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勉人文讲座 | 东南亚的“古代”与“中古”

文化   2024-11-20 20:00   上海  

2024117日下午14:00,台湾中正大学教授孙隆基受邀来历史学系举办“东南亚的‘古代’与‘中古’”讲座。这是思勉人文讲座第541场。本场讲座由王进锋教授主持,历史学系朱明教授、南京大学郭静云教授以及校内外各专业学生40余人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孙隆基教授从西方视角出发,讲述了“东南亚”与“印度”的名称纠葛。孙教授借助地图资料,历数西方从古典到现代在历史地理中对东南亚的标识,指出“东南亚”这个标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无,西方由于对印度以东地带缺乏认知,长期将这一带统称为“印度”。要重新认识古代与中古的东南亚,重现这一段在传统世界史中被忽视的历史,就要理解东南亚诸国的文化渊源和现实转向。

孙教授形象地将中国和东南亚称为“一条藤上的两个瓜”,这“一条藤”就是横断山脉及其周围的三江并流区域。在古代,东南亚的众多语系就是经由横断山脉,从南中国迁往东南亚地区,因此东南亚与南中国有十分紧密的文化渊源。从长江以南南下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为东南亚带来了农畜,主要采用移耕法在沼泽、豪雨的季候风带进行耕作。

明确了东南亚在语系族群及农耕经济上与长江以南中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后,孙教授却强调,东南亚在古代并非田赋国家,而是商贸国家。东南亚经济的增长和文明的发展并非依靠原始农业,而是有赖于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国际商贸。孙教授详细介绍了古代林邑、扶南、堕罗钵底等早期邦国在东西海上贸易中作为商贸港口发挥的作用,并将它们称为“第一代印度化邦国”。而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改道,早期因国际商贸强盛起来的扶南逐渐衰亡,代之兴起的是室利佛逝、吴哥以及今日的缅、越、泰等国,孙教授将它们称为“第二代印度化邦国”。室利佛逝的崛起仍然与扶南一样,由掌握海上通道的海岸城邦结成商贸网络,但这一时期,在爪哇的一个分支帝岳王朝,已经露出了田赋国家的端倪。到802年的吴哥,则彻底由商贸国家转向了田赋国家。 

最后,孙教授指出,东南亚诸国从商贸国家转向田赋国家的过程主要受到了稻米革命的影响。一方面在气候上,9世纪中期和10世纪中期的中南半岛经历了“中世纪气候异常”,降雨量剧增,农田获得灌溉的水量增加。另一方面在稻种上,占城稻的引入使东南亚地区得以采用苗圃栽培插秧的水稻种植法,产量增加的同时稻米品种逐渐多样化。两者共同促进了东南亚中古的“农业革命”,并促成东南亚诸国从海上贸易主导的国家朝田赋国家的转型。

王进锋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感谢孙隆基教授为师生们带来的精彩讲座。在互动环节,朱明教授、郭静云教授分别就八世纪扶南被室利佛逝北进问题和东南亚人群起源问题与孙隆基教授进行交流,还有我系学生和来自外校的历史学爱好者向孙教授踊跃提问,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命名自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汇集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与古籍所的优势资源,推进人文学科综合研究,旨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高地。本平台将及时发布高研院的讲座预告、录音,研究中心学术活动及国际交流之最新动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