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6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淄川区的原太河乡、峨庄乡、淄河镇合并,设立太河镇。这一天开始,鲁中第一大镇——太河镇诞生。
淄川区太河镇,其总面积为268.7平方公里,比周村区还要大。太河镇位于淄川区东南部,地处泰沂山脉北麓中低区,与青州、沂源、博山、临朐四区县交界。
太河镇占淄川区近三分之一的面积,95个行政村!
最古老的村庄源自汉朝,最年轻的村庄上世纪修建太河水库时诞生!
梦泉、涌泉等旅游胜地名称因何而来?
土泉、杨泉、林泉、响泉……众多村名为何皆与泉有关?
海上房……哪些消失的村庄如今却成为驴友热衷之地?
95个村庄何时建村,村名因何而来,你说得上几个呢?
看看下面这篇文章保证你有收获。
1.郭家庄
明中期建村。
村以郭姓命名。
2.李家
约于元代建村。
李姓先居名李家庄,1982年因重名称李家。
【图为李家村唐槐树根】
3.黑山
约于元代建村。
村处黑山(黑色花岗岩)溜而得名。
4.曹家
约于元代建村。
村以曹姓命名。
5.杨泉
清初建村。
村内有泉形似羊角,村初明羊角泉,后以谐音演变为杨家泉。文革时期更名为红泉、阳泉,文革后更为杨泉。
6.林泉
清中期建村。
村初以周围林木茂密且多山泉而名野木泉,后以竹林寺僧人法号月明及山泉改称月明泉,1956年以林多、泉多更称林泉。
7.宋家
约于元代建村。
村初以姓氏、地形得名肖家峪。明代以村处西峪改称西峪庄,清末以姓氏更称宋家庄,1982年因重名称宋家。
8.北马鹿
约于宋代建村。
村西有两处石崖,一似马,一似鹿,村因得名马鹿,清后期以其方位改称北马鹿。
9.南马鹿
约于宋代建村。
村西有两处石崖,一似马,一似鹿,村因得名马鹿,清后期以其方位改称南马鹿。
10.赵家庄
明初建村
赵姓立村而名。
11.西同古
约于宋代建村。
初以村南金鸡山蕴藏铜矿及地形得名铜块坞,明代因设税卡改称铜块务,后以谐音演变为同古,清后期以其方位更称西同古。
12.东同古
约于唐代建村。
初以村南金鸡山蕴藏铜矿及地形得名铜块坞,明代因设税卡改称铜块务,后以谐音演变为同古,清后期以其方位更称东同古。
13.后峪
明后期建村。
村址处同古(现东同古)后峪中,初名同古后峪,后改称后峪。
14.同古坪
清前期建村。
村址处同古(现东同古)东土坪上故名。
15.西余粮
明中期建村。
村旁有巨石似鱼,因得名鱼鳞,后以嘉言近音改称余粮,清末以其方位称西余粮。
16.东余粮
明中期建村。
村东有巨石似鱼,因得名鱼鳞,后以嘉言近音改称余粮,清末以其方位称东余粮。
17.王子山
明末建村。
初以“吴王望子”的故事得名望子山,后以谐音改称王子山。
【王子山村一带多种植樱桃,村民李德彦为淄川樱桃协会会长,图为李德彦向其他农户传授樱桃栽培管理技巧】
18.东下册
明初建村。
明代一姓任官员在此任职,其收租帐簿分上、下两册,其地列于下册,“下册”遂演习为村名。清雍正八年,淄河大水冲毁下册庄,村人分迁河东、西岸重建村庄,该村居东为东下册。
19.北下册
清前期建村。
清雍正八年,淄河大水,下册村民迁淄河西岸立村名西下册,后村民又北迁,分建南、北两村,该村居北称西下册北庄。1949年后称北下册。
