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张店曾经的那些大湾和大河……

民生   2024-12-10 16:30   山东  

有的人常说,张店无水,像似放眼四周,见不到大自然表面有像模像样的河流和水泊。但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张店可几乎是乡下村村有湾,城区小河纵横,一派充满灵气的完整水系。


老张店人那时的土话都称“湾”为“大湾”。小时候,家曾住在五里桥北,宿舍区与村之间就隔着一个大湾。不规则的大湾有深有浅,深的地方镜面一片,浅的地方一般都露出茅草。我最早学游泳,就是在这个大湾中。开始时,水深处不敢去,选那浅水无草处,双手下刨,是为了避免被水草缠住,双脚打水,是因为别的动作腿脚很容易受伤。最有意思的是刚学时,选那水浅两手能够着的地方,用手扶着地,往前爬着走,双脚配合上下拍击着水面,击起“噗咚噗咚的水花,湾边有认识的人路过,被假象蒙过,还不住的称赞,这麼快就学会游泳了,听的心里很是得意。虽然湾里深水处出过几次大事,家长担心,总是反对,但那时一帮的孩子,总是乐此不疲。



从宿舍区往东,穿过道庄村,到当时的中心路小学前身去上学,必经道庄村西的大湾。湾边种了很多枣树,同学们上学路过,沿一段弯弯窄窄的湾边土路,蹦蹦跳跳的,安安静静的,各有一番情趣。春暖花开,枣花的香气随风扑鼻;夏季炎热,枣荫下缕缕清爽;秋高气爽,时常落下的枣子,引的同学们走到那儿就要捡。调皮的同学,常常是结起伴来,一个同学在前,找块土咯砬,猛得扔到树上,,砸下一地枣就跑。后面的同学,再捡拾后去分。有时被枣树的主人在一旁看到了,也只能咤呼一嗓子,在那里干生气。冬天暖阳高照时,枯树枝上,常有喜鹊站立枝头,“呱、呱”的欢叫声,令人遐意,很有点诗情画意。


后来家搬到了圆楼,当时基建位置的正中,也就是圆楼的整个大院,还是一个大湾,周围还是一片空闲之地。父亲单位的人谁去看谁摇头,都会想,怎麼选了这麼个位置?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规划中的三马路中心,但作为这一片的第一座建筑,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只是一个不算大,光秃秃的,还很深的大湾。




上山下乡的年代,我做为知青,下乡到莲池村。莲池村当是实际是由一大一小二个自然村组成。东边的大村,被村东的大湾斜分成了一、二小队。大村和小村之间路北也是一个大湾,湾西就是人民公社莲池大队的三小队。两个湾都种满了莲藕,春天里盎然一片,荷叶翠绿翩翩;夏天里荷苞挺立,莲花粉艳;秋天里断荷挺立,莲蓬满满;冬天里采藕的人一身水衣,过春节家家分藕,热闹一片。


八十年代前,张店多数的村几乎都有湾,这与当时城市和工业不发达,地下水位高有关。张店的地貌由于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南部相邻的区县是封闭高地,东西两翼迭岩耸起,中部是地陷并向北倾伏的箕状盆地,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变缓,除了东北和东南部有少量的山和丘岭地貌外,多是舒缓的平原。南部几个区县千年万代倾注的水源,造就了张店土质松软肥沃富水的平原。蓄水富足,地下水位就很浅,很多地方挖几米就能出水,这也是那个年代张店的水湾多有水的主因。


这些湾多是在村边,在当时多是打土胚取土盖房形成的。那年代,虽然早就有全砖墙的房屋,但在农村,砖垒立柱胚垒墙的房屋还是很普遍的。取土就有坑,有坑就有水,有水就有湾,有湾就有景。这些景虽不是开山劈地的箸名景点,但却记载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幸福和快乐,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南高北低,也形成了张店的水脉基本都是从北往南流的走势。上小学高年级时,同学们最喜欢结伴去玩的是张店城区东部的涝淄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涝淄河,虽然不宽,水断断续续的很小,但还是全线贯通的。其中最受同学们喜爱的,是现在沿商场东街那一段,从当时的棉麻站仓库南门大桥往西几百米,因为两头有桥,堵有水挡,常年有水,水面比较宽,河道中间比较深,同学们在夏季常常相约,游个“狗刨式”,还是非常暇意的。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一段河道西北头(现张店儿童公园西)的西岸,当时有个很大的滑石坑,坑深一、二米处,埋有大块的白中夹灰的滑石。每到周日,总有很多小学生拿着小镐和铲子,将一刨就开的滑石挖出来,磨成石笔在小黑石板上练字和算题用。



