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13:30-15:00,共有5场分论坛在历史学院117室、118室、451室、352室及353室如期举行,以下为各分论坛纪要,谨供老师同学们参考。
分论坛(一)
中国古代前期史 第一组
地点:历史学院117室
主持:王淼
会务:董文正
评议老师:
王安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史正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至如报告了文章《从“纪功”到“重器”:山西定襄居士山摩崖碑的兴造与西晋政治》。居士山碑兼具个人纪功碑与王朝统治之“重器”这两层属性,契合于西晋巩固统治的需求,从而能够在纷乱时代中的兴造与存续。评议人鲁翰林充分肯定了本文对于碑刻的研究思路以及对于前人学者观点的验证,此外,对此碑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存在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建议文章减少过于脱离文本的研究。
河南大学的高小伟报告了他的文章《西周“生称谥”新论》,文章认为谥号产生之初受殷商日名生称的影响出现了生称现象,且谥号与谥法的产生并不同步,谥号生称是谥号产生之初不成熟的表现。评议人李旻认为本文的结构与逻辑恰当,体现作者思维的层递性,本文能够从旧材料中得出新观点,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首都师范大学的李旻报告了她的文章《乐浪、带方二郡的治理与对外交流》,文章认为乐浪、带方两郡的治理可以根据其受中央王朝的治理状况,划分为两汉时期和魏晋时期两个阶段,并分析了二郡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及与之伴生的文化影响。评议人高小伟充分肯定了本文文章文献引用全面,同时指出本文存在缺少学术史回顾的问题,建议在乐浪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方面增添一些内容。
中山大学的鲁翰林报告了文章《后赵的建筑工程与工匠群体——以“西门豹祠殿基记”为中心的考察》。西门豹祠在石虎时期的扩建和崇饰主要与建武六年的大旱有关,后赵时期一方面给魏晋以来被严格管理、地位卑下的工匠群体提供了跨越阶层的机会,另一方面严格实行责任制。评议人陈至如充分肯定了本文史料考证细致,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同时指出对于“百工僭越清流”原因的分析,似有更多探讨的空间。
史正玉老师对高小伟同学的文章进行评议,肯定文章对于学术史的梳理非常详细,但文章论证的力度稍有欠缺,对于谥号来源于日名这一论断,文章中的论述逻辑并不能直接证明二者之间的关联,文章对基本史料的运用需更加细致。对于鲁翰林同学的文章,老师认为他在材料选取方面,以石刻为切入点在当下中古史研究中十分常见,在材料运用上,还需对前代金石学研究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此外,文章第二部分用功的问题,要考虑建筑规模和等级,来确定史料的记载究竟是有意夸张还是不同时代对“功”的定义不同所导致。史老师还指出要兼顾不同石刻所处空间的差异,从而准确把握其史料性质和研究方法的区别。
王安泰老师对陈至如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认为其出发点与目的明确,并指出文章在碑的构造目的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譬如并州几郡在西汉时期并不都与定襄接壤,碑刻上对几郡的书写原因有待进一步讨论。王老师还指出文章第三部分对于华夏夷狄问题的解读力度稍显不足,华夏化解释的说服力仍有提升空间。对于李旻的文章,老师认为过去对乐浪、带方二郡的讨论较多,但本文对文字史料与文物史料上搜集与运用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本文对于日、韩史料及相关研究的引用不够充分,所用史料比较陈旧,需要进一步接触海外的相关材料和研究,与海外学者进行对话。
分论坛(二)
中国古代后期史 第一组
地点:历史学院118室
主持:于润雨
会务:周冰青
评议老师:
