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模式下种鸽氨基酸理想模式的研究

学术   2024-07-25 09:57   辽宁  

作者:刘旺旺   朱丽慧   杨长锁   徐建雄   张洪才



导读:试验旨在探究“2+3”模式下种鸽氨基酸理想模式。依据扣除法原理,根据现有氨基酸需要量标准和目前的研究结果规划出一种氨基酸模式,依次将模式中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色氨酸(Trp)、苏氨酸(Thr)、亮氨酸(Leu)各扣除20%,而非扣除的氨基酸保持其水平不变来确定扣除某一种氨基酸后对“2+3”模式下种鸽生产性能和血液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确定出理想的氨基酸比例。试验选择同一批次的144 对种鸽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72 对种鸽哺乳4 日龄乳鸽,另一组为72 对种鸽哺乳10 日龄乳鸽,两试验分别各设6 个处理组,为6 种氨基酸模式,每个处理12 对种鸽(重复),按照50%颗粒料+50%的原粮配制种鸽饲粮。结果表明:各处理乳鸽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但扣除20%赖氨酸处理较高,且该组乳鸽死亡率低;各处理种公鸽血液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种母鸽血液中天冬氨酸含量以扣除20%赖氨酸处理最低,且显著低于扣除20%蛋氨酸、色氨酸和亮氨酸处理(P<0.05)。综上,“2+3”模式下种鸽理想氨基酸模式是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水平为0.88%、0.55%、0.65%、0.2%和1.5%。全文已在《饲料工业》2024年第8期刊出。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鸽的肉质鲜美、富含氨基酸[1],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有“一鸽胜九鸡”之称[2]。卜柱等[3]研究表明粗蛋白和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5.5%和12.5 MJ/kg时,种鸽的生产性能和乳鸽生长性能较高,也有研究表明种鸽饲粮粗蛋白水平为12.5%、代谢能水平为11.72 MJ/kg时,乳鸽增重较快[4]。吴红等[5]研究表明在代谢能为11.85 MJ/kg 时,粗蛋白水平为16.16%的种鸽比粗蛋白水平为11.79%的种鸽产蛋周期更短,乳鸽的生长速度更快。目前种鸽的粗蛋白和能量水平缺乏统一的标准。鸽子与家禽不同,在探究蛋白和能量水平的同时,需考虑到种鸽的养殖模式。

目前,理想氨基酸模式的先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鸡、鸭和猪等动物[6-8],尽管先前文献也报道种鸽需要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色氨酸(Trp)、苏氨酸(Thr)、亮氨酸(Leu)等必需氨基酸[9],但鉴于目前种鸽对氨基酸的需要量还未见有报道。如今国内肉鸽有“2+2”“2+3”和“2+4”养殖模式,然而“2+4”模式会影响乳鸽的生长速度和延长断奶时间[10-11],种鸽哺乳期体重减轻也较为明显[12-13];“2+2”模式将导致企业效益较低,养殖成本增加。因此,目前较多企业采用“2+3”养殖模式[1],如侯浩宾等[14]在“2+3”模式下研究欧洲肉鸽Ⅱ系1~27日龄的体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7日龄增重最快,8~15 日增长速度较快,21 日龄以后生长速度较慢。王峰等[15]在“2+3”饲养模式下饲喂种鸽饲粮(原粮60%+颗粒料40%),结果表明乳鸽0~21 日龄平均日增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饲粮中能量和粗蛋白分别为12.39 MJ/kg 和17%时乳鸽日增重最高,饲料转化率最高。此外,先前文献也报道相比于“2+2”模式,“2+3”饲养模式下,种鸽哺乳期的采食量和体重增加更多,也能提高肉鸽的繁殖性能,降低饲料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16-18]。因此,随着近年来肉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在“2+3”饲养模式下探究氨基酸平衡对肉鸽饲养标准指导具有重要意义[19]。

试验通过配制不同氨基酸比例的种鸽饲粮,探究在“2+3”的饲养模式下,种鸽和乳鸽体重和血液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以确定种鸽的理想氨基酸模式,旨在为降低种鸽蛋白水平和制定种鸽营养标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分组与饲粮配方