六六年之前的张店大集,当时主要在南北方向的一马路(现西二路)上,由于路窄,逢集就堵,张店三马路(现金晶大道)初步建成后,就开始对三马路与一马路之间的北护城河旧址(后向阳五路、现商场西路、美食街)进行改造,将张店大集迁为东西向的宽阔路段。

改造时,护城河东西向的一段(美食街淄博商厦中至城中西内环路路口)早已干枯,但高出地面不少的北河岸还是很明显的。从美食街城中西内环路口往西北,护城河拐了弯,斜岔着通向西北方向,与猪龙河相通。这也是城中西内环路这一段为什麼是斜路的历史源缘。这一段,当时水还很深,水靠近两岸的浅水处,长满了高高的茅草。岸西,是几个连排成墙的旧式灰砖高墙深院。岸东,是高大密排的老柳树。河水整天阴森森的,传说里面水蛇、蚂蝗不少,没有孩子敢下水的。



城西边的猪龙河,可是水清见底,流水潺潺。景最美的要数流经道庄村东那一段,中间进村路上有座石桥,两岸各有条小道,岸边杨柳依依,青草葱葱。旱季时,桥上水闸的南面水深也有近二米,清澈的水一望到底,十几公分的鱼一群群的,时而也能见到二十几公分的。那时候,城里很多小孩子都养鱼。不过那时养的鱼不是现在观赏鱼,而是从河沟里捞的小草鱼之类的。一般都是用个玻璃罐头瓶子,或养几条一公分左右长刚浮化出的小草鱼苗,或养几条几公分长的小鲫鱼、小草鱼。养鱼就要靠自己去抓。站在桥头上,有的用粗铁丝编个框,用口罩布缝个网,绑在竹竿上,站在岸上捞。也有用玻璃罐头瓶放进小块的碎馒头做诱饵,用绳子栓着瓶口,半大的鱼钻进去吃诱饵,就会转不过身子,诳在瓶子中出不来。大点的鱼,除了大人有用渔网的,小孩子们也有下水用手捉的,但这一般是会游泳的高手。桥北面是溢闸而出的水,水很浅,也不宽,时而有鱼越闸到了北面的浅水沟,常有小孩子们在那里拦水捉鱼,因为在村边,很容易找些堵鱼的石块,孩子们挽起裤腿,,下到水里,在下游用一排石块设起水墙,在桥和水墙之间用脚使劲地搅水,使水浑浑地。人站在水里仔细的观察,浑水让鱼难以呼吸,鱼便把嘴探到水面喘气。人看到喘气的鱼嘴,就悄悄地过去,两手伸到水里,摆好抓鱼的姿势,手一碰鱼,赶快一掐。或是手在水里来回摸,运气好,一下就把鱼给抓到了,一派童趣。



年龄再大些,家里有了自行车,就会抽空跟着大人到南部的漫泗河看钓鱼。小时候一直对钓鱼不感兴趣,觉得甩下个鱼钩,眼睛老是盯着浮子,很是闷人。但去看看水面,还是觉的很有兴趣。张博路西段的漫泗河,宽宽的水面,蓝蓝的,静静的,更像是个湖。水面深处,偶尔有鱼水面打挺,激起圈圈涟漪,真像似世外桃园。


孩提时代,最让我期盼的是孝妇河马尚大桥。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去周村烈士陵园扫墓。每次去扫墓,都是下步走。去时,集体排队去,一般都是走到马尚大桥歇一会。回来,就不讲究队形,有人快在前,有人慢在后,中间老师都要求在马尚大桥上互相等一等。我小时候很少出远门,站在马上大桥上,看着桥这麼高,这麼长,这麼宽,看着河面那麼辽阔,水流那麼澎湃,特别是孝妇河上的老石桥,在新桥面前让人俯视眺望,真让人心旷心怡。


九十年代中,因为工作,多次去孝妇河,顺着去了范阳河,黑黑的水,臭臭的味,让每一个人都会激起治理污染,还张店一片碧水的信心和决心。


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张店的河流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水流虽然都不算不大,有的河段还兼顾着城市排水的功能,但是经过全区人民的努力,孝妇河、猪龙河、涝淄河经过多年的治理,都已修砌成景观河道,两岸石堰坚固,绿树成荫,雨污分流,水流已越来越清。九七年,世纪路西开挖了玉龙河,已成为张店城区南北贯通的主要景观河流。


张店的水脉虽然在地表多不显山露水,张店虽然因为发展也属于缺水的城市,但相对于很多地方,仍属于水脉富足的宜居城市。水和土让张店的人口由建国初的十四万多人,六十年代的二十七万多人,发展到现在的九十多万人。真可谓,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环境,一方环境聚集一方人气,一方人气带来一方发展,一方发展促进了一方的繁荣。


【本文来自 雪羽风姿 的博客,原文曾载于《鲁中晨报》!特此致谢!】


淄博二三事
和城市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