沈雪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曲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南开大学的陈翔宇报告了论文《历史遗产何以型塑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整合性构建——以清朝康雍乾三代的“文治武功”为切入》。康雍乾三代留下了疆域遗产、观念遗产与制度模式三种历史遗产类型,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整合性构建。评议人李佳德认为该文立意较高,理论充分,还兼有跨学科的眼界和魄力。同时指出本文存在部分用词不规范、历史细节有待进一步考据的问题,建议升华部分围绕清代政治遗产被不同实践主体整合进现代民族国家的机制进行讨论。
兰州大学的董俊霖汇报论文《通衢与首邑:乾隆中期口外台站变迁与安西府移治敦煌考略》。文章主要聚焦于乾隆中期口外台站的线路变迁与安西府移治敦煌两大问题,台站变迁与府治移驻给敦煌区域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评议人高闻康认为该文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对沙州新路的具体走向和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于地图的使用也颇为娴熟。同时指出如何将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融入到文章当中应当更加斟酌。
南开大学的高闻康报告了论文《明代卫所旗军并枪升袭制度再探》,文章从旗军并枪升袭制度的建立、并枪制度的运作与管理、以及并枪升级的限制三方面,详细探讨了明代并枪升袭制度的演变历程、实际落地运作情况,以及后期改革对并枪升袭的限制。评议人董俊霖认为文章考证精密,论述严谨,同时指出文章限于材料的原因,有关庶民视角的论述可适当补充史料。
南开大学的李佳德报告了论文《异乡的种菇人:清代闽浙山区菇民的生计与生活》,文章详细探讨了清代闽浙山区菇民的历史生存状态及其社会生活,及其背后所展现的闽浙交界山区流移人群与地域社会的互动实态。评议人郑志高认为文章全面地介绍了闽浙等东南山区的菇民活动,同时指出文章列举的案例还可继续斟酌,以及涉及香菇运销问题时,有必要增补香菇的包装和储存情况。
北京大学的郑志高汇报论文《从寺祠相依到争地焚杀:康熙十三年善权寺案及所见明清寺院、宗族与国家关系》。善权寺前后两案既呈现了陈氏宗族与善权寺的疏离过程,也反映出国家的政策转向。评议人陈翔宇认为该文史料依据充足,展现作者对善权寺案历史脉络的长期关注与深入理解。同时指出文章叙事应尽量避免只叙不议的问题。摘要部分应把核心内容高度概括,开宗明义。
沈雪晨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写作。针对陈翔宇的报告,沈老师指出,康雍乾三朝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对历史事件的解释需更加明确是基于历史分析还是现代观念,并更加谨慎地使用“帝国”等概念。对于董俊霖的报告,沈老师认为在探讨清朝官员奏折和文书往来时,需将实际问题与文书表述分开来看,寻找背后的社会性推动力量,并建议尝试引入中外比较和地图测绘等视角,使研究更加深入。在点评李佳德的报告时,沈老师肯定了其演讲的形式和研究的趣味,并建议从案例中探讨地区性贸易网络或手工业者的早期近代化等问题。
曲强老师认为,陈翔宇的论文结合了政治学理论与历史学,但跨时段较长,需明确重点。同时,案例选择需考虑复杂性和多样性,避免过度拔高。此外,对于“大一统”等概念的探讨需基于历史实际,避免以现代观念解读历史。董俊霖的论文考证详实,地图绘制直观,但满文转写存在问题。建议对照满文原文进行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转写,并充分利用相关满文档案。高闻康的论文对制度梳理全面,有批判性目光,但需注意细节问题,如繁简转换、标点符号等。李佳德的论文题目调整得当,但摘要和内容可能需根据题目调整进行侧重点的转换。论文对生产经营方式、组织等研究有趣且深入,建议继续深化研究。
分论坛(三)
中国近代史 第一组
地点:历史学院451室
主持:沈文慧
会务:张安
评议老师:
刘晓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彭贺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四川大学的仇超报告了文章《1836-1838年禁烟争论与官员政见考察——兼论京粤两地官僚的禁烟话语权转向》。1836-1838年禁烟争论是嘉庆、道光年间广东督抚政治体制出现缓慢转变的重要表现之一,为此后鸦片事务的处理机制奠定了基础。评议人王彪认为该文厘清了官员不同政见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同时建议对于官员担责与怠政问题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
