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郡新探
——以出土文献为主要切入点》
基本信息
作者:凡国栋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定价:128元
ISBN:978-7-5732-1347-1
作者简介
凡国栋,1981年生,湖北随州人,历史学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唐氏早期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两周秦汉考古研究工作。先后参与随州叶家山墓地、文峰塔墓地、枣树林墓地、周家寨墓地、枣阳郭家庙墓地等重要考古工作。主持“赤壁大湖咀遗址”“黄梅康家垄墓地”入选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2022、2023年)。出版《金文读本》(2017年),参与编撰《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二卷)》(2012、2018年),发表论文50余篇。
内容简介
秦郡问题是著名史学疑难,是传统沿革地理的经典课题。本书立足出土文献,对老问题予以新视角,在全面梳理秦郡年代的基础上就郡目的分合演变作出论证,力图揭示秦郡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在若干秦郡的领县和界域问题上提出新见。相关讨论深化了对于秦郡问题的认知,为最终解决这一学术疑难奠定了基础。本着古为今用的理念,本书的某些结论对于了解行政区划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对某些地区行政区划的调整也有指导意义。
目录
绪言
上编 秦郡设置新考
第一章 秦郡设置的学术史回顾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乾嘉以降的争鸣
第三节 出土文献带来的新突破
第二章 解决秦郡设置问题的取径
第一节 解决秦郡县设置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步骤
二、分期
三、系年
四、书法
第二节 解决秦郡设置问题的前提——秦郡存目考述
第三章 秦郡设置考(上)
第一节 故秦地置郡考
第二节 故韩、魏地置郡考
第三节 故赵地置郡考
第四章 秦郡设置考(中)
第一节 故楚地置郡考
第二节 故燕地置郡考
第三节 故齐地置郡考
第五章 秦郡设置考(下)
第一节 故吴越、闽越地置郡考
第二节 存疑郡考
第三节 类郡政区(内史)
上编小结
下编 秦郡界域新考
第六章 秦郡界域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第一节 秦郡界域的研究
第二节 秦郡领县的研究
第七章 解决秦郡界域问题的取径
第一节 关于秦县认定标准的几点思考
一、职官制度与秦县确认
二、籍贯书法与秦县确认
三、题铭制度与秦县确认
第二节 领县与界域
第八章 秦郡界域新考(上)
第一节 关中诸郡(含内史)
第二节 山东南部诸郡
第九章 秦郡界域新考(下)
第一节 山东北部诸郡
第二节 淮汉以南诸郡
下编小结
结语
附录
引述资料简称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本书雏形是我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求学时期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曾列入湖北省博物馆建馆六十周年系列丛书计划出版,但因各种因素而搁置。2016年我尝试将拙作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有幸获得立项。本书即是在项目开展期间逐步增补修订而成的。
犹记得将现在这个题目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其实颇费了一番周折。在最初的时候,陈伟师曾建议以里耶秦简作为论文的选题方向,不过由于这批秦简未能按照预期的计划公布,无奈之下只得另觅其他选题。那时,由于里耶秦简、岳麓秦简等秦简牍相继出土,其中涉及秦的政区地理研究的信息颇为丰富。在此背景下,秦的政区地理研究亦面临着取得重大突破的契机。在陈师的鼓励下,我确定将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最初的计划之中,这一选题包括秦的郡县制度以及职官制度两个层面。不过在撰写过程中,我陆续注意到后晓荣、何慕、王伟等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相关著作。结合这些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我反复多次修正选题的具体方向,直到最后才确定以秦郡作为突破口。
当时,由于参与陈伟师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08JZD0036)的机会,我得以较早读到里耶秦简的部分资料。在与陈伟师以及何有祖、鲁家亮两位师兄合作撰写《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的过程中,我陆续撰写了本书附录所列的三篇论文,本来计划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有关章节,但是答辩前因里耶秦简出版计划搁置,这部分内容没有提交给答辩委员会。现在《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已正式出版,遂将这部分内容附在博士学位论文之后一并出版。此次定稿,对原稿做了一定修改、增补,近几年新见的里耶秦简、岳麓秦简的有关内容得以在书稿中反映出来。一些学者对原作的批评指正,在修订时也尽量加以引用,并略作回应。总体而言,拙稿未能完成原课题计划,仍遗留不少问题。特别是里耶秦简未完全公布,书中的若干观点仍有待进 一步验证。现在将它付梓显得过于急迫,不过我最终还是决定先把小书出版供学界批评。至于书稿未能解决的问题,姑且留待来日进一步探索。
进入历史文献学专业领域学习,特别是将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一个又一个偶然的结果。当年大学本科学习的是旅游管理,进入武大本来是打算学习旅游地理的,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历史地理专业学习。由于当时负责指导我的硕士导师晏昌贵师在出土文献研究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晏师的熏陶下,我渐渐将学术兴趣转移到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硕士毕业后,陈伟师又破格录取我进入历史文献学领域继续学习。由于多次跨专业进行学习,其中艰辛与坎坷、失落与彷徨往往有之。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最终坚持了下来,并且始终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毕业后我进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博物馆合署办公)工作,曾长期在《江汉考古》编辑部工作,对我来说,考古又是全新的领域。2020年,我又有幸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委托吉林大学在山西夏县开办田野考古培训班,现在我也取得了考古项目负责人的资质,我的工作内容和个人兴趣又逐步转移到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回到田野,回到出土文献的发掘、整理的第一现场,谁又能说这就是终点呢?