20.南下册
清前期建村。
清雍正八年,淄河大水,下册村民迁淄河西岸立村名西下册,后村民又北迁,分建南、北两村,该村居北称西下册南庄。1949年后称南下册。
21.小后沟
1971年建村。
1971年太河水库大坝合龙,男下册部分村民迁其地另建村庄,因位于南下册村北河沟命名小后沟。
22.新村
1974年建村。
1974年建设太河水库,南下册部分村民迁移其地新建村庄故名。
23.方山
清中期建村。
西临方山,村以山名。
【图为方山村的椿芽大棚,春节前后正是椿芽上市的时节】
24.老峪
清末建村。
村处老峪中,村以峪名。
25.太河
约于元代建村。
原村东有河名太河,初名太河庄。1971年建太河水库,村民分迁水库东西两岸,该村居西,曾称西太河,后称太河。
26.东太河
原村东有河名太河,初名太河庄。1971年建太河水库,村民分迁水库东西两岸,该村居东,称东太河。
27.北牟
约于元代建村。
初以姓氏名牟家庄,清前期分为南、北两村,该村居北称北牟庄。1971年建太河水库,村址西移名称沿用。
28.西南牟
约于元代建村。
初以姓氏名牟家庄,清前期分为南、北两村,居南者称南牟庄。1971年建水库,村民分迁水库两岸,该村居西称西南牟。
29.东南牟
约于元代建村。
初以姓氏名牟家庄,清前期分为南、北两村,居南者称南牟庄。1971年建水库,村民分迁水库两岸,该村居东称东南牟。
30.南阳
明末建村。
原村以姓氏初名邢家口子,清前期以处太河庄南更称南阳,1971年建太河水库,村民迁于现址,仍称南阳。
31.东崖
明中期建村。
原址处淄河东岸土崖上故名东崖。1971年建太河水库,村址东移,村名沿用。
32.东峪
约于元代建村。
原村址处东峪中故名。1970年建太河水库,村址移东山坡,沿用原名。
33.双山
明初建村。
村东南有泉名灰水泉(后名墨水泉),村因初名灰水峪,后以峪名改称墨水峪。1956年以临双崮堆更称双山。
34.后庄
明末建村。
原址在太河庄北初名太河后庄,1912年以嘉言称太河厚庄,后以谐音演化为后庄。1971年建水库,村民迁于现址,仍称用后庄,2015年再更为厚庄。
1.北岳阴
明初建村。
村居岳阳山之阴,初名岳阴北庄,明中期以其方位称北岳阴。
2.南岳阴
明代建村。
村初以临青龙山而名青龙角,明末因处岳阳山之阴并以其方位称南岳阴。
3.城子
约于汉代建村。
相传为齐国边镇,汉为莱芜城,城废后演变为村庄,处以古城而名古城庄,清初改称城子。
【城子村,莱芜古城,四面环山,三面环水】
4.北镇后
约于宋代建村。
村东南城子相传为齐国边镇,故取名镇后,清末以其方位称北镇后。
5.南镇后
清后期建村。
村处北镇后之南故名。
6.聚峰
清末建村。
村处岳阴溜中而名岳阴溜,后因村人散居于十余里的山坡,为十个小村,以村境群峰攒簇改称聚峰村。
7.西石门
约于南北朝东魏建村。
初名上栅(含义不详),后以其北岳阳山有一山口状如门,俗称石龙口,村名因此称为石门,清末以其方位称西石门。
【图为马鞍山】
8.东石门
明代建村。
村处“石龙口”旁,初名石门,清末以其方位称东石门。
9.湾头
明代建村。
当年村内有槐树十株,初名十槐庄,清末以村西有一湾改称湾头。
10.淄河
约于宋代
村处遨来、岳阴两峪口北,初名口头,1949年后依其大小改称大口头。1998年7月撤口头乡设淄河镇,镇政府驻地大口头村更名为淄河村。