南开大学的段欣禹报告了文章《辑睦与矛盾:<时报>(1886-1892)所见近代中西关系书写》。中文版《时报》模糊的民族意识与迎合殖民话语的矛盾,反映出中晚清官绅士人新知与旧知混杂的局势认知与心态。评议人马文欣认为该文用词精炼,结构合理,具有明确的研究问题意识。但摘要中缺少对英文版《时报》的总结,且对《时报》中有关中西文化关系的论述较少。建议对《时报》的社会接受度及实际影响进行探讨,对主题进行补充论证。
南开大学的马文欣报告了文章《从清末留日“新”女性到“旧”家长:以杨荫榆为例浅析近代女性形象的再造》。文章强调,以杨荫榆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再造,本质是新文化运动前后女性观的冲突以及中日两国女性观的对立。评议人段欣禹认为该文学术史回顾全面,资料丰富,视角新颖。但是文章在用语的准确性和篇幅安排上有待完善。建议补充杨荫榆美国留学经历并结合生平经历进一步探讨其形象转变的本质。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彪报告了文章《清末直隶士绅立宪请愿研究——以温世霖为中心探讨》。该文梳理了温世霖参与国会请愿运动的过程、被捕经过和后续影响,探讨了温世霖请愿失败的原因。评议人仇超充分肯定本文的创新视角,认为以报刊史料还原事件细节是此文成功之处。但文章对于温世霖的个体能动性缺乏探讨,可以进一步探究其实际发声行动。
彭贺超老师认为,仇超论文中提出的新观点、新看法值得肯定。但是文章缺少对于学术史的回顾,篇幅安排有待改进;在遣词造句方面,文章应当仔细斟酌,精简文字,主要突出自己的观点。王彪的文章史料丰富、分析全面,但标题不准确,且与文章内容存在错位;在史料方面,报刊史料的真实性存疑,政治史研究应当慎用;在结论方面,缺少自己的观点,应当明确研究对象,在论述观点时抓住落脚点;此外还要注意学术规范,严格按照《历史研究》的格式进行注释。
刘晓琴老师认为,段欣禹使用的核心材料丰富且新颖,肯定了论文的价值。就标题而言,“辑睦”一词极具概括性,但“矛盾”一词有待商榷,且标题的落脚点仍需再考虑;在内容上,处理中英文《时报》两份报纸难度较大,建议进行取舍,主要考察中文《时报》,英文《时报》作为补充和对比。此外要注意学术规范,对于没有标题的报刊文章也应在脚注中标注栏目名。马文欣的论文叙述十分细致,从留学史的角度来说很有价值。但是就内容而言,对于杨荫榆留美经历的论述有所欠缺,应当结合其留日与留美经历探讨形象的转变;此外在留学史研究中,留学经历并非一定与人物后来的行为有显性关联,也要考虑到人物的个性因素。
分论坛(五)
世界上古中古史
地点:历史学院352室
主持:王冬琦
会务:毕宜政
评议老师:
徐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
南开大学的陈炬彬报告了文章《试析九至十一世纪拜占庭贵族家族观念的流变》。文章从观念演变和实际运用两方面分析了贵族家族观念的演变。评议人乔梓鑫充分肯定了本文对史料的运用,同时指出本文的探讨的问题过多,论述不够集中,建议重点关注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改善论述逻辑以及为专有名词附上希腊语原文。
北京大学的胡新东报告了文章《“国王传奇”与托勒密埃及的历史书写》。本文分析了三种题材的“国王传奇”历史书写。“国王传奇”集中体现了埃及对于文化创伤的应对策略,既可以被解读为“民族主义”的表达,也体现出历史书写背后的不同立场。评议人赵萌元充分肯定了本文对材料的高度掌握,认为本文的研究视角十分新颖,同时指出行文有些发散,建议精简论述跨度并规范写作。
北京大学的乔梓鑫报告了文章《水到渠成:古罗马的淡水知识与水利建设》。文章从知识史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罗马精英对淡水的认知发展,随后将视角转向现实层面,从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维护两方面进行论述。评议人陈炬彬认为本文视角独特,结构严谨,史料运用丰富,但第三部分的论述涉及维护的部分较少,建议进一步拓展。
首都师范大学的赵萌元报告了文章《眼见为实:视觉政治与雅典的海权宣传》。文章结合了“视觉政治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分别分析了战舰、建筑和仪式这三种视觉媒介对雅典政治、社会的影响。文章认为这三种媒介特定群体产生的文化与价值性联想有助于雅典建立海洋支配者的形象。评议人胡新东肯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建议进一步明确雅典海权的表现形式以及海权宣传的具体概念。
