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三尺讲堂勤耕耘,卌载春秋育桃李。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讲好南开育人故事,展现南开教师风范,党委教师工作部近日推出“卌载从教故事”专栏,讲述从教40年教师如何以实际行动诠释“师者”使命担当,以飨读者。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学院王利华老师。
今年是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从教40年,我们造访了王老师的办公室——历史学院楼307室。刚进门,成堆的图书资料首先映入了笔者的眼帘,像喜光的绿植布满书架、桌子和地板,更有几本“攀”上了窗台。满头银发的王利华教授神采奕奕,侃侃而谈,跟我们分享他乐教爱生、教学相长、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
王利华说:做学问、当老师于他而言是“天命”“自然”的乐事。他 1984 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那里研习农业历史长达16年,并获得了农学硕士学位,直到1999 年底调入南开大学。
“投身环境史学研究工作,跟我早年的学术经历有关,这些经历让我较早地认识到人文、社会和自然交叉、综合之于新时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后来我创立南开环境史学,建立环境史学硕士点、博士点,都得益于当年的那些积累。”王利华说。
中外教育界、科技界一直在探讨交叉学科研究和复合人才培养问题,让理科学生具备人文精神、让文科学生具备科学素养是世界大趋势。环境史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王利华认为这是个不错的“试验场”。
在“分科治学”和“专业教育”强固传统的影响下,要想建好这片“试验场”,却殊为不易。王利华回顾了环境史学科的草创过程,特别感激学校给予的支持和鼓励,南开同仁因而勇开风气,率先创建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环境史——这也是环境史学领域迄今唯一由教育部备案、公布的硕、博学位点。
再谈起那段经历,王利华的最大感悟是,治学不仅需要眼光与梦想,更需要毅力和韧性,贵在坚持。
作为一名资深教师,王利华曾经分管历史学院教学工作十余年,组织过多届“全国史学新秀奖”评选活动,主持过两次全国本科教学评估迎评工作,组织出版过《南开历史教学论文集》,指导学生做过许多研究项目,对大学教育特别是史学人才培养拥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015年,在校领导的积极帮助下,我参与组建成立了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这是全国高校最早正式成立的一家生态文明研究机构。”王利华介绍说。生态文明研究院的建院目的,是服务国家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同时也是因应时代学术变迁的形势。
王利华多年来一直怀揣两个梦想:一是建立某种机制,请文理科老师、不同领域学者聚在一起广泛地沟通交流;二是搭建某种展示、交流平台,让学生拥有展示自己的场所。他在设计生态文明研究院的学术目标和运行机制时,曾为这两方面作过谋划,在这个过程中,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科生亟需提高自然科学素养,而理科生亦需培育人文精神和复杂系统思维。
王利华自豪地介绍:“我们依托生态文明研究院开设了‘生态文明’慕课,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门生态文明慕课,也是我校慕课中辐射学校、选课人数最多的一门。”“生态文明”课程教学既帮助大学生培养文理综合思维,更引导他们关心现实、亲近自然,养成生态文明品格,在日常生活中绷紧环境保护这根弦。
自2017年上线以来,这门大型慕课的累计选课学校已达708所、选课学生63万余人。“最令我高兴的是,每年全国都有近十万学生选修这门课。”同时,这门慕课和由其衍生课程先后入选了国家一流本科生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共享课程、国家精品线上线下课程,还曾入选天津市优秀思政课程。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王利华认为,此话固然不错,但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随之而来的众多变化,“大家”或许比“大师”更加重要。“大家”是指千千万万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他认为好大学之所以为好大学,既因“大师”多,更因“大家”好。
王利华认为,一名合格教师应该懂得顺时通变、与时俱进,教师的角色更像是班长,善于抛出问题、引导思维、组织讨论、点评优劣和引导创新,有时还需要把主动权甚至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发挥的机会,促进他们“由知而能”。
入职南开以来,王利华先后主讲过十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在他的严格训导之下,已有50多名中国环境史和隋唐五代史两个方向的硕士、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他们之中,有的已经成为大学特聘教授、担任研究所长,大多数已经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和青年项目或其他部省级项目资助,有的已经出版数部著作......
王利华最感欣慰的就是亲手培养了一批中国环境史学“种子”人才。他这样诠释教师的职业特性和生命价值:“教师与一般人士不同,他拥有两个生命、两种基因: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和基因,二是文化学意义上的生命和基因。生物基因自然是遗传给子女,文化基因则主要是遗传给学生。子女是父母自然生命的延续,学生则是老师文化生命的延续。”
在2016年学校博士毕业典礼上,王利华曾分享了一段如诗的致辞:“一代又一代南开人因缘相聚,蘸同砚墨香,治分科学术,学成之后各奔东西,相忆天涯,这是南开年复一年的稳定节奏……”这何尝不是他与众多青年“因学结缘”、情感相依的临别赠言和质朴写照。
“哪里有南开人,哪里便是南开。”
“要走稳南开人的路,实现南开人的生命价值。”
……
王利华用时而平缓、时而激昂,朴素、平实而又不乏犀利的言谈话语,诉说着作为一名普通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40载的坚守与情怀。
【人物简介】
王利华,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环境史、生态文明基础理论、中国农业史和社会生活史。他先后担任东亚环境史学会主席 (AEAEH)、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创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学术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组专家等。
文章刊载于《南开大学报》
2024年11月15日第2版“南开人物”专栏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南开大学报
文字:朱晓妍、夏思雨、徐牧谣
图片:王利华、南开大学新闻网等
排版:王艺潼
校对:夏思雨
审核:朱晓妍、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