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藻”及相關諸字
彭裕商
摘 要:甲骨文中的,學者們釋法不一。于省吾釋爲“條”字初文,陳劍釋爲“草”字初文,但均無法在現實中找到相應印證。本文在陳劍釋爲“造”字聲符的基礎上,指出此字應爲“藻”字初文,象水草的長枝條在水中隨水彎曲而下有根之形。參考殷墟甲骨文所見相關字形的形、音、義,及其在古文字材料和傅世文獻的使用情况,釋爲“藻”當可成立。
關鍵詞:藻;甲骨文;翦
甲骨文中有(《合集》6690)字,對該字的考釋學者說法不一,或釋爲“條”字初文(于省吾,2009:20),或釋爲“草”字初文(陳劍,2007:163)。此字字形不好理解,若說是“條”字,而此字的枝條過於柔弱衆多,且呈摇擺狀,似有風吹的感覺,而吹風的天氣也不是天天有,不能作為常態來表示;若說是“草”字,而草字的形體不應這麼大。總之,在現實環境中找不到這種形狀的植物。後來陳劍(2007:139)指出,此字爲“造”字聲符,其讀音應與“造”字相近。我們認爲,在此基礎上,再參考字形,此字應爲“藻”字初文,其字形象水草的長枝條在水中隨水彎曲而下有根之形。
殷墟甲骨文中還有一些從“藻”的字,可以作爲釋“藻”的佐證。
(《合集》6543),此字明顯是从“藻”聲,甲骨文中多見“今”的說法,依其聲符“藻”字的讀音,再參考古書,此字似宜讀爲朝暮之“朝”(宋華强,2005:372),《詩·小雅·白駒》:“縶之維之, 以永今朝。”此字是在“藻”的基礎上加上下面的“口”,“口”乃區别符號,實非“口”字,以此來與“藻”字相區别,而成爲“今朝”之“朝”的專字。“藻”屬精母宵部,“朝”屬端母宵部,二字韻部相同,聲母爲鄰紐。
(《合集》6834,下文作),此字管燮初(1978:206)釋為“捷”,爲戰勝之義,其說爲學者所認同。此說的根據是魏三體石經《春秋》僖公三十二年“捷”字的古文形體,可謂是有根據的。然釋“捷”雖在文義上可以勉强講通古文字材料,但仔細推敲,還是不無問題的。此字在古文字材料中有以下一些用例:
(1)……望乘邑?(《合集》7071)
(2)唯周公于征伐東夷,豐伯、薄姑咸。(方鼎 西周早期 《集成》02739)
(3)雩武王既殷,微史烈祖廼來見武王。(史牆盤 西周中期 《銘圖》14541)
(4)古我先王滅夏燮强,蠢邦。(清華簡《說命中》簡2-3)
如將上舉各條的“”讀属“捷”,則“捷望乘邑”“豐伯薄姑咸捷”“捷殷”“捷蠢邦”的說法古書未見其例。這主要是由於詞性的原因,“捷”字在古書中一般都用作不及物動詞或名詞,前者不帶賓語,如“戰而不捷”(《左傳》宣公十二年),後者如“楚人使宜申來獻捷”(《春秋經》僖公二十一年),而上舉古文字材料中的“”均爲及物動詞,後面跟有賓語,所以從詞性上來看,二者不甚密合。
可能是由於這個原因,後來又有學者對“”字進行了更多的考察,或以爲象斬人首之形,或以爲象以戈斬草之形。今按此字左上不象人首之形,將其說成人首實在是勉强。而將其理解爲以戈斬草也有不妥,斬草當用刀鐮等工具,而戈乃戰鬥武器,用於戰鬥,不會用於斬草。故其說均屬臆測。我們認爲,此字字形無義可說,其字形結構應與等字相同,爲形聲字,其左上乃“藻”字省形,其字形結構爲从戈,藻省聲。其在甲骨文中的用法爲誅滅之意,爲及物動詞,常帶賓語,相當於古書中的“剿”“翦”等字。以讀音而論,“剿”與“藻”古音甚近,二者均精母宵部字,為雙聲叠韻。《書·甘誓》:“天用剿絶其命。”“翦”屬精母元部,聲母與“藻”爲雙聲,古音宵部字與歌部字相近,有學者專鬥研究過“宵歌通轉”(孟躍龍,2022:16-17),而歌部與元部陰陽對轉,故“翦”字與“藻”字古音也相近。從古文字材料與傳世文獻的情况來看,筆者以爲,釋“”爲“翦”相對來說要合理些,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翦”字在古代典籍多見,與“”字在古文字材料中的情况相同。
二、二者有近同的说法。史牆盤“殷”的說法可對照《詩·魯頌·閟宫》的“翦商”,“殷”即“翦商”。又,“翦”“滅”,同義詞連用,《左傳》成公二年:“余姑翦滅此而朝食。”清華簡《尹誥》簡2:“我滅夏。”清華簡的“滅”即《左傳》的“翦滅”。(關於“”字,筆者以前曾做過些考察,參看彭裕商2016:497-499。)
(《合集》 5477),此字裘錫圭、陳劍等認爲當讀為遭遇之“遭”(陳劍,2007:145),但於字形無說,而從于省吾釋“條”,讀爲“秋”(于省吾,2009)。此字字形無義可說,亦當爲形聲字,从夊,會行走遭遇之義,藻聲。“藻”精母宵部字,“遭”精母幽部字,二字雙聲,韻部爲旁轉,古音相近,裘、陳等的看法應該是成立的。
從以上幾個從“藻”得聲的字來看,釋爲“藻”是可以成立的。
*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修甲骨文字典”(20&ZD30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陳劍 2007 《釋造》,《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局。
管燮初 1978 《說》,《中國語文》第3期。
孟躍龍 2022 《“化”字補釋——兼釋甲骨文中“兆”字的一種異構》,《古文字研究》(第34輯),中華書局。
彭裕商 2016 《關於“”字釋讀的一點淺見》,《古文字研究》(第31輯),中華書局。
宋華强 2005 《釋甲骨文中的“今朝”和“來朝”》,《漢字研究》(第1輯),學苑出版社。
于省吾2009《釋條》,《雙劍誃殷契駢枝》,中華書局。
本文轉載自《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十八輯)》,巴蜀書社,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