徐朗老师整体肯定了四位报告同学文章的创新性和逻辑性。对于陈炬彬的文章,老师认为文章分析细致,史料运用丰富,但指出文章的整体结构仍需改善,应建议关注贵族观念的历史影响和后续变化。对于胡新东的文章,老师认为本文与托勒密埃及的直接联系较少,可能造成误解,建议考虑将题目标注时间段,精炼语言并增加概括性叙述。对于乔梓鑫的文章,老师充分肯定了文章的严谨逻辑和丰富的史料运用,同时指出文章应补充更多考古材料,进一步关注水利设施的修建维护与罗马的政治、社会生活和私人领域的关系。对于赵萌元的文章,老师肯定了文章的切入视角和研究方法,同时指出分析雅典的海权宣传时要结合更大的历史背景,注意各种宣传的历时性,建议关注各种古代作家的视觉化叙事倾向。
分论坛(七)
世界地区国别史
时间:11月2日下午13:30-15:00
地点:历史学院353室
主持人:周艺欣
会务:袁嘉陆
点评老师:
罗宣(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赵航(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
北京大学的朴多晶报告了《美国提出划定三八线的背景及其目(1943-1945)》。文章认为划分三八线是在美苏互不信任的背景下达成的妥协,既是对朝鲜既定政策的实施,也是对苏联的压力施加,展现了两国在不信任中寻求合作的复杂关系。
南开大学的石翔报告了秘鲁《贝拉斯科政府的经济民族主义刍议》。贝拉斯科政府的经济民族主义被总结为一场具有革命性和民族主义特色的经济运动,展现出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多样的政策形式及意识形态的弱化。评议人叶妍认为,论文从宏观视角对比秘鲁与美国,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普遍困境。但是论文主要依赖英文二手文献,可能会导致观察视角存在偏颇。
南京大学的叶妍报告了《从接纳到抛弃:潘恩<人权>的命运》。《人权》的命运与英国渐进式改革的道路相互呼应,显示了历史变迁中的复杂互动。评议人张皓盟对叶妍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对数据的运用非常到位,使论文的论证更加直观。但论文的中间部分在思想史路径上的论证相较于前半部分略显薄弱,此外,论文未能充分回应学术综述中的观点,缺乏底层民众的主动性和观点,建议进一步补充这部分内容。
厦门大学的张皓盟报告了论文《吉姆克劳-作为一种概念产生及其流变》。吉姆克劳的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对种族的认知变迁,也揭示了权力关系与话语策略的复杂互动。评议人石翔认为本篇文章从小角度切入,与美国整个社会的变迁相结合,以小见大。另外,建议可以在文章结构上做一些调整,例如将相关段落重新组织,以增强逻辑性和连贯性。
罗宣老师对同学们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点评,从整体上给予高度评价,表示大家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针对具体论文,老师提到要注意文献引用的规范性。此外,建议同学们在论证中加入相关理论,以提升论文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加强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主旨。老师还指出部分同学的研究内容较为集中,缺乏横向比较的视角,建议关注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避免陷入局限。老师鼓励同学们使用多种语言材料,提升研究的国际视野。此外,关注受众的阅读体验,探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提升论文质量的重要方面。
赵航老师对同学们的论文进行了深入点评,强调了整体的学术思路和创新性的提升。老师指出,虽然各位同学的研究主题看似分散,但实际上存在诸多内在联系。他建议同学们更好地结合外交思想与文化转型,以提升论文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老师提醒在文献引用时应遵循学术规范,并重视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以确保研究的前沿性。此外,老师强调了论文结构的逻辑性,鼓励同学们深入分析影响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人物,从而展现其思想内涵。
END
供稿:第三届“天挺研究生史学论坛”会务组
编辑:丁晓楠
审校:段晨萱 段怡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