回忆在武大求学的六年时光,有许多难忘的记忆。晏昌贵师、陈伟师先后作为我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指导我的学业。他们不弃我资质愚钝,悉心教诲,多年的耳濡目染之下,深为二位恩师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风范所折服。他们给我学术研究上的启迪是我毕生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博士研究生期间,陈伟师推荐我赴日留学,进一步开阔学术视野。而这篇论文从选题、开题到写作各环节都凝聚着陈师的心血,论文的谋篇布局,甚至遣词造句,陈师都给予了具体而认真的指导。晏师也不时关心论文的进展,特别是在论文开题、预答辩等环节都提出了非常多的建议。这些帮助与教诲我都将永远铭刻于心。
在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求学期间,历史学院以及中心的李天虹、杨华、彭浩、徐少华、刘国胜、宋华强等老师在学业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其中李天虹、彭浩、刘国胜、宋华强等老师参加了我论文的开题和预答辩,他们的指点使拙文得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疏失和错误,在此重申谢意。论文送审过程中,有幸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宋杰教授、吉林大学吴良宝教授的认真审阅和评议。王子今教授还不辞劳苦,亲临武汉主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会上,王子今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熊铁基教授、荆州博物馆彭浩研究员、武汉大学李天虹教授、武汉大学晏昌贵教授对论文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谨致谢意!
在武大读书期间,师兄鲁家亮博士、何有祖博士,同门杨芬博士、罗小华博士、曹方向博士以及李静、叶芃等同学一直是身边最亲近的人,或相与析疑,或嘘寒问暖,点点滴滴都是我攻读生涯的难忘回忆。特别是住在简帛中心的几年时光,先后与有祖、叶芃、方向同室而居,每日相对读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早晚喜在陈师办公室后静谧的阳台上读书,这样惬意的时光今后恐不能再有了吧。那时有几年无法回家过年,陈师都邀我去他家共度除夕,新年第一天,李天虹老师还亲自送来熬好的鸡汤。忆及这些往事,心中不免涌起暖暖的热流。感谢这些敬爱的师长、亲爱的同学。
攻读博士期间,我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曾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求学一年。其间,我的日本导师工藤元男先生在学业与生活上给予极大的关心与照顾,还得到东京大学大西克也教授、早稻田大学古屋昭弘教授以及森和博士、水间大辅博士、广濑薰雄博士、柿沼阳平博士等先生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同时也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给予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
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了近九年后,我有幸申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唐中心的资助,于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哥大访学一年。其间得到李峰先生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唐中心的学术活动丰富多彩,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研究视野。访学期间也得到巴纳德学院郭珏女士、纽约大学郝益森先生的诸多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感谢我的家人。如果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很难想象一个农家子弟能够顺利走完艰辛的求学之路,在缺少陪伴的日子里给予最大的宽容,共同面对清贫的生活。现在因为工作的需要,我没有能够实现跳出农门的期望,仍然是与泥土最亲近的一拨人,在考古的田野上继续耕耘。
本文转载自“古文字微刊”微信公众号,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