11.前香峪
明初建村。
村址坐落香峪,以峪命名村,清后期以其方位称前香峪。
12.后香峪
明末建村。
村址坐落香峪,以峪命名村,清后期以其方位称后香峪。
13.孙家庄
约于元代建村。
原系两村,东为宅框,以其地当年曾有房舍遗迹故宅;西段以姓氏名孙家庄。清雍正八年,淄河大水冲毁宅框,村民移入西村,统称孙家庄。
14.前怀
约于宋代建村。
村居淄河东岸,初名河东庄,清初以坐落北岭前改称前怀。
15.马陵
村南山岭似马名马陵,村以山名。
16.小口头
明代建村。
村处搁笔寨下峪口,初名搁笔口头,清初因与大口头毗邻以大小称小口头。
【1937年,小口头村建立了中共博山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人才卓众给革命历史添了精彩一笔】
17.东坡
明中期建村。
顾姓先居并以处于淄河东岸山坡而名顾家东坡,后称东坡。
18.东等
明初建村。
村处东山峪,与其西一山峪状相似,长宽相等,故名东等。
19.幸福
清初建村。
村址低洼,初名窝疃(tuan),1968年改称幸福。
20.桑杭
清初建村。
当年村旁桑林茂盛,故名桑行,后以谐音称桑杭。
21.陈家井
明后期建村。
陈姓先居以其凿井有益全村,故取名陈家井。
22.池板
明初建村。
村处地形似匙又坐落于石板上,初名匙板。后以谐音改称池板。
23.西股
明中期建村。
初以姓氏名孟家块,清初因村处玉皇庙溜西峪中,改称西股。
【图为西股村神赐灵泉】
24.亭子崖
明初建村。
处以地形得名窝沟崖,后因村北有株古槐,形似凉亭,故改称亭子崖。
25.南股
明初建村。
村处玉皇庙溜南峪中,取名南股。
26.涌泉
明中期建村。
村南一山路曲折十八弯,村因名十八盘。清初以村东、西各有一红土岭改称烧土庄。村南面半山腰的大石洞内有一泉眼,泉水咕嘟咕嘟往外涌,像一口烧开的大锅,称之“涌泉”,又因村民多为于姓,以“如鱼得水”之意,望泉水不竭,更称永泉。现更为涌泉。
【图为涌泉村瀑布】
27.本齐
明代建村。
村南临凤凰山,初名凤凰岭。相传明末村内一胡姓负重债,备受艰辛,临终前将债本利还齐,清初村人以此改村名本齐。
28.杨家
明中期建村。
杨姓立村名杨家庄,1982年因重名称杨家。
29.双井
明初建村。
村处玉皇庙溜东峪中,得名东股村,后因村北有一井两个口,改称双井。
30.梦泉
明中期建村。
相传,古代孙膑率兵经此,人困马乏,虽宿营,梦得山泉,痛饮而去,后人因此取名梦泉。曾分为东、西梦泉二村,后更名为东、西双泉,上世纪90年代合并成立双泉村,后又更为梦泉村。
1.西石
明初建村。
村以姓氏,方位初名西石家,后称西石。
2.鲁子峪
明前期建村。
村居山峪似耧斗,初名耧斗峪,后以其多出读书人更称孺子峪,1912年以后谐音称鲁子峪。
3.东石
明初建村。
村以姓氏,方位初名东石家,后称东石。
4.石沟
明中期建村。
村临石沟,以沟命名。
【图为位于石沟村东的潭溪山景区】
5.孙家坪
明末建村。
孙姓先居,名孙家庄。1982年因重名更称孙家坪。
6.石安峪
明初建村。
村处峪中其北有一巨石形似鞍,初名石鞍峪,曾以姓氏称单峪,后以谐音演化为石安峪。
【秋到石安峪】
7.柏树
约于元代建村。
村初以姓氏名康家庄,后因村舍均建于街道一侧,曾称“半边店子”。明代以村旁有古柏一株,改称柏树,清末称柏树头,1912年复称柏树。
