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15时,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历史系郑小威副教授做客南开史学,在历史学院天挺阁作了题为“重新思考世界范围的启蒙运动与自由主义”的讲座。本次讲座属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系列学术讲座,由本院孙卫国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国忠教授和校内外数十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孙老师代表主办单位向郑小威老师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并介绍了郑老师的学术经历及主要代表性学术成果。郑老师曾读于北京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师从邓小南、周锡瑞等著名教授,从郑老师身上,真正体现了“名师出高徒”的含义。随后,围绕“重新思考世界范围的启蒙运动与自由主义”的主题,郑老师的讲座从四个方面展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冷战时期的思考框架及其对中国学的影响、源自西方的反思、源自中国思想界的反思、思想史接下来要怎样做。郑老师表示,此次讲座希望结合有关严复、梁启超实证研究和法国、德国自由主义的新的政治哲学研究,来反思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海外汉学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思考思想史研究的未来与方法。
首先,郑老师以李泽厚先生的《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引入主题。她指出,李泽厚认为中国现代史上基本陷入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之中,民族主义压倒了自由主义。其隐含的认识是,如果没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则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这展现出李泽厚心目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现代化的强关联而与革命相对立的这一认识。而这种思考框架也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北美中国学的典型范式。郑老师接着举出两例进行解释:其一,史华慈在《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中认为,对富强的追逐是严复最大的追求,所考虑的问题是“群”的生存问题,而非个人主义式的自由主义问题。史华慈认为严复没有理解自由主义的精髓,因为“真正”的自由主义一定是围绕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其二,张灏在《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中认为,经世思想对梁启超影响深远,使之也具有“群”的集体主义色彩。因此,张灏认为,梁启超的自由主义思想缺乏“消极自由”的概念和对个人主义的强调,以集体主义的模式理解西方的自由思想,自然也不准确。郑老师总结到,史华慈和张灏是美国中国学界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杰出代表,但他们都是以一种线性、单一的标尺,去衡量全球范围内的启蒙主义与自由主义,而其思想中进化的顶点则是英美的自由主义。
郑老师接着指出,西方与中国思想界近年来都对这种思路进行了反思。晚近的密尔研究表明,密尔自由主义的诞生与其文明理论及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海军霸权的建立是同时发生并相互关联的。如密尔1836年对文明的定义,文明意味着“更幸福、更高贵、更明智”,这与富强紧密相关。杜赞奇接续对密尔文明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反思英美思想在大英帝国鼎盛的1830年代及二战后美国霸权逐渐建立的1950年代两次主导学术并成为思想界主流的现实与国家力量之间的关系。刘禾在《语际书写:中国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中提出了“互译性”的问题,指出通常思想史的写作模式忽视了“互译性”的问题,只是从概念到概念,而这一写作模式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如果不对思想史的普遍模式进行反省,就没有办法进行学术创新。郑老师对此表示赞同,认为不应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去理解思想,而应从方法论的反思上着手研究思想,思想史研究可以借用刘禾的话语实践研究,把思想落实到活生生的言说之中、落实到对话关系当中。同时,郑老师也同意黄克武的观点,认为在认识到“互译性”的基础上,对翻译准确性的研究依然有意义,因为现代中国的许多思想就是借助翻译的媒介首次进入中国的思想场域的,而了解它们以怎样的样貌首次出现依然重要。
最后,郑老师反思了当下思想史的方法论问题。她首先强调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思想史研究需要深入文本本身,用文本作者本人的概念去思考并评价他们的理论,而不是把学者自己的概念与标准带入。比如,梁启超的“自由”观念有多个来源,有由福泽谕吉、中村正直摄取的英美自由主义,从中江兆民摄取的法国共和主义,从加藤弘之摄取的德国国家学中的自由主义部分,我们必须深入梁启超本人的思想,理解他所论述的“自由”与“共和”。同时,在卢梭、伯伦知理、福泽谕吉、中村正直、中江兆民、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中,个人与集体的对峙感并不明显,并不是二战后的英美自由主义者所批判的那种“个人”与“集体”的绝对对立。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二战后那种带有鲜明冷战时代特色的诠释。第二是要建立新的思考框架并与世界对话。在二战后建立的学术框架中,卢梭、黑格尔都被排除在“正确的”自由主义的阵营之外,当时出现的北美中国学也受到这一套理论的影响,将个人主义等同于自由主义,并等同于现代。这样,北美中国学家所说的是自由主义往往就是固化的英美式的自由主义,因而也就曲解了受欧洲大陆哲学影响的梁启超的自由观。最后,郑老师总结道,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想史研究的多元性,关注欧陆学界新的作品,特别是法国、德国有关自由主义的新的政治哲学研究,绝不能以一种标准为尺,进而变得僵化。郑老师特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要互相作为彼此的“他者”,以更好地理解全球范围内启蒙的历史。
郑老师报告结束后,在交流环节中,与会师生就思想史研究、“互译性”的理解与认知、海内外学术视野等问题与郑老师展开讨论,郑老师一一进行回应。最后,孙卫国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和点评,认为郑老师的演讲论及了欧美、日本、中国等不同国家的学者关于自由主义问题的思考,视野宏阔,相互对照,深入浅出,关涉到思想史、政治哲学等诸多领域,理论色彩浓厚,颇具启发性。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获益良多,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张嘉威、魏霆宣、石曜瑄
编辑:严璟行
审校:李凡一 段怡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