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大约十年前,我陪同亲人进行了半个月的住院手术治疗。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我经历了许多前所未见的事情,那半个月里所见证的种种奇异景象和困境,超越了我此前的人生经历。自那时起,我对医院充满了一种类似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情感,下定决心除非必要,尽量避免前往医院。我选择闭目塞听,尽管我明白那些真实的苦难和匪夷所思的情形依然存在,我宁愿不去面对,也不愿深究。
正因为这样,阅读《医院是座动物园》时,我深刻地感同身受。这本书反映了太多人类的真实,裸露地展现了人性的至善和至恶(尤其是后者)。人类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拥有理性、情感、道德观念和判断力,然而在医院这个场所,人们面临着极限的考验,将亲情、友情、爱情置于极端环境中,检验亲人、朋友、爱人是否能像在“和平时期”那样真诚相待。
就像书中所述的一些案例,显而易见,在某些时刻,人性会堕落为动物本能,那些不体面、冷漠、丑陋的行为随时可能发生。即使这些案例已经经过了筛选,“医院是座动物园”收录了88个生动的故事,揭示了生死、亲情、金钱等重要议题下,病人和亲属在医院里所扮演的异化角色,从人类沦为兽性。作者用猪、虎、鼠、绵羊、乌龟等动物比喻,生动而残酷地展示了这些令人不忍直视的场景。
这些故事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密切相关。作者毕业于新闻系,偶然进入医院工作。身居医院行政岗位的作者既是局外人,能够旁观患者的喜怒哀乐,记录下那些感人或残酷的事件;同时也是局内人,与医生直接交流,理解他们对患者的看法,真正领悟医生这一职业所面临的挑战、抉择、痛苦和无奈。作者所言不虚,在医院里,苦难汇聚,人性的多样性被放大,我们看到了人类众生相的真实写照。
读后感悟:
中世纪是指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公元五世纪后期至公元十五世纪中期,以泛基督教宗教与文化为主,排除了亚洲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在大事上还是在日常细节中;在文化和技术方面也有所体现。
例如,中国人习惯饮用热水,而西方人则喜欢凉水,认为水不能太凉以免伤身。对于热水,西方人认为其弱化了水的功效。同样,中世纪早期的贵族狩猎对象主要是牡鹿、野猪和熊;而到了中世纪后期,他们更喜欢猎取山鹑、野鸡和鹌鹑等飞禽。这种变化反映了贵族地位和观念的转变,从强调力量到追求优雅。
食物在中世纪扮演着重要角色,涉及食物的生产、分配以及食物所具有的仪式价值等方面。《中世纪的餐桌》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和文化分析,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欧洲的饮食文化,让人们能够体验欧洲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这本书还探讨了中世纪时期的经济、贸易,尤其是与亚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如何影响了欧洲的饮食文化,反映了当时的国际联系和文化交流。作者追溯了饮食文化的传承,从中世纪一直延续至今,这些传统成为欧洲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食物的意义受到地域、时代、阶级、处理方式和文化层面的影响。有些食物的历史并不一定需要历史佐证,就像《大城市的兴衰》中提到的自称发源地的食物缺乏可靠依据。食谱性质的书可能实际上是具有文化性质。食物因其所处的地域、时代、阶级、处理方式和文化背景而具有不同的意义。而现在常见的分序分餐方式竟然源自“俄式”,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历史细节。
读后感悟:
在莱姆的传记作品《星际旅行日记》和《太空旅行者的回忆录》中,主角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宇宙冒险,目睹了种种离奇景象,如暴躁土豆、原子档案、机器繁殖、模拟永恒社会以及未来学大会等异象。甚至有一次,作为全人类的代表,他在大会上被定义为《银河系畸形学》中的怪诞暴戾体,遭受了干罗星人的殴打,旨在向众人展示人类并非脆弱,竟是从垃圾中进化而来。自上世纪60年代至近年,伊翁·蒂奇频频登上波兰、苏联、德国、美国的银幕,成为传奇旅行者的代名词。他的日记幽默生动,带有一丝讽刺,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宇宙的想象,纠正了我们对时间旅行的错觉,同时促使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
这部作品典型地展现了东欧风格小说的特点。更胜于科幻,它更像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因为其短篇集形式使各章节的写作时间跨度广泛,因而深度各异。早期章节更注重浅显的政治讽刺,随后中期涌现出一些科技含量更高、更偏向人性探讨的设定。末章充斥着对人类和社会进步的深刻哲学讨论,见证了作者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我个人深受东欧小说那种幽默而尖锐的风格所吸引。作者是一位悲观的反乌托邦主义者,因此整部小说带有绝望和压抑的氛围,尽管在丑陋的世界中,作者能以一种高雅的方式保持幽默,而非大肆诅咒,这着实彰显了他真正的文学品味,值得我们尊敬。