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勉人文讲座 | 塔莉亚·莫拉格——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自由联想和内省:实践而非理论

文化   2024-07-19 19:02   上海  
2024年7月10日13:30,思勉人文讲座第538期“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自由联想和内省”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顺利举行。讲座由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哲学高级讲师塔莉亚·莫拉格(Talia Morag)主讲,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徐竹主持。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何朝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陆凯华副教授等老师同学参加了讲座。

塔莉亚·莫拉格认为,当我们谈论“幸福感”时,我们很大程度上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比如,我们会面临愤怒、焦虑等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失眠、头痛等症状。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们是什么。这意味着解开关于自身的谜题(a riddle about oneself)。而精神分析就是这样的一种实践。并且,能够从精神分析中受益的人,一般是那些为关于自身的谜题而感到不安与急切的人。换言之,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理解的冲动。这似乎暗示着:问题的原因就在个体的层面上。
在进入具体的案例之前,我们需要对精神分析的实践作基本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追求“专心致志”;而精神分析的实践则恰恰相反。后者更倾向于“分心”——分析师鼓励我们将那些不经意的、自发的感觉、记忆或幻想诉诸语言。

然而,这种会话往往会面临一种困境:即,患者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往往并不是真的在“内省”(introspect),而只是在讲述自己想要对方听到的一则故事。这在关于某些情绪化的事件的回忆中尤其明显——即便它刚刚发生过没多久。由此,无意识的精神状态往往被认为是无法内省的。

但在实践中,有经验的分析师往往能够察觉到更为复杂的状况:在患者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她很可能无法逃脱联想的冲击。她试图摆脱联想,以便不从自己编织的故事中离题。即便如此,她也免不了要稍作停顿。

比如,我们假设一位患者苏珊(Susan)。她正在向分析师倾诉她与丈夫之间不可弥合的矛盾。根据苏珊的讲述,她百般支持她的丈夫,但她的丈夫却视之为理所应当。假如没有她所做的一切,她的丈夫将一无所有。然而,在讲述时,她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上周在朋友家洗碗的情形。分析师察觉到了这次停顿,并问她停顿的原因。这时,苏珊说出了在朋友家洗碗的事:一位朋友在帮大家洗碗,但没有人上去帮她。可她认为这有失公允,于是上前帮忙。以此为突破口,她又联想起了更多的情形:小时候自己如何帮助母亲洗碗、父亲游手好闲却又喜怒无常,自己的好成绩总是得不到夸奖……等等。在分析师的启发下,苏珊逐渐被这些情形的相似之处所击中:自己的工作得不到承认。

苏珊的例子表明,在精神分析的实践中,“内省”并非不可能,而是至少以两种形式展开:一个转瞬即逝的图像、单词、记忆或幻想击中了我的脑海,我可以直接说出来;一个相似性击中了我的脑海,我也可以直接说出来。由此,“内省”这一概念本身没有问题,尽管其对象高度主观且难以复现。并且,上述论证也能够被用于对与精神分析相关的其他概念的辩护。精神分析作为一种疗愈式的实践,依然有其无可批驳的重要性。 
在讨论环节中,塔莉亚·莫拉格分别与何朝安老师、陆凯华老师等在场师生就精神分析是否必须追溯至原生家庭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供稿/刘方舟  图/谭傲夫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命名自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汇集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与古籍所的优势资源,推进人文学科综合研究,旨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高地。本平台将及时发布高研院的讲座预告、录音,研究中心学术活动及国际交流之最新动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