【柏树村千年以上树龄的侧柏】
8.东坡庄
明前期建村。
村处柏树村东,初名柏树东坡。1912年后称东坡,1982年因重名改称东坡庄。
9.十亩地
清中期建村。
村址原系东岛坪李姓土地名十亩地,成村后以地得名。
10.下岛坪
约于元代建村。
相传,吊河顶上曾有系船环为古时海岛,村以其方位初名东岛坪,清初以谐音称东道坪。1937年后分为两村,改村以地势低称下道坪,1949年后更称下岛坪。
【下岛坪村带有神秘气息的狼衔柏】
11.上岛坪
约于元代建村。
相传,吊河顶上曾有系船环为古时海岛,村以其方位初名东岛坪,清初以谐音称东道坪。1937年后分为两村,改村以地势低称上道坪,1949年后更称上岛坪。
12.西岛坪
约于元代建村。
相传,吊河顶上曾有系船环为古时海岛,村以其方位初名西岛坪,清初以谐音称西道坪,1949年后更称西岛坪。
13.下端士
明初建村。
村旁原有大椴树一株,初名椴树村,后因在峪中同时建两村,该村以地势低称下椴树,清初以谐音演变为下段士,后又以同音演化为下端士。
14.上端士
明初建村。
村旁原有大椴树一株,初名椴树村,后因在峪中同时建两村,该村以地势低称上椴树,清初以谐音演变为上段士,后又以同音演化为上端士。
【图为上端士村云明山景区】
15.峨庄
约于元代建村。
村初以姓氏名吴家,清初因处山区演变为峨庄。
16.西东峪
约于元代建村。
村处峨庄东山峪中,初名东峪,1947分为两村,该村居西称西东峪。
17.东东峪
约于元代建村。
村处峨庄东山峪中,初名东峪,1947分为两村,该村居东称东东峪。
18.土泉
明前期建村。
当年村东山下有泉破土而出,名曰土泉,村以泉名。
【图为土泉村的千年流苏】
19.柳花
约于元代建村。
当年建村时逢柳花盛开,故名柳花。
20.响泉
约于元代建村。
早年村南有泉水自悬崖跌落发出巨响,村因名响水湾,1912年后称响泉。
21.秦家庄
明初建村。
村以秦氏命名。
22.后沟
约于元代建村。
初以其地有一泉, 命村名清泉峪,清初以村处沟北更名后沟。
23.前沟
当年村西桥头有两石臼,以方言得名双查旧庄,清前期因村临大沟并以其方位改称前沟。
24.王家庄
明初建村。
王姓立村故名。
25.纱帽
约于元代建村。
相传,峨庄房姓有马不驯,恐惹祸,匿于该地被杀掉,以此村名杀马庄。1912年因谐音改称纱帽。
26.罗圈峪
约于元代建村。
村址环山,以地形得名罗圈峪。
27.后紫峪
明中期建村。
村处子玉岭之北得名后子玉,后以谐音演变为后紫峪。
28.杨家庄
明初建村。
杨姓先居故名。
29.山桥
明初建村
村前山峪中有桥,取村名山桥村。明后期桥被冲毁,村以姓氏改称史家峪。清末重修桥后,山桥、史家峪两名并存,1949年后称山桥。
30.上雀峪
明初建村。
村处山峪,早年林木茂密,鸟雀成群,村因名雀峪。清末因村缺水更称圣泉庄,民国年间复称雀峪,后以方位、地势改称上雀峪。
31.下雀峪
明初建村。
村处山峪,早年林木茂密,鸟雀成群,村因名雀峪。清末因村缺水更称圣泉庄,民国年间复称雀峪,后以方位、地势改称下雀峪。
那些消失的村名:桃花峪,东岭,杏野,东岭庄,辛庄,稍土溜,刘家山,樵峪,搁笔溜,西敦溜,海上房……
【图为海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