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淄川龙泉镇韩圣村有一座古石桥,于是在一个阴雨后的周六和老朋友晴空来了一次探访之旅。
寻找这北庄桥可走了不少弯路,先前只是听说在韩圣村,结果按着导航来到了龙泉路东边的村委附近,昨看昨不像有桥的样子,于是寻问了村民才得知桥是在路对面的村西头。
按村民指示,来到老村中,街道不宽但是干净整洁。行不远遇见一座高门大院,看起来有些年头了。继续西行,般河从这村西头穿村而过,一座朴实坚固的三孔石桥横跨在河之上,一块大理石文保碑立于河旁。这就是要探访的古桥-北庄桥,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这儿位于原来龙口城的北门外,旧称北庄,曾是通般阳(今淄川城)的古驿官道,连通九衢,是非常重要的一座桥梁。现在保护得很好,作为韩圣村与龙四村之间的街道路桥,仍然有车辆和行人通行。
北庄桥又称为平津桥,据说在桥南面的巨石上刻有“平津桥”三个大字,解读为通往北平天津之意。“北庄桥”只是人们俗称而已。但是由于石料风化比较严重,已经看不出字样来了。
这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三孔石拱桥,桥基、桥身、桥面、桥栏全部由巨大的青石块和青石板筑成。全桥长12米,宽5米,高约5米。整座石桥共有三个桥洞,中间桥拱高,左右两拱略低。
桥面为青石铺成,中间巨大的青条石早已被往来的车轮压出了深深的凹痕。桥面南北两侧设有护栏,是由青石板制成,每块石板上都刻有麒麟,驯鹿等珍禽异兽,还有牡丹、荷花等名花异草。现在已经风化严重,但仍然隐约能够辩认。
南北两侧护栏之间各有六根立柱,这些石雕立柱的柱头形态各异。中间八根立柱保存还算完好。两头的四个立柱已经破坏了,看形状是有动物立于其上的。
据说桥柱是有四狮、四方、四圆之说。四狮是东西桥头各有一对狮子蹲坐于桥头石柱上,分别面向东西把住桥头。其它的石柱分别是四根柱头呈方形的和四根柱头呈圆形的,同样两两相对,分列于狮子柱中间。方形柱头刻有各种花纹,圆形柱头实际呈桃形,下刻波浪纹。
桥的两头是民房,西头还有一座小小的庙宇。整座石桥,结构匀称,比例得当,依照地势环境建造,与周围的庙宇村落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看上去朴实无华。
在拍摄间,遇到一位敲梆子卖猪头肉的大哥。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卖豆腐的才会敲这种梆子,于是就与大哥攀谈起来。大哥五十多岁,家在大土屋村,这个梆子已经跟随他三十余年了。大哥还说他们村里还算比较原汁原味,也有老门楼、老石桥等不少古迹,极力推荐我们去拍一下。
说话间,村里来了一位顾客买走了一块猪头肉,阴天下酒。看着箱子里还剩为数不多的卤肉,大哥说要过桥去邻村碰碰运气,把剩的这点卖掉。目送摩托车突突突驶过北庄桥消失在拐角处。我们也就得以再继续拍摄。
关于北庄桥,在龙泉的歌谣里,还有“北庄桥,桥上桥,人在桥下走,水在桥上流”的说法。所谓的桥上桥,据说是原来在桥东面北侧建有小桥通往三义庙,这就是北庄桥桥上桥的由来。每当下雨时,庄里排出的水就会穿过这座小桥的拱门流到大桥上,而桥下却还有人避雨或者行走,就形成了“人在桥下走,水在桥上流”的景色。也有说是早先时桥孔有两米多高,人是可以从桥下走的,不过现在桥下的三个桥孔被垃圾和淤泥堵塞了大半,已不能走人了。
关于这桥的建筑年代,查阅了一些资料都没有确切的记载。有说是桥是隋朝修建的,有说是唐朝修建的。还有传说这儿曾是西汉宰相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前121年,字次卿,菑川国薛县(今山东滕州)人。西汉武帝时丞相,册封平津侯)的后花园,桥是西汉时建的。具体建筑年代无从得知了。《淄川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将此桥的年代归为清代,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载:“平津桥,县南十五里。”如果北庄桥即是平津桥的话,那么这座桥起码在清初就已经存在了。我们从桥的风化程度来看,桥身确实经历了岁月的洗涤,已经很古老了。
历经岁月侵蚀的北庄桥,如今依然矗立在般河之上,承载着不断的车辆和人流,目睹了千载人文故事。
在龙泉流传着一首民谣:“金圈子,银台头,玉石街铺龙口。北庄桥,桥上桥,人在桥下走,水在桥上流。”在这北庄桥的西头连接着一条青石铺就的古道,通向远方,这就是龙口玉石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