根据乳鸽日龄的不同,将同一批次的144对种鸽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72对种鸽哺乳4日龄仔鸽,第二组为72对种鸽哺乳10日龄仔鸽。每组各设6个处理,为6种氨基酸模式。处理A组中氨基酸需要量是根据目前种鸽场在用氨基酸含量和结合现有文献制定,处理B、C、D、E和F组分别为扣除20%的Lys、Met、Trp、Thr和Leu的试验组。每个处理12对种鸽(重复),每个重复的种鸽分别饲喂于三阶梯笼的上、中、下位置,以消除笼位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种鸽饲料配方组成如表1 所示。试验各组保健砂均单独饲喂,保健砂中不含氨基酸,试验期乳鸽不饲喂饲料,营养需要完全由种鸽供给。所有种鸽都饲喂50%颗粒料+50%原粮;颗粒饲料直径4 mm、长度3~8 mm。第一组试验期为46 d(种鸽孵蛋期18 d,哺乳期28 d),第二组试验期为19 d。表2为试验中种鸽颗粒料中氨基酸的添加量。


表1 种鸽饲粮组成和营养水平(%)

注:1.每千克预混料含:VA 12 000 IU、VD3 4 000 IU、VE 80 mg、VK3 6 mg、VB1 3 mg、VB2 10 mg、VB6 5 mg、VB12 40 µg、泛酸20 mg、烟酸 60 mg、叶酸1 mg、生物素200 µg、胆碱600 mg、VC 200 mg;

2.营养水平为计算值。


表2 种鸽饲粮氨基酸水平(%)


1.2 饲养管理

试验在上海崇明同益鸽业合作社进行,种鸽单对分笼饲养。自然孵化鸽蛋,出雏当天,进行并仔,每对种鸽哺乳3 只乳鸽(“2+3”生产模式),并于出雏后前1 天在同一重复中根据乳鸽体重调仔,以保证每对种鸽哺乳的乳鸽体重相近。鸽子自由采食,喂食、给水、光照、卫生防疫均按照鸽场原有制度进行。保健砂按照科学的比例进行配制使用。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1.3.1 生产性能测定

① 乳鸽体重:第一组分别在乳鸽出雏的第4天和28 天称重乳鸽,第二组分别在第10 天和28 天称重乳鸽,以重复为单位称量乳鸽体重,计算乳鸽的平均日增重(ADG)。

② 种鸽产蛋间隔:从种鸽产蛋至下次产蛋的时间。

③ 种鸽体重变化:第一组分别在乳鸽出雏的第4天和28 天称重种鸽,第二组分别在出雏的第10 天和28天称重种鸽,计算种鸽增重。

④ 每天记录鸽子发病和死亡情况,统计死亡率。

1.3.2 血液氨基酸测定

在试验第19天时,从第二组中随机挑选2对种鸽(公、母各2只鸽)进行翅静脉采血3 mL。取血液0.5 mL,加入1.25 mL 10%的三氯乙酸混合,4 ℃下15 000 r/min离心15 min,调上清液pH为2.2~4.2,取上清液0.5 mL于2 mL 进样瓶中,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型号:L-8900-2,日立公司,美国)进行氨基酸含量测定。

1.4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25软件进行ANOVA 方差分析,用Dunnett T3 进行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乳鸽平均日增重和死亡率

第一组乳鸽平均日增重和死亡率见表3,A、B、C、D、E 和F 等6 个处理中出壳4~28 日龄的乳鸽平均日增重分别为21.45 g、22.16 g、19.72 g、19.27 g、19.34 g和21.96 g,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A、B 和F处理中乳鸽日增重较高。6个处理的乳鸽死亡率分别为0、0、4.17%、4.17%、0 和4.17%。A、B 和E 处理中乳鸽没有死亡,C、D和F组乳鸽死亡率较高。


表3 第一组4~28日龄乳鸽的平均日增重和死亡率

注:同列数据肩标含有相同小写字母或无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含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4~表6同。


