方内的当下瞬间则得以不断充实。
讲座的尾声,陈赟教授略述了作为“形全而德不全”的常人的三个代表人格。常季作为身处方内的常人,仍有上达超越性的渴慕;子产将超越性的德等同于方内之礼;惠施则缺乏对超越性的敏感、形而上的关切,从而自局于方内、形体。
讲座的最后,陈赟教授与营员们就孔庄能否被归类于儒家抑或道家、“伯仲叔季”的位次划分是否确当、《齐物论》中的圣人乃是何人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讲座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