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银行业进入了一个较长的低利率周期。当前银行净息差已经处于历史低位,但仍在不断收窄。国内银行营收普遍高度依赖利息收入,如果收入结构不做出调整,未来绝大多数银行将无法保持当前营收增长速度和盈利水平。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债问题,企业和个人客户违约率上升也将使银行的资产质量进一步承压。
在此背景下,毕马威重磅发布《2025年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相较去年,今年我们对国内多类型商业银行进行了调研,共同探讨了对过去发展态势的回顾和对未来发展主题的展望;同时,我们邀请了多位来自不同业务领域的毕马威专家分享他们就未来一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前瞻观点,分别从新要素、新范式、新机遇、新挑战四个方向讨论了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期望能助力银行同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扫描图片二维码获取报告全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过去5年,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金融行业监管逐渐趋严、增长态势放缓,银行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强的不确定性,战略方向和发展策略也在不断调整。毕马威组织本次银行业调查,旨在与深耕银行业的各位银行高管剖析当前行业面临的困境挑战,探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本次银行业调查覆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和民营银行等多种类型样本,资产规模分布在1,000亿元以下到10万亿元以上,具体涵盖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经营转型”“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风险管控”等行业热词。主要调研结果如下:
与“十四五”初期、疫情结束初期相比,当前银行对未来的发展预期发生了明显转变,超过半数受访银行对未来持消极预期,且预期持续变差,城农商行预期指数更加悲观;
受访银行认为宏观经济、人口老龄化、国际关系和全球产业链调整对银行负面影响较大,而数字化转型、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趋严、金融对外开放和ESG将带来发展机遇;
近八成受访银行认为“盈利能力下降”是主要的经营困境,超过一半的受访银行面临“资产荒”的难题,“开源节流”中的“开源”对银行突围困境更加重要;
受访银行认为当前经营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更多来自于外部环境变差,尤其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带来的挑战更为突出;
超过六成的受访银行更加关注“经营转型”和“风险防范”,万亿元以上的大银行更加关注与发展主线调整相关的热点话题,万亿元以下的中小银行更加关注具象化的热点话题;
数字化转型是大多数受访银行重点关注的业务策略,此外,受访银行在未来的业务策略设计中,更加偏向于全行整体的能力提升和基础构建,对单一业务板块拉动全行发展的模式认同感不高;
超过八成的受访银行将风控能力和资负能力作为未来重点提升的支撑能力,尤其是万亿元以下的中小银行,万亿以上的大型银行对支撑能力关注较为分散,更多是能力构建之后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横向对比分析了其他经济体在低息差周期中的银行业的表现,包括日本90年代开始的低息差周期、以及美国上世纪70年代及本世纪2008-2015年低息差周期,发现面对资产收益率下降、信贷需求放缓,或风险上升的多重挑战,多数能最终成功穿越周期的银行都采取了如下的战略举措:一是积极主动地调整资产负债表,优化收入结构和加强风险控制等手段保证稳健经营;二是通过聚焦核心客户,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多元化、国际化等业务手段保持当前的收益水平和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这可以为国内银行如何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面对新挑战,国内银行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方针和实施计划以穿越周期,毕马威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采取行动。
毕马威刚刚发布的《2024年毕马威银行业首席执行官展望》调研显示,中国的银行家们对中国银行业的过去几十年发展成就充满自豪,虽然短期内深刻感受到当前的转型压力,但他们对中国银行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前景仍抱有积极预期。在新的发展周期,银行过去的经营模式将不可持续,必须积极主动做出调整,升级业务模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制定适应新的政策和经济环境的经营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以穿越周期。
联系我们
张楚东
金融业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
tony.cheung@kpmg.com
陈少东
金融业审计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thomas.chan@kpmg.com
史剑
银行业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sam.shi@kpmg.com
李砾
金融行业研究中心
主管合伙人(本刊主编)
毕马威中国
raymond.li@kpmg.com
支宝才
金融业变革咨询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daniel.zhi@kpmg.com
及时追踪市场变动,解读社会热点背后的行业脉络,毕马威全新推出“行业洞察系列”,汇聚各领域专家,旨在以多种形式呈现毕马威独家洞察,为市场各方参与、理解、改变、引领行业打开新视野。
洞察可以为每个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当行动为洞察所驱动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成果。
获取更多资讯
©2025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