第二组乳鸽平均日增重和死亡率见表4,A、B、C、D、E和F等6个处理出壳10~28日龄乳鸽平均日增重分别为24.86、22.52、23.90、23.05、23.62、21.61 g。A、B、C、D、E和F等6个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6个处理的乳鸽死亡率分别为0、0、4.17%、0、4.17%和12.50%,其中F组死亡率比较高。


表4 第二组10~28日龄乳鸽的平均日增重和死亡率


2.2 种鸽的增重和淘汰率以及母鸽的产蛋间隔

第一组种鸽增重、淘汰率以及母鸽产蛋间隔,见表5,A、B、C、D、E 和F 等6 个处理的公鸽体重增重分别为40.00、65.50、42.50、7.50、90.00 g 和29.00 g;尽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E组增重最明显,B 组次之。A、B、C、D、E 和F 等6 个处理的母鸽体重增重分别为-16.00、43.25、46.00、29.00、32.00、3.33 g;尽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B 和C 处理增重明显。试验过程中种鸽由于发病或死亡引发的淘汰率分别为11.11%、11.11%、11.11%、0、0 和0,其中A、B 和C 处理种鸽淘汰率高,为11.11%。各处理母鸽的产蛋间隔分别为13、12、13、11、12、12 d。


表5 第一组种鸽增重、淘汰率以及母鸽产蛋间隔


第二组种鸽增重、淘汰率以及母鸽产蛋间隔,见表6,A、B、C、D、E和F等6个处理的公鸽体重增重分别为3.83、-63.00、34.00、32.33、30.00、-15.00 g。B 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而C、D和E处理增重明显。A、B、C、D、E 和F 等6个处理的母鸽体重增重分别为30.67、17.00、17.67、42.67、44.50、-13.33 g,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D 和E 处理增重明显。各处理种鸽淘汰率分别为0、11.11%、0、11.11%、11.11%、0,其中B、D、E组种鸽淘汰率高,为11.11%。各处理母鸽产蛋间隔分别为12、12、11、12、12、13 d。


表6 第二组种鸽增重、淘汰率以及母鸽产蛋间隔


2.3 第二组种鸽血液氨基酸含量

第二组公鸽血液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见表7,A、B、C、D、E 和F 各处理间公鸽血液中各必需氨基酸(EAA)和各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总必需氨基酸与总非必需氨基酸比值(TEAA/TNEAA)分别为0.35、0.36、0.30、0.35、0.35 和0.43,总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TEAA/TAA)分别为0.26、0.27、0.23、0.26、0.26和0.30。


表7 第二组公鸽血液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注:同行数据肩标含有相同或不含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含有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


第二组母鸽血液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见表8,除天冬氨酸之外,母鸽血液中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C、D和F处理天冬氨酸(Asp)含量显著高于B 处理含量(P<0.05),与A、E 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TEAA/TNEAA 分别为0.42、0.41、0.38、0.42、0.45 和0.43,TEAA/TAA 分别为0.30、0.29、0.27、0.30、0.31和0.30。


表8 第二组母鸽血液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3

讨论


3.1 乳鸽的平均日增重和死亡率

蛋氨酸和赖氨酸分别是种鸽的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其含量的变化与乳鸽的生长发育有关。试验第一组结果表明,B 处理饲粮中赖氨酸降低20%时,蛋氨酸和赖氨酸的相对比值升高,促进种鸽和鸽乳蛋白质合成,使乳蛋白含量升高,乳鸽营养物质吸收增多,从而促进乳鸽生长发育。Kidd 等[20]报道表明,适宜的赖氨酸和苏氨酸比例可提高禽类的生产性能。添加适量苏氨酸可以减轻赖氨酸、蛋氨酸或色氨酸过量所造成的肉鸽生长减缓,其最佳饲粮氨基酸比例(%)为苏氨酸∶赖氨酸=62~75∶100。本试验第二组结果表明,E 处理饲粮中苏氨酸降低20%,而乳鸽平均日增重最高,因此,苏氨酸与其他氨基酸的互作,可能是影响乳鸽日增重的重要原因。

