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集行业智慧,倾听公众心声。
关注本期《毕马威行业智汇集锦》,为您推荐近期热点话题及行业报告,希望毕马威能与您携手,一同探索行业新机遇。
商场如赛场,行业如赛道。毕马威中国推出涵盖金融、工业制造及汽车、生物、消费、芯片、医疗健康、地产、政府及能源等行业的“未来行业50”榜单系列,旨在根据企业身处的不同生命周期,引导他们做出契合其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帮助行业及资本遴选未来赛道上的明星企业。同时,毕马威提出以“未来行业50赛道”的概念,持续为企业搭建并拓宽各行业赛道。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战略任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 将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竞争力。
毕马威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健康成长,为中国金融科技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自2016年毕马威中国发布首届金融科技企业50榜单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九年时间,上榜企业的地域分布更广泛、技术要素类型更丰富、企业成熟度更高、商业模式也更加优化。我们将秉承毕马威的企业服务精神,持续做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道路上的忠实陪伴者和见证人。
我们的评选委员会由数十位具有专业领域经验的毕马威全球及中国代表组成,覆盖信息科技、数据、资本市场、创投、风控、财务、宏观经济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在本报告中,毕马威专家团队对金融科技年度趋势进行了详细解析,以助力各界更好地了解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聚焦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解读金融政策背后的趋向,毕马威全新推出“金融透视系列”,旨在毕马威金融行业最新的洞察报告、精华公众号文章,为市场经济各方提供前瞻视野与机遇洞见。
“全球金融监管动态月刊”旨在通过定期收集整理关于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投资管理与基金、私募股权、信托和担保等金融服务领域公开的最新法规,提供国际及各个国家和地区最新的金融政策讯息,洞察全球金融监管政策趋势。
10-11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等共发布重要新规32项,包含正式发文27项,征求意见稿5项,涉及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科技金融、反洗钱、资本管理、保险业务、不良资产业务、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等重要业务与管理领域。我们精选其中8项重要文件进行详细探讨,与您分享新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趋势观察,以及对金融机构带来的业务影响等。
及时追踪市场变动,解读社会热点背后的行业脉络,毕马威推出“行业洞察系列”,汇聚各领域专家,旨在以多种形式呈现毕马威独家洞察,为市场各方参与、理解、改变、引领行业打开新视野。
洞察可以为每个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当行动为洞察所驱动时,就会产生巨大的成果。
中国的银行业进入了一个较长的低利率周期。当前银行净息差已经处于历史低位,但仍在不断收窄。国内银行营收普遍高度依赖利息收入,如果收入结构不做出调整,未来绝大多数银行将无法保持当前营收增长速度和盈利水平。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债问题,企业和个人客户违约率上升也将使银行的资产质量进一步承压。
在此背景下,毕马威重磅发布《2025年中国银行业展望报告》,相较去年,今年我们对国内多类型商业银行进行了调研,共同探讨了对过去发展态势的回顾和对未来发展主题的展望;同时,我们邀请了多位来自不同业务领域的毕马威专家分享他们就未来一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前瞻观点,分别从新要素、新范式、新机遇、新挑战四个方向讨论了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期望能助力银行同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管理规模高达120万亿美元(截至2023年末),较上年增长12%,增长显著。2024年7月至8月期间,毕马威调查了全球125位资产管理行业首席执行官,以收集他们对未来业务和经济前景的看法。调查显示,资产管理行业首席执行官们对经济前景和地缘政治充满信心,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具有浓厚兴趣,并青睐基金层面的并购。尽管如此,他们也不乏担忧,包括人才缺口、如何保持网络韧性,以及维护利益相关方的信任。
202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发布了影响资产证券化市场相关通知及指引,我们概括了主要内容及分析了对资产证券化市场影响。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发展稳中求进,共发行2,114单产品,发行规模为人民币20,407亿元,相较2023年,发行数量增加309单,同比上涨17%,发行规模则同比上升9%。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5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