虽然目前并未有亮氨酸对种鸽影响的详细报道,但亮氨酸同样作为家禽的限制性氨基酸,其缺少会严重影响家禽体内蛋白质的合成[21],家禽饲粮中亮氨酸含量高可能会通过激活体内氨基酸代谢来提高家禽的热应激,从而影响机体生理状态[22]。所以,亮氨酸含量下降是第一组和第二组乳鸽死亡率较高的原因。

3.2 种鸽的增重和淘汰率以及母鸽的产蛋间隔

第一组种鸽中,公鸽的平均日增重以E 处理最高,原因可能是苏氨酸的降低优化了饲粮中其他氨基酸的比例,使蛋氨酸和赖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的相对含量升高,促进种鸽的增重。另外,B 处理的公鸽和母鸽日增重都比较高,主要与赖氨酸含量的变化有关,赖氨酸含量减少优化了与蛋氨酸的比例,使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比例增加,促进种鸽体重的升高[23]。蛋氨酸能够提高种鸽免疫和抗氧化的能力,调控乳蛋白合成,影响成年动物及其子代的生长发育[24]。而赖氨酸可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过程,提高机体抵抗应激的能力,参与脂肪代谢[25]。第二组B 处理公鸽体重降低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生长日龄的种鸽对蛋氨酸的利用存在差异;B 处理淘汰率为11.11%,原因是种鸽摄食减少,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体重降低,出现营养缺乏的病症,进而被淘汰。除此之外,种鸽的淘汰率还和种鸽的个体差异以及随机分组时的精细度密切相关。

种鸽的产蛋规律与蛋鸡类似,其产蛋间隔除与光照、季节、气候环境和种鸽日龄相关,还和种鸽饲粮营养水平有关系。种鸽营养充足是保证鸽蛋高产的首要条件,尤其是蛋白质、矿物质、钙等最为重要。饲粮中一定要足够的蛋白质才能保高产。钙是蛋壳的主要成分,如果饲粮中钙不足,则产蛋量降低或者产蛋间隔延长[26]。可以认为饲粮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对种鸽产蛋间隔的影响并不是最直接的,因此种鸽的产蛋间隔为12 d左右。

3.3 第二组种鸽血液氨基酸含量

试验在第二组各处理种鸽中(12 对)随机挑选2对进行翼静脉抽血,检测血液氨基酸的含量。公鸽血液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母鸽血液中天冬氨酸含量C、D、F 处理显著高于B 处理,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

天冬氨酸作为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等氨基酸的合成前体,在蛋白质的合成、鸟氨酸循环和尿素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 处理母鸽体内天冬氨酸含量低于其他5 个处理,可能因为赖氨酸减低20%,使天冬氨酸的合成受阻。

必需氨基酸是评价蛋白质营养水平的最主要指标[27],鸽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例高于其他肉类,表明鸽肉中蛋白质更为优质,营养价值更高[28]。第二组公鸽中F 处理的TEAA/TNEAA 和TEAA/TAA 较 高,而 母 鸽E 处 理 的TEAA/TNEAA 和TEAA/TAA 较高,可能与公鸽和母鸽对不同氨基酸的吸收程度不同有关,亮氨酸含量的降低可能会促进公鸽对于必需氨基酸的吸收加强,而苏氨酸含量降低促进母鸽对必需氨基酸的吸收。


4

结论


在“2+3”饲养模式下,基于4 日龄和10 日龄乳鸽增重、死亡率、产蛋间隔等指标,得出Lys、Met、Trp、Thr 和Leu 等必需氨基酸不扣除或者扣除20%Lys 是最优组,但基于成本角度考虑,可优先选择Lys 扣除20%。因此,种鸽理想氨基酸模式,即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亮氨酸的营养水平是0.88%、0.55%、0.65%、0.2%和1.5%。


参考文献及更多内容详见:

饲料工业,2024,45(8):128-134



引用格式

刘旺旺, 朱丽慧, 杨长锁, 等.  “2+3”模式下种鸽氨基酸理想模式的研究[J]. 饲料工业, 2024, 45(8): 128-134.


转 载 声 明

本文为“饲料工业”独家稿件

版权合作,敬请联系gyslgy@126.com

未获书面许可,一律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关注公众号   阅读好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